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书事·书人——读徐雁的《藏书与读书》

2009/10/11   点击数:437

[作者] 图情牛牍

[单位] 图情牛牍

[摘要] 徐雁先生笔名“秋禾”,在百度有名为“秋禾话书”的博客。现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是一位与书结缘极深,在二十年来的书评阵地上比较活跃的书评家。”[①]“他与书有关的作品,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书评的理性思考,即书评理论性文章;一是正襟危坐,研究的评论图书的文章;一是生动活泼、笔调轻松的书话,其实,书话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也是书评;一是人和书相结合的评论。”[②]关于书话,他认为,“所谓[书话],是指关于书以及与书有关的人和事的小品。”[③]“作为一种知识小品,它的个性特征恐怕是建立在如唐弢先生所说的[四点]要素基础之上的,即:[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④]“诚然,是否具有[艺文情趣]这一特点可以界定书话之有别于书评的所在。”[⑤]他的个人文集《藏书与读书》[⑥]所收录的篇文章很好的诠释了作者对书话的追求与境界。

[关键词]  藏书与读书 书话 书城



书城·书事·书人——读徐雁的《藏书与读书》

徐雁先生笔名“秋禾”,在百度有名为“秋禾话书”的博客。现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是一位与书结缘极深,在二十年来的书评阵地上比较活跃的书评家。”[①]“他与书有关的作品,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书评的理性思考,即书评理论性文章;一是正襟危坐,研究的评论图书的文章;一是生动活泼、笔调轻松的书话,其实,书话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也是书评;一是人和书相结合的评论。”[②]关于书话,他认为,“所谓[书话],是指关于书以及与书有关的人和事的小品。”[③]“作为一种知识小品,它的个性特征恐怕是建立在如唐弢先生所说的[四点]要素基础之上的,即:[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④]“诚然,是否具有[艺文情趣]这一特点可以界定书话之有别于书评的所在。”[⑤]他的个人文集《藏书与读书》[⑥]所收录的篇文章很好的诠释了作者对书话的追求与境界。

该书共收录18篇文章,书前有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沈津先生的序,开篇《中国图书馆的古籍典藏与保护》讨论古籍保护问题,保护当属爱书人研究之始,爱书必藏书,藏书必爱书,爱书当护书。其余17篇文章,可大致分为书城、书事、书人三个部分,在这里,我们无妨把它们都看作是“书话”。

书城,即图书之城,藏书之府、图书馆之意,第二、三篇即是。在《清代藏书家的仪型——天一阁》一文中,作者由1996年的研讨会说开,谈楼说人:范钦、阮元、《四库全书》、《文渊阁记》、黄家鼎、卢址“抱经楼”、黄澄量、黄肇震、“五桂楼”、甘福“津逮楼”、杨以增“海源阁”、“传经楼”、“测海楼”、合众图书馆、朱希祖……以人和楼串成了天一阁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的文化感召力,最后还建议天一阁建成“当代中国私人藏书捐赠中心”;而《古色陈香的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一文看似说城,全书却是以人和书为中心串连起来的:沈燮(xiè)元、陈群“泽存书库”、赵国璋、艾思仁、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柳诒徴、袁同礼……两文不以书话命名,亦非以“书”为题,却以“书话”风格成文。“书城”为文章的骨骼,间杂其间的书、人、城就成为文章的血和肉了,全文因此而跃然纸上。

书事,即图书之事情,书话、书评之意,著作辑录多有考究,均为“文献学”著作之书话。第四到十篇(《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叶德辉图书史著作三种》、《郑伟章的<文献家通考>和<书林丛考>》、《姚伯岳的<版本学>和<黄丕烈评传>》、《孟昭晋的<书评概论>和<书目与书评>》、《从<中国历史文献学>到<中国阅读文化史论>》、《书钱婉约、宋炎辑<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后》)即是。在这一部分文章中,作者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了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对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和《藏书十约》也有公允的评价。在另外几篇文献中,作者将评书与说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郑伟章、姚伯岳、孟昭晋、王余光、钱婉约、宋炎均与作者有深厚的交情,“学长”也是作者多次用到的字眼,作者在评书的过程中夹杂着说人,“关于书以及与书有关的人和事的小品。”、“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在这里得到了作者的诠释。

