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梳理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
2015/1/31 点击数:5037
[作者] 图林老姜
[单位] 上海图书馆
[摘要]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的机构,它保存了人类文化的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图书馆学史》立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脉络如何?又有哪些新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的机构,它保存了人类文化的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图书馆学史》立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脉络如何?又有哪些新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
中国的图书馆学源远流长
中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但是最初并不称为“图书馆”,而是被称为“府”、“殿”、“院”、“阁”等,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中国图书馆的雏形。“我国古代的藏书活动很早就兴起了,随着藏书的普及以及藏书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藏书的研究、整理就成为中国早期图书馆学的一个源头。”王余光说。
王余光指出,中国古代的学者之所以从事藏书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料,另一方面也是为家族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条件和氛围。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藏书活动,我们可以看到阅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南宋到清末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苏州的藏书家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我们发现,苏州考取的状元在全国也是最多的,而且苏州地区在一千年间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就让大家看到了藏书与读书,读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从中了解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的重要性。”王余光举例说。
图书馆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王余光指出,中国现代的图书馆学兴起于20世纪初。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学教育的正规化,中国的图书馆学不断发展和壮大。尽管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我国对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他从2013年起主持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图书馆学史》,计划用五年的时间,系统梳理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完善,它的学科史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学科史的建设,这个学科的研究是不完整的。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将为图书馆学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王余光强调。
据介绍,《中国图书馆学史》将从中国古代有藏书活动的研究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结束,不仅将对重要的学术成果加以总结,还要对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进行梳理,比如王重民、刘国钧等前辈学者,力求更加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
推动现代图书馆学不断发展
王余光表示,研究中国的图书馆学史,主要目的是要推动现代的图书馆学不断发展。一是要推动现代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二是不断拓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内涵。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研究和应用的前景也更加广阔。
“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文献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文献不仅仅指纸质的图书,还包括电子文献。图书馆学的研究也不仅仅限于纸质的或者实体的图书馆,而是逐渐向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方向发展,这也是目前图书馆学研究的新方向。”王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