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19/10/31
[作者] 越牛新闻
[单位] 越牛新闻
[摘要] 72种文献,历史跨度从先秦到民国,呈现古今绍兴的文明演进和学术延昌,彰显绍兴历史文脉的传承有绪。这其中,有国家图书馆所藏的62种绍兴历代珍贵文献,也有绍兴图书馆所藏10种珍贵文献。
72种文献,历史跨度从先秦到民国,呈现古今绍兴的文明演进和学术延昌,彰显绍兴历史文脉的传承有绪。这其中,有国家图书馆所藏的62种绍兴历代珍贵文献,也有绍兴图书馆所藏10种珍贵文献。
11月3日,由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文献名邦,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将在北京开幕。
对此,绍兴地方文献专家方俞明认为,整个中国,当得起“文献名邦”四个字的城市并不多,绍兴算一个。
国图里的海量绍兴文献
“早就知道有很多,没想到这么多。”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唐微,用了“海量”来形容国家图书馆里所珍藏的绍兴文献的数量。
即将在北京开幕的这场“文献名邦,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唐微是策划人之一。她告诉记者,早在今年2月,作为展览的具体执行方,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绍兴图书馆就已经开始了筹备工作。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选书目。”唐微说,国家图书馆的绍兴“三书”(名人著书、地方刻书、名家藏书)到底有多少?到目前也没确切的数字。
“我们最早列出的书目,仅仅是国图珍藏的就有300多种。这些古籍,很多是我们都没见过的好本子,称得上善本中的珍品,有些是孤本,有些是祖本。特别是有些宋刻本,不仅名家钤印累累,部分还有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黄丕烈的题跋本在业内赫赫有名。”唐微说,好中选优,是选书中最难的抉择。
“以绵延2500多年之绍兴文化史为基本框架,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学术脉络为纲,以古籍珍本为载体,力图通过展示历代先贤著书、郡人刻书、名家珍藏,来呈现古今绍兴的文明演进和学术延昌,彰显绍兴历史文脉的传承有绪。”绍兴图书馆馆长王以俭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为这场展览定下的主基调。
遵循这个主基调,他们从中精选了157种文献,又因场地所限,最后展出的是72种,其中62种是国家图书馆馆藏的,10种是绍兴图书馆馆藏的。
“这72种展品,荟萃先秦至清末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绍兴乡邦文献。其中宋元版6种,明刻26种,明清稿钞本25种。兼具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地方文献珍籍善本,不乏稀见、罕传之本,甚至海内孤本。”王以俭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多少代表了存世文献的绍兴高度。”被绍兴图书馆聘为学术顾问的绍兴地方文献专家方俞明,是这场北京展览的策展人。
在他眼中,整个中国,当得起“文献名邦”四个字的城市并不多,绍兴是一个。如果按旧时州、府之分,就学术绵延传承和文献珍本存世这两块而论,全国可与绍兴一比的,大概只有苏州。
越地文脉“埋伏”在文献里
绍兴历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著书、刻书、藏书事业的繁荣,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用72种文献,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出一条越地历史文脉,正是这场展览的匠心所在。
方俞明告诉记者,他们按照时间轴,将这场展览分成了6个篇章:先秦至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清至民国。且每一个篇章都配上了一句诗句。比如“越绝不绝尚有人”,对应的是先秦至两汉,诗名出自张岱。再比如“一夜飞度镜湖月”,就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的诗句,对应的是隋唐时代。
记者在采访中留意到,这6个篇章,又依次细分为方志滥觞、浙学开山、永和流韵、魏晋风度、山阴真传、唐诗之路、会稽志胜、越州六经、宋韵撷萃、六陵遗事、元人风雅、盛明华章、世家风范、阳明心学、蕺山宗传、若耶衍芬、枣梨旧影、越中曲唱、浙东史脉、证人学脉等20多个节点。这里面,既遵循了时间的脉络,又凸显了绍兴文脉的地域特色,让人一目了然。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术主线。或者说,这条在文献中整理出的越地文脉,每一个点都有文献实物为依据,串联而绵延不绝。
比如先秦至两汉板块的“方志滥觞”,以《越绝书》开篇,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向来被视作我国地方志鼻祖。这部书的作者是会稽人袁康、吴平,展出的是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陈垲刻本。
宋代板块中的“越州六经”,是本次展览的重中之重。唐初时,经、注、疏义各自单行,书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到了南宋,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司开始将三者汇而合刻。当时,两浙东路官署设在绍兴,而绍兴古称越州,故有越州本六经之称。越州六经,现尚有五经存世,均藏国家图书馆。此次展出两部,都是国宝级的珍品。一部《礼记正义》,是宋绍熙三年(1192),黄唐在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任上主持刊刻的。卷末有黄唐跋文,讲述了该书的刊刻渊源。另一部是宋庆元六年(1200)沈作宾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春秋左传正义》。
明代板块里的“世家风范”,讲的是明代的名门望族,选了两家为代表:陶望龄家族的会稽陶氏,和张岱家族的山阴张氏。“若耶衍芬”,说的是名重一时的浙东派藏书:会稽钮氏世学楼和山阴祁氏澹生堂。
“国图的这些宝贝,多深藏在善本库里,不轻易对外开放。在筹备这场展览的过程中,我们没能看到原书,见到的只是书目以及国图方面提供的相关书影。”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施婧娴博士告诉记者,即使如此,他们查阅工具书,根据前人的考证,动手为每部书编撰简单说明。他们笑称这是一项“挖宝”工作。