书人,即评论人物,评述人物及其事迹之意,作者辑录的人物评述均为图书文献学领域之师友、长辈。第十一到十八篇即是。《克乃文在华首开图书馆学课程百年纪念》和《王重民创办北京大学图书馆学门的业绩》两文篇幅较长,前文以纪念说起,总结了克乃文在金陵大学任职的一段历史,讨论我国早期图书馆学家办专业教育的情况以及金陵大学、文华图专的教育史实,借历史事实呼吁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优秀传统——“读者为本,书籍至上;学贯古今,术通中西”的回归;后文主要讨论王重民先生及其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对王先生的学问、图书馆学教育工作、思想等问题均有涉及,并有刘修业、朱天俊、陈文超、金恩辉、白化文等人现身说法,试图再现将王先生“徴考文献、钟情学问的学术香火,知书懂书、服务读者的学科思路”的图书馆学学术与教育思想。

《刘国钧在金陵大学期间的图书馆学建树》和《李小缘“爱馆如家,惜书如命”的专业主义精神》两文也是作者对图书馆学前辈的纪念之作,作者从(广坐春风梦寐间)生平事略、“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的图书馆精神、分类和编目的学术成就、“文史哲三门”的学术贡献与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对刘国钧先生进行评价;对于李小缘先生,作者回顾了他的职业生涯,并以“[爱馆如家,惜书如命]的专业主义精神”来概括其专业精神,由此也不难理解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将图书馆精神概括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深刻历史传统了。

沈津、潘树广和来新夏三位先生与作者是有交往的,《“书城风弦自有声”的沈津》、《由<学林漫笔>亿潘树广》、《读邃谷老人随笔说来新夏》三篇文章主要说人,作者以轻松的笔调,道出了与几位学术前辈的交往,论说他们读书、藏书、著书、做学问的酸甜苦辣,且看回忆树广先生讲究“文品与人品”,以“将勤补拙”为学术信条,潘先生自己回忆说“我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没有条件像许多学者那样自幼受家庭藏书的沾溉。在治学道路上给我深刻以影响的,是学校、书店和图书馆。我也不是那种自幼聪明的人。儿时,母亲常说我[将勤补拙]。知子莫如母,[将勤补拙]确是我的真实写照。小时候是这样,中年以后仍是这样。”这让我想起了云大林超民先生的“补拙斋”,我想这是出身微寒的学者成功的法宝吧!

《嗣响“浙东学派”的傅璇琮》一文,作者以傅璇琮先生为主题,以阅读傅明善的《傅璇琮评传》和徐季子的《浙东学派当代名家:傅璇琮学术评论》二书为基础夹杂着对书和人的评价。

“关于书以及与书有关的人和事的小品”应该是徐氏书话的特有风格。无论书城,说人还是评书,徐雁先生都能“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娓娓道来,给人以一种情感的享受,同时也打通了通向该城、该书、该人的知识之门,也许这就是书话吧。

徐雁先生的个人著述已先后出版有《雁斋书灯录》、《书房文影》、《沧桑书城》、《到书海看潮》、《开卷余怀》、《徐雁序跋》、《故纸犹香》、《苍茫书城》、《中国旧书业百年》、《雁斋书事录》等。[⑦]此外,先生的博客中经常刊载一些类似的书话及其学生的作品,也是很值得阅读和学习的。他的文字必定是好读、可读的,无奈我“正事”一直较忙,无暇静下心来品味,只能期待来日!

注释:

--------------------------------------------------------------------------------

[①] 伍杰.徐雁与书评.中国图书评论,2006.3

[②] 伍杰.徐雁与书评.中国图书评论,2006.3

[③] 秋禾.艺文情趣——我所认识的“书话”境界.中国图书评论,1989.3

[④] 秋禾.艺文情趣——我所认识的“书话”境界.中国图书评论,1989.3

[⑤] 秋禾.艺文情趣——我所认识的“书话”境界.中国图书评论,1989.3

[⑥] 徐雁著.藏书与读书.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0(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第二辑])

[⑦] 徐雁.一个图书馆学的“游子”.信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刊),第66期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275410100fs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