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门的实际例子
2010/6/29 点击数:270
[作者] 老树根新生涯
[单位] 老树根新生涯
[摘要] 6月1日博客《竞争情报》卷首语草稿CI夏季号卷首语:情报人才的”旋转门”提到的旋转门,也许在小说电影等作品中并不少见,例如我在去年5月25日的博文失真的数据和电影里的商业间谍提到的电影“口是心非(Duplicity)”,不久前在央视电影台放映了(好象不太好看,不过我总是一心二用原文对白没听懂也许是原因之一),这部片子讲一对原来分别美国CIA和英国MI6做特工的男女后来都为大公司做商业间谍(我猜想就是做竞争情报,媒体喜欢说成商业间谍),听上去满有故事,所以类似文艺作品想必不只这一个。
本文从6月20日写起断断续续到29日晚总算完成。
6月1日博客《竞争情报》卷首语草稿CI夏季号卷首语:情报人才的”旋转门”提到的旋转门,也许在小说电影等作品中并不少见,例如我在去年5月25日的博文失真的数据和电影里的商业间谍提到的电影“口是心非(Duplicity)”,不久前在央视电影台放映了(好象不太好看,不过我总是一心二用原文对白没听懂也许是原因之一),这部片子讲一对原来分别美国CIA和英国MI6做特工的男女后来都为大公司做商业间谍(我猜想就是做竞争情报,媒体喜欢说成商业间谍),听上去满有故事,所以类似文艺作品想必不只这一个。
写那篇博文时心里有些实际的案例,当然有些是仅在朋友间知道的就不便公开,因为不知道其本人是否愿意让人周知,这里就采用出版物上公开报道的几例。
《财富》(中文版)2007年10月(下半月刊)184-191页“间谍加盟华尔街,(英文版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7/07/23/100134938/index.htm)”一文是典型的旋转门例子,文中的主角雅米.米希克(Jami Miscik)现在是雷曼兄弟的全球最高风险主管。在2005年加入雷曼以前,米希克在乔治.特尼特任中情局局长期间曾领导情报总部(文章后面提到她的最高头衔deputy director of intelligence,中文版翻译为“中情局情报副局长”,不知道是不是确切),里面共有上千名情报分析人员,这个部门主要是搞各个国家的评估报告(National Estimate),我以前博文提到过,现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也曾经在这个部门工作过。由于命运的玩笑,两个致命的错误令她离开了中情局,一是911事件前虽然她的人马发觉了某些预警信息,例如8月6日,米希克的团队发表了题为”本.拉登决意袭击美国”的文件,但不足以引起总统和其他决策高层的注意,被认为是负有责任;二是关于伊拉克的《2002年国家情报评估》对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判断,后来也被证明是个灾难性的错误(我倒宁肯相信在一定意义上她做了替罪羊)。
那么金融巨头为何看中这位失败的情报女头子呢?除了后来证明以上错误并非主要她的责任,撤她职没有道理外,主要就在于她精到的全球地缘政治知识,而这些窥探全球经济形势的金融大鳄非常需要这样的知识和判断力。到了民间机构她薪水涨了一倍多,但是工作方式变化很大,比如无法依靠中情局的信息源了,目前她完全像一个竞争情报工作人员那样每天阅读两小时各国的报纸和一些有关网站,还保持一个人际情报网,包括华盛顿联系人、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和智囊团的专家。
以上是个难得的比较详细的案例,其他就比较简略了。200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经济间谍探秘 》一书中就披露了一些具体案例(该书英文版:Adam L. Penenberg, Marc Barry: Spooked, Espionage in Corporate America,PERSEUS P U B L I S H I N G,Cambridge, Massachusetts,2000,ISBN 0-7382-0593-1)。
那本书很有意思,我首先想得一提的不是旋转门,而是中情局对大企业的情报培训。书中提到1985-89年中情局科技部帮助美国企业培训了一批经理;之后1999年元旦中情局等国家安全和国防情报机构召集一些大公司负责战略的主管,开启了一个Nomogenisis Project(《经济间谍探秘》上翻译为“通用情报培训计划”),这个以网络为基础的培训主要关于企业技术情报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而这些培训以后“公司内部的情报部门就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中译文原文),而且也为“旋转门”开启了大门。
难得的是书中提到情报旋转门的一些具体实例,比如大篇幅谈到Jan Herring(简赫林),还有William DeGenaro,前者我曾经数次会面交谈,最近的一次就是在2009年SCIP年会上;后者在竞争情报界出名是其在3M公司做的成绩,我在1994年法国一个会议上见过。书中说这个趋势开始于1980年左右,确实与冷战结束,许多人幻想情报战即将告终有关,无论如何这个趋势已经逐渐被企业所接受。其中赫林被视为带领这个潮流的成功者,他原本是中情局负责国际贸易情报的,比如WTO谈判等,所以转向企业应该比较容易,书中提到不少经历旋转门的前情报人员都是赫林的下属。
书中有整整一章谈的就是摩托罗拉的案例,而这个案例之所以成为案例就因为简赫林的贡献,但是不能忘记“伯乐”的作用,那就是摩托罗拉的CEO高尔文,是他主动挖掘原中情局人马来增强企业情报能力,甚至书里还暗示正是此人造成了赫林的跳槽。他可能是美国情报旋转门的第一人。
具体的细节当然不会在这里复述,只想指出一点,看了这个相对比较详细的案例,就能够对我们文献上许许多多“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书中提到(当然是到该书发表的2000年),像赫林那样走进旋转门的可能有数百位,可见“旋转门”确有其事,然而必须提到的另一面事实是,即使赫林那样著名的旋转情报人,他先后帮助建立的20多个企业(其名单相当壮观)情报部门只有一半存活下来,所以即使在美国企业竞争情报也情况复杂,有些也是步履艰难,说实话当我看到无数鼓吹竞争情报的文章都以世界500强有多少比例(不记得具体多少,总之很高)建立了竞争情报部门为开头,总是在想有多少人真正愿意花功夫了解一下企业竞争情报的实况?不要说美国的了,中国的企业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