《新世纪图书馆》2003-2010年发文统计分析(二)

2011/3/11   点击数:281

[作者] 彭老图

[单位] 彭老图

[摘要] 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域的总体研究能力,同时也能看出刊物的影响范围及在各地域的影响力。统计结果显示,《新图》的作者分布广泛,基本覆盖了全国(见表4)。与更名前的2002年相比,作者分布地域增加了海南、青海、新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和日本。另外从作者所在地域的人数看,江苏作者占作者总数的35.8%,而2002年和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别是42.5%、37.6%,显示随着《新图》影响范围的扩大,江苏作者所占比例虽略有下降,但仍然占据主位,说明刊物始终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理念,且渐显成效。

[关键词]  新世纪图书馆 作者 地域分布



2作者情况

2.1作者地域分布情况

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域的总体研究能力,同时也能看出刊物的影响范围及在各地域的影响力。统计结果显示,《新图》的作者分布广泛,基本覆盖了全国(见表4)。与更名前的2002年相比,作者分布地域增加了海南、青海、新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和日本。另外从作者所在地域的人数看,江苏作者作者总数的35.8%,而2002年和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别是42.5%、37.6%,显示随着《新图》影响范围的扩大,江苏作者所占比例虽略有下降,但仍然占据主位,说明刊物始终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理念,且渐显成效。

表4作者地域分布情况

国内地区

作者人数

国内地区

作者人数

国外

作者人数

江苏

507

安徽

18

美国

5

广东

102

广西

15

日本

5

北京

92

四川

13

湖北

75

甘肃

12

浙江

67

重庆

10

河南

60

海南

7

上海

57

云南

6

湖南

57

吉林

6

山东

52

江西

6

辽宁

51

山西

4

福建

46

贵州

6

黑龙江

38

青海

3

陕西

33

新疆

1

天津

28

台湾

3

河北

28

香港

2

注:该表作者均为第一作者

2.2作者系统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作者系统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对作者分布的系统及目前各系统的研究能力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表5告诉我们,《新图》作者主要来自高校及公共图书馆,高校系统中又以图书馆为主要聚集地。另外,参照2000-2002年及2007年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的作者人数在作者队伍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发文量增长较快,反映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人员队伍已逐渐得到优化,高学历及较高研究能力的队伍在扩大。

图书馆学研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学科,公共馆理应在图情研究领域占一定比例。表5(略)显示,公共图书馆作者人数占24%,基层县区级图书馆研究能力较为薄弱。

另外,我们从表4、表5及表6可以看出,《新图》作者的分布具有既相对集中又相对分散的特点。从地域上看,作者虽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从系统看,作者主要来自高校,共有各类大专院校近300所,但主要集中在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而来自19个省及直辖市公共图书馆的153位作者则主要集中在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尤其是南京图书馆的作者占到了绝大多数,一方面反映了南京图书馆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的科研能力较强,另外也说明刊物为南京图书馆的科学研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表6发文量10篇以上的高校及发文5篇以上的公共图书馆

高校

图情专业

图书馆

其他

合计

公共图书馆

合计

南京大学

69

8

22

99

南京图书馆

87

武汉大学

39

8

1

48

上海图书馆

18

东南大学

12

10

1

23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0

苏州大学

19

3

22

浙江图书馆

7

北京大学

4

17

1

22

无锡市图书馆

9

南京农业大学

4

12

2

18

温州市图书馆

8

福建师范大学

12

5

17

常州市图书馆

7

辽宁师范大学

11

4

15

金陵图书馆

6

湘潭大学

13

2

15

苏州市图书馆

6

广东中山大学

7

6

13

镇江市图书馆

6

江南大学

9

2

1

12

广州图书馆

5

郑州大学

10

1

11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5

华南师范大学

6

5

11

淮安市图书馆

5

南开大学

10

10

黑龙江大学

8

2

10

2.3作者专业职级情况

一般而言,作者的职称、学历与其学术水平为正相关,因此作者的职级情况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发文质量。表8是2003-2010年《新图》作者的职级情况。