“最终入展的72种文献,每一种都有绍兴元素,或是绍兴人的著述,或是绍兴人的刻本,或在藏书时与绍兴有渊源。”施婧娴说,每次新发现、新解读出绍兴先贤的一个题跋、一个钤印,都令他们兴奋不已。
文献背后的故事
除了版本之珍稀、罕见,这最后入展的72种文献,几乎每一种的背后都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故事,且多与绍兴人有关,或发生在绍兴。
宋乾道绍兴府刻宋元明递修本《论衡》,卷末有一篇黄丕烈题跋手迹。方俞明告诉记者,这段黄跋的背后,是绍兴历史上好官刻书、印书的故事。
“此书为两浙经史之学的开山之祖王充的传世名著,宋乾道三年(1167)洪适刻于绍兴府蓬莱阁。洪适是江西鄱阳人,与弟洪遵、洪迈并称‘三洪’,都是宋代著名的学者。乾道元年洪适始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在绍五年间,为越地文献的传承作出了贡献,他翻刻了《越绝书》《论衡》等不少绍兴人著述。其后,此书书板残损严重,文字漫漶,元代绍兴路总管宋文瓒为之修版补刻,重新印刷,并请王冕的老师大儒韩性撰写了一篇补序。入明以后,此书书板统一收归南京国子监,曾经钱谦益评阅圈点,黄丕烈题跋收藏。书板递修和印本收藏,皆故事丰富。”
而唐代虞世南的这部明钞本《北堂书钞》,背后隐藏着一个绍兴藏书家周星诒的故事。
“这部《北堂书钞》是虞世南存世作品中唯一一部编辑类书。世知虞世南是位大书法家,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博学能文。”方俞明告诉记者,这个版本是目前存世的最好的一个钞本。“虞世南的这部《北堂书钞》,此前都没有刻本,都是以钞本的形式流传的。到明万历年间,江苏常熟人陈禹谟刻过一个刻本,虽然他也是以钞本为底本刻的,但是刻的过程中删改窜乱了很多内容,所以他的刻本,某种程度上是在毁书,故后人有‘刊刻之功,不赎窜乱之过’的评论。此后,有学者想找早期的好钞本,试图呈现这部书的本来面貌。故很多名家都藏过或校过这个本子,比如孙星衍、顾广圻、何元锡、陈徵芝、周星诒、谭献、傅以礼、叶昌炽。”
晚清绍兴藏书家周星诒,在福建为官期间,得知虞世南这部《北堂书钞》有明钞本落在福州的信息,但一直遍寻不着。后来,福州陈氏带经堂书散出时,周星诒通过谭献帮助终于得到此书,为此特意将自己的藏书室命名为“书钞阁”,来表达他的狂喜之情。
“梦寐以求的一部书终于到手了,这种喜悦外人是无法理解的。”方俞明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部明钞本上还看到了“周星诒校并跋”。后来,周星诒因抵偿公款急需,把自己的藏书整体售予苏州蒋家,此书即到了蒋凤藻的手里。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趣事、玄言清谈的笔记体小说,它不是绍兴人写的,但方俞明还是将它放在了“魏晋风度”的板块。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篇幅记载的是会稽郡人物和风物,比如东床坦腹、兰亭修禊、东山高卧、雪夜访戴、道韫咏絮,这些最能体现魏晋风度的内容,都在里面。”方俞明说。
“这个明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嘉趣堂刻本,虽然不是最早的,但是最好的版本之一。明代版本,首先高看嘉靖本。而嘉趣堂刻本,又是嘉靖刻本中的巅峰。”唐微也补充说,方俞明还在这个本子上发现了未被国家图书馆记录的两个藏书印,并证实是萧山人毛奇龄的,无意间又为这本书增加了一种绍兴元素。
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的探索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而文化主要通过文献来体现、传承与弘扬。”对于这场展览的举办,王以俭认为,这是绍兴积极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方俞明看来,这种有益探索具体呈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文献的呈现。这些原汁原味的古籍走出深闺,以文献的原真面貌与公众见面,非常难得。同时,文献上的各种绍兴元素增加了贴近性。譬如,唐微发现徐渭《四声猿》的明刻本,所有的目录只将其著录为明延阁刻本,仔细考证下去,发现这是明代的山阴人李廷谟刻的。绍兴历史上不乏藏书家,但把书刻得这么精美,这还是第一次发现。
其次,是文化的呈现。“越地绵延传承的学术与血脉,都体现在这场展览中;绍兴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化事件,以及历代名人和名人群,很多可以在这场展览里找到。比如兰亭雅集、六陵遗事,这些文化事件都将以文献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俞明说。
此外,还有山水风物的呈现。“这次展览也体现了文旅结合。每个板块都巧妙融进了一张紧扣各板块主题的绍兴旧方志中山水名胜精美版画插图。从会稽山、兰亭、镜湖、卧龙山、稽山书院,到蕺山书院,以稽山镜水为大背景,部分呈现历代文人眼中的越地美景和地方风物。”方俞明说,为了更丰富地呈现,他们还找来了几张名画作点缀,有唐代王学浩的《梦游天姥图》长卷,有宋代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拓本,还有清代山阴人范松的《放翁快阁图》横幅等。
“绍兴,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地位独特。历代绍兴士子贤达著书立说,为我们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作品是绍兴深厚文化的重要见证。因种种原因,这些文献典籍绝大部分藏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公藏单位。”王以俭提出,我们应该像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整理出版一套比较完整的历史文献丛书,彰显、传承、弘扬绍兴历史文脉。
为此,王以俭还曾专门起草了关于启动我市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工作的建议,作为市政协所开展的重塑绍兴城市文化体系课题子报告。他认为,十分有必要对绍兴历史上所有绍兴人原创的作品进行重新梳理,编辑出版大型丛书《绍兴大典》,使之成为绍兴的“四库全书”。
引用本文:
越牛新闻.从先秦到民国,国家图书馆里有这么多的绍兴宝藏!(图)[DB/OL].[2025-05-19].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66562.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