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

2008/4/8   点击数:396

[作者] 晨阳

[单位] 晨阳出海

[摘要] 对一个事物按照某种属性来进行划分,这是我们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对于“知识”,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根据“可视性”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ge),对进行知识管理作用很大。

[关键词]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对一个事物按照某种属性来进行划分,这是我们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对于“知识”,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根据“可视性”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ge),对进行知识管理作用很大。

显性知识,使用某种符号系统可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高度个性化且难以格式化的知识。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了知识的四个转化过程:

1.组合化(combine):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各种不同形式的显性知识,如文件或者数据库中的知识。一般来说,组织的知识共享从这一过程开始。将员工脑中的显性知识碎片系统化为组织的知识。

2.外在化(externalize):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转化。通过讨论和文件编辑将知识转化为明确的形式。这一过程是四个转化过程的核心。组织应该建立全面的交流机制,不定期地组织员工的交流会议,会议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使非正式的。比如企业运用“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充分收集各个专家的观点,这也正是一种对隐性知识的显化方法。管理者根据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创新,形成一定管理模式;技术人员根据隐性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新产品等等。利用类比、隐喻和假设将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述。

3.内化(internalizalize):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转化。员工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比如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个人把文件中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切身经验。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是知识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4.社会化(socialize):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转化。通过观察和对话交流,个体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取知识。这一过程是知识管理中最高层次也是最难以实现的。比如师传徒受,就是隐性知识间的转化。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0c277010093h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