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A:从理论到实践》:国内第一本关于RDA的专著
2014/6/24 点击数:4131
[作者] 顾犇
[单位] 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
[摘要] 早就听说上海图书馆在组织编写一本有关RDA的图书。上个月在上海图书馆交流时,周德明副馆长还提到这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RDA的专著。书出了一个月,今天终于看到了,感觉很不错。
早就听说上海图书馆在组织编写一本有关RDA的图书。上个月在上海图书馆交流时,周德明副馆长还提到这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RDA的专著。书出了一个月,今天终于看到了,感觉很不错。
作者简要介绍了文献编目的历史,向读者交代了有关背景,涉及AACR2、《国际编目原则声明》、FRBR、FRBR、FRAD、FRSAD等很多方面。
中间部分详细介绍了RDA的结构和内容,可以帮助读者了解RDA。
在谈到RDA的应用时,较多介绍了关联数据、SKOS、BibFrame等新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除了介绍各国的RDA工作以外,还包括了“RDA中国大事记”,较全面地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图书馆编目界关于RDA的研究、培训、翻译、会议等工作的进展。
在最后一部分“RDA对国内图书馆的影响”中,作者还提出了关于促进中国编目规则修订、扩大中文编目范围、常设中文编目工作与规则修订的组织管理机构的设想。
主编:周德明;副主编:李芳、倪道明;编委:李芳、胡小菁、纪陆恩、张洁、娄秀明、江丽萍、郑佳盈、陈培文等。作者均来自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信息资源组织专业委员会的委员。
该书可以作为图书馆编目人员培训教材。
书的结束语耐人寻味:
未来的系统能完全使用现在及过去编目员所编制的记录,更彰显目录的功能,呈现某人的所有作品、某作品的所有表现形式、某表现形式的所有载体、所有单件及其特性以及所有相关作品;
未来的系统是以使用为中心的资源发现系统,系统可将同一实体的相关标示资料聚集,如不同名称,以提升检索结果的精确性与完整性;系统应能重复使用这些标示资料和关系,以获得更有效的操作结果、更有想像力的呈现方式;
未来将没有主题词,只有各种名称以使用者偏好的语言或文字呈现;没有书目记录,只有资源描述,这些描述可以连接至其他资源。
这些发展还需要时间,但RDA将帮助我们朝此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