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义:书皮学与书芯学

2007/5/6   点击数:538

[作者] 图书馆学前沿

[单位] 图书馆前沿

[摘要] 能不能写出精当的内容描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藏家的学术水平。一本特定主题的图书目录编纂过程,也是藏家阅读、理解和解读这一领域图书内容的过程。弄懂特定范畴内各种图书内容的精髓,理清特定学科领域的文献著述脉络,这样编出的书目就是最好的学术成果,也清晰地展示了藏家的学术功底。

[关键词]  书芯 书皮 藏家



“以前的图书收藏者读书,现在的图书馆工作者只读书皮。”

比较简单地解释就是:传统目录学的重心,并不在于“目”——书籍的版本研究,更多地是在于“录”——书籍内容的精当描述——提要的撰写。

能不能写出精当的内容描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藏家的学术水平。一本特定主题的图书目录编纂过程,也是藏家阅读、理解和解读这一领域图书内容的过程。弄懂特定范畴内各种图书内容的精髓,理清特定学科领域的文献著述脉络,这样编出的书目就是最好的学术成果,也清晰地展示了藏家的学术功底。

藏家能臻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境界者,自然成为公认的学界大家。不能达到这样水准的藏家,也就只能以藏量大小,精品孤本多少来衡量彼此高低了,两者的差异不言而喻。若古人也是采用“基于量化的科学管理”,或许古代藏书史留下的就只有藏书大家,而不会有学术大家了。

古代文献管理者读“书芯”,当代文献管理者读“书皮”;读“书芯”者能登堂入室,获取学术之精髓;读“书皮”者惟有勤恳敬业,尽力“做好服务”来维护自身的存在;前者成为社会尊崇的“知识使者”,后者沦落为苦苦寻求社会公众理解的“弱势群体”。两种职业活动方式的内涵巨大差异,也就决定了这个职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地位。

按:顺便晒一下自己的书皮

原文连接:http://hi.baidu.com/%CD%BC%CA%E9%B9%DD%C7%B0%D1%D8/blog/item/ff5f941128c23a7fcb80c4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