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破坏和创造性团聚
2014/3/28 点击数:1144
[作者] 武夷山
[单位]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摘要] JASIST杂志2004年第1期发表了普赖斯奖得主Loet Leydesdorff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与脑科学系Robert L. Goldstone合写的论文(其预印本版本见http://arxiv.org/abs/1212.0823),Interdisciplinarity at the Journaland Specialty Level: The Changing Knowledge Bases of the Journal Cognitive Science, 我觉得该文结论部分的一些讨论非常好,故摘译了如下内容,其中某些地方“掺杂”着我的词汇,以便表达得更清楚些,但也冒着不甚符合作者原意的危险。
JASIST杂志2004年第1期发表了普赖斯奖得主Loet Leydesdorff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与脑科学系Robert L. Goldstone合写的论文(其预印本版本见http://arxiv.org/abs/1212.0823),Interdisciplinarity at the Journaland Specialty Level: The Changing Knowledge Bases of the Journal Cognitive Science, 我觉得该文结论部分的一些讨论非常好,故摘译了如下内容,其中某些地方“掺杂”着我的词汇,以便表达得更清楚些,但也冒着不甚符合作者原意的危险。
一开始,新期刊在学科边缘冒险。学科之间的成功桥接是罕有事件。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Nanotechnology杂志在既有学科――应用物理学和化学之间起到了“催化”作用,导致20世纪初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问世。
再看社会科学领域的例子,Milojevic和Leydesdorff于2013年发文指出,文献计量学的一个子学科最终稳稳落脚于图书情报学范畴之内,而Leydesdorff和Van de Besselaar于1997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桥接不成功,科学技术元勘(STS)这样一个跨学科领域仍存在着解体的危险。
在不同学科期刊融合、变迁为一个专业期刊集合的过程中及变迁完成之后,建制化就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如果建制化未能实现,那么除了退回到母体学科,将迄今的跨学科探索历程给安上一个新名字以表明是对现有学科结构的更新改造外,也别无选择。可以将这两种演化模式分别称为“创造性破坏”和“创造性团聚”(Soete & Ter Weel, 1999),前者是在学科边缘进行创新,并获得成功,后者是利用边缘进行创新,但回馈箭头是指向现存学科结构的。
那么,“跨学科”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跨学科”应该针对所研究的那个系统给予具体说明:一项研究计划可以是跨学科的;一个研究机构可以聚拢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一个期刊可以有意识地跨越学科边界;甚至一个专业也可能由于吸纳了不同学科的学者的异质贡献而变得具有跨学科性。
Leydesdorff认为,将环境复杂性降低到只剩两三个学科,也许是实现建制化变迁的前提条件。例如,在科技元勘领域内,活跃着社会学、经济学、科技政策分析、科学计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中心难以稳定下来,整个领域就呈分裂状。而传播学(communication studies)之所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是因为它能在本学科核心文献与曾给与传播学很多启迪的情报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核心文献之间划出较明晰的界线。
原文连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7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