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讨论科研测度的结果与影响

2014/9/30   点击数:1351

[作者] 武夷山

[单位]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摘要] 2014年7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用一组文章报道了2014年2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这个研讨会的主题是科研测度的结果与影响。

[关键词]  国外学者 科研测度 结果与影响



2014年7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用一组文章报道了2014年2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这个研讨会的主题是科研测度的结果与影响。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首席执行官Megan Clark女士介绍说:澳大利亚自2003年以来开展了大型跨学科科研伙伴关系计划(名为“国家科研旗舰计划”),旨在聚焦于具有全国意义和全球意义的重大研究议题,迄今搞了11个议题,分别是:能源;粮食的未来;预防保健;向海洋要财富;健康国家的水资源;未来制造业;深部的矿藏;气候适应;可持续农业;数字生产率与数字服务;生物安全。有人曾担心,搞这些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研方向好是好,但CSIRO的学术质量会不会下降。事实表明,这一担心是多余的。2013年,CSIRO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比世界平均线高出56%,创历史新高。

当然,跨学科研究面临很多困境。与会者就如何克服困境提了一些建议,例如,资助机构可设立面向跨学科研究项目的专项;改变评估准则,不能只看论文,也要看政府委托的跨学科研究所产生的研究报告,等等。

新加坡科学、技术与研究局的首席科学家David Lane介绍说,该局与新加坡经济发展理事会在共同推进“生物医学科学计划”,该计划的预算在增加,但是,全部预算的30%至40%暂时不下拨,要看该计划所支持的工作与产业界是否合拍,具体说来,企业界对新加坡生物医学产业的投资增加了,才说明“生物医学科学计划”的路子是对的。

新西兰首相首席科学顾问Peter Gluckman认为,新加坡这种做法与学院派视角是大不一样的,后者重视的是知识积累。他认为,小国家的政府肯定特别看重科研对经济、环境、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影响,留给自由探索的空间就只能小一些。

科学企业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校长Alan Finkel指出,国家资助部门为了全面测度科研的影响,应设计出一套“引用当量”指标,将科研人员参与产业界的活动、撰写政府委托项目的研究报告、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等都考虑进来。他举例说,获得一项澳大利亚专利是否可视为发表了一篇论文且被引用5次;获得一项三方专利则可视为发表了一篇论文且被引用50次;被应用的专利就要比沉睡的专利多打分,如此等等。

在根据评估结果如何采取后续行动方面,大家各执己见,但有一点是大家比较一致的:科研评估应该基于多种指标,而不能单看论文发表量和引用量。

澳大利亚合作研究中心协会首席执行官Tony Peacock认为,过去证明为成功的战略,未来未必奏效。无论是同行评价还是指标评价,都是评价过去的业绩好不好,过去的做法是否成功,但如果只对过去的成功进行激励,搞不好会影响人们探索新路径,扼杀创新。

英国高等教育资助理事会科研、创新与技能部主任David Sweeney对科研评价方法的总体看法很好:任何(测度与评价)制度都是不完善的,但你总得从某处起步。“你可以提出另一套做法,然后花五年来讨论,但那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

原文连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83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