表8作者职级情况

项目

高级

中初级

学生

不明

总计

博士

硕士

本科

合计

384

1801

人数

581

582

47

189

18

254

占%

32.3%

32.3%

2.6%

10.5%

1%

14.1%

21.3%

100%

2003-2010年《新图》作者共计1801人。其中高级(指副高以上职称)及中初级职称的作者人数相当,分别占作者人数的近1/3,反映出作者队伍的专业层次结构较为合理。另外,中初级职称的作者与学生作者作者总数的46.4%,而职称不详的这部分作者中,中初级职称的作者应占有很大一部分,说明刊物的作者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他们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后续生力军。

2.4主要作者情况

2003年以来,在《新图》发文2篇的作者有116人,3篇的有17人,4篇的有7人,5篇的有6人,6篇的有3人,7篇的有2人,主要来自高校及省、直辖市公共图书馆。详见表9(略)。

由表9可以看出,《新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作者群,这也是一个刊物发展成熟的标志。这些作者研究能力较强,不乏我国图书情报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保证和提高了刊物的学术水准。另外,由于其中不少是高校的博导或硕导,因此也潜在地为《新图》培养了不少读者与作者

2.5潜在作者分析

根据CNKI提供的《新图》下载地域及下载单位数据,可以了解其潜在作者分布区域及单位。表10显示,《新图》下载量与浏览量最大的地域是亚洲,以国内为主,说明《新图》的潜在作者主要来自国内。另据CNKI提供的文献访问量分区段分析,发现海外读者与国内读者的关注点有明显的不同。海外读者主要关注的是《古今书话》及《文献学与目录学》栏目内的文章。如下载次数最多的为刊于2006年第2期由谢鸣敏所著的“《续修四库全书》的文献学价值初探”,下载量为51次。而国内读者所关注的内容比较宽泛,下载量大于100次的有448篇,超过500次以上的有7篇。如南开大学的王知津与宋正凯合著的“Web2.0的特色及其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下载627次,被引50次)。另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范并思所著的“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下载399次,被引82次);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柯平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王颖洁合著的“机构知识库——大学图书馆的新平台”(下载447次,被引18次);南大信息管理系李桂贞与郑建明合著的“知识组织的方式方法研究综述”(下载439次,被引12次)等。从这些高下载率的作者来看既有我国图情领域的知名作者,也有不少是中青年新秀;另外从下载论文的选题来看,多是当时图情界所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因此,《新图》今后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与国内知名学者的联系,主动约稿;另一方面要围绕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组稿,诚邀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入《新图》的作者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表10地域下载量统计表

序号

地域

下载量(次)

下载比例

浏览量(次)

浏览比例

1

亚洲

150190

92.33%

185342

92.56%

2

未划分

12055

7.41%

13791

6.89%

3

北美洲

354

0.22%

979

0.49%

4

欧洲

48

0.03%

101

0.05%

5

大洋洲

7

0.00%

18

0.01%

6

南美洲

7

0.00%

7

0.00%

7

非洲

2

0.00%

2

0.00%

注:数据来自www.cnki.net,2010-10-07

3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与发文量、被引次数有着直接的联系。可用来衡量某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反映了科研工作者对其重视程度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一般期刊进入核心期刊的主要测度指标。

表11即年下载率、影响因子统计表

年度

即年下载率

影响因子

2003

0.5657

2004

14.5

0.798

2005

16.6

0.925

2006

29.6

1.1

2007

28.3

0.883

注:数据来自www.cnki.net,2010-10-07

图1《新图》2003-2009年被引次数(注:数据来自www.cnki.net,2010-11-17)

表11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截止时间是2010年10月7日,统计数据不是十分完整,但仍有参考价值。图1及表11显示,《新图》的被引频次、即年下载率及影响因子基本上是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说明其学术价值、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加。作者信息:方玮,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新世纪图书馆》编辑。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5480e0100pn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