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乡镇综合文化站有感(图)
2014/8/7 点击数:1727
[作者] 王启云
[单位]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摘要] 据悉,近年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前三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1400亿元。自2008年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支持免费开放。在设施方面,基本实现“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近年还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流动舞台车工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并通过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实现了全国约5万所“三馆一站”免费开放。
据悉,近年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前三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1400亿元。自2008年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支持免费开放。在设施方面,基本实现“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近年还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流动舞台车工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并通过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实现了全国约5万所“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参见:http://m.xhsmb.com/20140801/news_1_3.htm)
笔者暑假期间有机会参观了一家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文化站徒有其名,楼很漂亮,实际为政府办公楼。特意到乡文化站大楼里转了一下,除了楼体大字之外,无文化站办公场所(甚至字眼)。综合文化站一楼内看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共有38人,没有文化站长这样的角色。乡镇综合文化站左侧有体育健身空间(露天),大约有10余种健身器材,据说为2013年建好的。
根据市发改委“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基本情况表(第四批)”,文化站建设项目投资下达计划共3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20万元,配套资金12万元。2010年1月11日下达,2012年6月建成(乡政府等入内办公,各楼层楼梯口立有各下辖村委会送的乔迁贺礼)。笔者以为那笔32万元的投资盖不起那样规模那样气势的一座大楼,相当于买了这个楼的“综合文化站”冠名权,大抵如此这般。
乡镇综合文化站原本为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根据《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文化部颁布,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文化站应配置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设备、器材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并有计划地予以更新、充实。”,“文化站应位于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参与活动的区域,一般不设在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场所内。”。笔者进一步对该省份(中部)图书馆情形进行了粗略了解。县图书馆为二级馆,藏书9万册;市图书馆为一级馆,藏书20万册;省图书馆为二级馆,藏书300万册(线装书50万册)。上述有关等级为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未来改革的方向: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层面上看,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步细化及落实,加之信息技术环境的形成,图书馆事业必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新的问题。我在那家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在地呆了一个月,发现打牌打麻将的人不少,那些都是来钱的,还有很多露天赌局,围观者众。那家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三馆一站的文化站是那个情形,我多少有点意外。也许一定程度也体现一种文化生态。形式上的存在是很多地方的现实。笔者2006年曾发现一个距北京不远的县图书馆也是类似情况,图书馆楼不错,但基本是没书也没开展服务。那事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知悉后,还专门让该省文化厅长看了笔者拍的照片(不知是否属于过目则忘?)。据第五次公共馆评估结果,那家县级馆为二级馆,或许近年有改观,若还像2006年那样就成为二级馆,那相当滑稽。
笔者的感慨是,作为顶层设计,一些政策法规是不错的,但实际执行环节大走样。类似这样的情况,我希望有更多的线索,以期在贴近现实,关照现实方面作点努力。
相关资料:
1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
http://www.gov.cn/flfg/2009-09/15/content_1418306.htm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8月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文化站基本功能空间应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
第八条 文化站应配置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设备、器材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并有计划地予以更新、充实。
文化站的主要职能是,开展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
第六条 文化站应位于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参与活动的区域,一般不设在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场所内。
文化站的选址、设计、功能安排等应征得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同意。
第十四条 文化站站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热爱文化事业,善于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具备开展文化站工作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文化站站长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应征求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意见。
2 各地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http://m.xhsmb.com/20140801/news_1_3.htm
近年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据统计,“十二五”前三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1400亿元,已超出“十一五”时期五年的全国文化事业费(1220亿元)。自2008年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支持免费开放。在设施方面,基本实现“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近年来,还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流动舞台车工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并通过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实现了全国约5万所“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此外,还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制定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与建设标准、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等立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自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在7月22日全国政协召开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协商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文化部将对此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发挥统筹作用;二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管理和服务等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倾斜力度;四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管办分离;五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