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跌宕史,期颐姑苏图——苏州图书馆百年感怀

2014/6/16   点击数:4145

[作者] 喧暄轩

[单位] 深圳图书馆

[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供职,为庆贺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撰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纪略》一书。那时国内还没有一家大型图书馆有百年的历史,“百年”就如同“21世纪”,还只是个遥远的符号。进入本世纪后,各地陆续有图书馆庆贺百年华诞,许多庆典还曾恭逢其盛。直至近日,朱强馆长邀我参与北大图书馆建馆一百二十周年历史的编撰,金德政馆长雅嘱为苏州图书馆百年馆庆作文,我才蓦然惊觉,中国的现代图书馆已经切切实实走过百年,进入了“流年自可数期颐”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  苏州图书馆 百年 现代图书馆 中国 图书馆事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供职,为庆贺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撰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纪略》一书。那时国内还没有一家大型图书馆有百年的历史,“百年”就如同“21世纪”,还只是个遥远的符号。进入本世纪后,各地陆续有图书馆庆贺百年华诞,许多庆典还曾恭逢其盛。直至近日,朱强馆长邀我参与北大图书馆建馆一百二十周年历史的编撰,金德政馆长雅嘱为苏州图书馆百年馆庆作文,我才蓦然惊觉,中国的现代图书馆已经切切实实走过百年,进入了“流年自可数期颐”的历史阶段。

百年倏忽,百年漫漫,是人们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历史映像。中国现代图书馆的百年史,却是一条百转千回的曲折道路,既跌宕起伏,又峰回路转。作为阅史者、过来人,抚今追昔,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现代图书馆之源本自西方。有别于古代和中世纪的图书馆,西方现代图书馆诞生的标志是新型公共图书馆的问世,而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又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社会平等和信息公正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19世纪中期的英国首先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成立,它的建立被认为是公共图书馆诞生的标志。此后西方世界兴起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公共图书馆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尤为迅猛。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铁大王”卡内基在全世界捐资建立起2509所图书馆,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的公共图书馆。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公共图书馆宣言》,正式表达了世界文化知识界和图书馆界对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立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对图书馆的普世共识。

西风东渐,既泽被了东土,又带来了血雨腥风,因为这一切都是伴随着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和频发的教案等一系列屈辱和国耻而来的。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型图书馆,大多与外国租界当局和传教士相关联。就连韦棣华女士创建的、曾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积极影响的“文华公书林”,也是外国势力的产物,因为武昌文华大学本是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文华公书林即为该校之图书馆。这些被泥沙俱下的历史潮流挟裹而进入中国的外来的新式图书馆,尽管未必出于中国人自愿,却成了中国现代图书馆最早和最直接的启蒙范例。

中国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运动”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其兴起也与近代史上列强入侵和民族危亡息息相关。具体成因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正如康有为所说:非经甲午之役,割台偿款,创巨痛深,未有肯幡然而改者。梁启超也说:唤起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终于开始挣脱千年传统的束缚,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走上学习西学、变法图强的道路,而建立“新式藏书楼”则逐渐成为朝野共识。至宣统二年(1910年)《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颁布之时,京师及各行省均已建立大型官办图书馆,一些文教发达的县乡也出现了诸多官学图书馆和平民图书馆。可以说,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运动”奠定了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百年图书馆之史,自此方兴。

遗憾的是,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并未由此进入坦途,而是有着太多的弯路和跌宕。

民国时期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却不幸而逢多事之秋,频仍的兵燹战乱和政治动荡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尤其是八年的抗日战争,生生扼断了图书馆正常发展之路。诸多图书馆界学者和有识之士虽有真知灼见,却难免有“空留纸上声”之憾。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有了长足的进展,提出了诸如“向科学进军”、“为工农兵服务”等裨益事业发展的方针。由于时代所限,亦难逃历次政治运动的强烈干扰。而且这种关起门来的发展方略日渐与国际主流脱节,甚至渐行渐远,国际上通行的理念、方法、技术无法为国内图书馆界所知晓和应用,还人为地设立了种种禁区和壁垒。至“文革”祸起,文脉已断,黄钟弃毁,瓦釜雷鸣,图书馆亦堕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文革”结束后,图书馆事业进入复苏和繁荣的新时期。但与此同时,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击,致使经营创收、“以文养文”等种种弊端一时成为风气。于是“有偿服务”盛行,各种收费和变相收费成了图书馆的重要经济来源,还为读者设立了形形色色的门槛。馆舍设备条件的极大改善和办馆方针上的乱象丛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图书馆历史上的“第二次公共图书馆运动”,亦称“21世纪公共图书馆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没有官方的授意,也没有人蓄意发起,一切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本世纪初年,先是学界介绍国际普世的图书馆理念,倡导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与此同时,一些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大胆探索践行,提出了“开放、平等、免费”等拨乱反正的办馆方针,锐意改革,勇除弊端,走出了一条新型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道路,受到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

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终于演变成为国家方针。自2011年起,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将公共图书馆定性为公益文化单位,将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公益化、普遍化、均等化。有学者指出,通过业界的努力,将公共图书馆的精神、理念变为国家的政策方针,使全国公共图书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最大成就。此言不虚。

这场发生在21世纪的公共图书馆运动,其来势汹涌如潮,其发展方兴未艾,其成果弥足珍贵,其前景任重道远。应该说,正是这场源于民间、发自基层、自下而上的运动,改变了中国图书馆轨迹,使其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上世纪初年和本世纪伊始发生的这两次公共图书馆运动中,苏州图书馆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苏图始建于1914年,是中国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运动”的直接产物。出自苏州这个人文荟萃、文化繁华之地,苏图甫一问世便不同凡响,是我国重要的早期地方公共图书馆。其前身是清末正谊书院学古堂,位于沧浪亭以北的可园。苏图于此钟灵毓秀之地,承千年书香文化,开一代文教新风,是当时新型图书馆的典范。

至21世纪新的“公共图书馆运动”开始之际,我已经是苏图的老朋友,亲眼目睹了苏图的巨大变化和卓越贡献。

2001年,建于苏州传统园林“天香小筑”之地的苏图新馆落成,成为名噪一时的庭院式、园林式书香文化胜地,也是现代化功能齐备的图书馆,一时仰慕者、参拜者、学习者如云。

然而苏图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作为公共图书馆,苏图提出了“平等、免费、专业、礼貌、高效”的办馆宗旨,在全国带了个好头。自2005年起,苏图敢于领异标新,创造性地打造了极具苏州特色的总分馆体系,世称“苏图模式”,现已建成8个总馆、173个分馆,全市区镇全面覆盖。苏州市也因此而成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

我2009年出任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时,苏图已是全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要基地。邱冠华馆长是委员会的副主任,多位副馆长担任了各个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工作。这一届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就是在苏图召开的,许多最为重要的活动也是在苏图或苏州举办的,苏图的《今日阅读》刊物还是阅读推广委员会的会刊,可谓居功阙伟,贡献卓著。苏图举办的各种阅读推广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如苏州大讲堂、苏州阅读节、苏州青年阅读节、文化沧浪、经典美文诵读等,堪称全国表率。

百年沧桑俱往矣,我们期待下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百年

祝福苏图,祝福中国图书馆。

2014年6月15日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c6212e0101e0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