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承载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信息的活化石——读《中国戏曲史略》等书籍有感

2011/2/11   点击数:1127

[作者] bobwang8888

[单位] bobwang8888

[摘要] 为弥补自己戏曲知识之不足,在省戏校工作期间,通过到书店购买或到图书馆借阅,先后阅读了《中国戏曲史话》(彭隆兴编著)、《中国百戏史话》(叶大兵著)、《中国古代戏剧史》(唐文标著)等书籍,初读了专著《中国戏曲史》(廖奔著),近期又读完了余从等几位老师所著的《中国戏曲史略》一书,掩卷遐思,深感中国戏曲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喻老师到省戏校指导时所说得那样,“中国戏曲是几辈子都研究不完的国宝”。

[关键词]  图书馆 借阅 中国 戏曲



为弥补自己戏曲知识之不足,在省戏校工作期间,通过到书店购买或到图书馆借阅,先后阅读了《中国戏曲史话》(彭隆兴编著)、《中国百戏史话》(叶大兵著)、《中国古代戏剧史》(唐文标著)等书籍,初读了专著《中国戏曲史》(廖奔著),近期又读完了余从等几位老师所著的《中国戏曲史略》一书,掩卷遐思,深感中国戏曲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喻老师到省戏校指导时所说得那样,“中国戏曲是几辈子都研究不完的国宝”。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原始歌舞和先秦巫觋(歌舞艺术家和教师)、优(以歌舞、诙谐、作乐、耍杂技等服侍于帝王的能人)的表演,从她形成完整形态的12世纪(宋金时代)算起,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和反映各阶段社会的现时要求,她不断吸收其他各种姊妹艺术如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杂技、武术等各种成分,进而形成一种包容广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所以,今天的人们要想弄清中国戏曲的来龙去脉,实属不易。而余从等几位老师正是把许多学者对中国戏曲的研究成果通俗化,并进行比较简约的表述,因而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阅读这些书籍后我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戏曲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完善的。汉代散乐(也称“角抵戏”,泛指所有乐舞、技艺、魔术等。这些节目,有的出自民间,有的传自域外,后世相沿,统称“百戏”),北齐的歌舞戏《踏谣娘》,唐代盛行的“参军戏”,北宋的杂剧与金院本,这些戏剧的演出形式仅仅散见于前人的笔记与诗文之中,没有剧本流传下来。到了北宋宣和后至南宋光宗朝,即公元12世纪,浙江永嘉(现今的温州市)一带出现了南戏(又称“戏文”)。最早的戏文有《赵贞女》、《王魁》,而《张协状元》则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南戏剧本(南图收藏有该书1995年的影印本,索书号为GJ/Z/10003:册1768 )。中国戏曲生、旦、净、末、丑的脚色行当体制,正是宋代南戏在承袭宋杂剧脚色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南戏是在宋代民间歌舞、杂剧、说唱发展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戏曲艺术,是中国南方最早形成的以歌舞演故事为特征的舞台表演艺术。南戏发展到元代,出现了许多剧本,流传后世的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都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名作。元代末年,高明的《琵琶记》问世,更为南戏增添了异彩。元代,中国北方出现了“元杂剧”,其实,这种杂剧称之为“元曲杂剧”更为妥当。因为它是以元代散曲为音乐的基础,参照诸宫调、唱赚、院本,乃至永嘉杂剧等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戏曲样式,参照的最早的杂剧剧目要算北宋时汴梁(现今的开封市)等地出现的能演七天七夜的“目连救母”了。元杂剧可考作家就有一百多人,见于书面记载的剧目有六、七百种,其中众人耳熟能详的大家有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等。明代是中国戏曲从成熟到繁荣的时代。以南曲为基础而兼收北曲的新的戏曲体制——传奇形成,并成为明代戏曲的代表。明清以来优秀传奇作品不胜枚举,人们熟悉的有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沈璟的《义侠记》,李玉的《清忠谱》,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这时演出传奇的声腔剧种也很多,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至于后来全国各地各种声腔的形成,西皮腔(时称湖广腔,又称楚调)与皮簧腔的合流,“花雅之争”(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称为“乱弹”,雅部即昆腔),以及徽班进京与称盛,徽汉合流,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等代表人物的出现促使京剧的形成,更是当今许多戏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佳话。

综观中国戏曲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始原文化,她曾经是中华文化一种最初形式的体现,她生生不息地流传,并嵌入了丰富的原始信息,那些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神戏剧的演出,与民众一年中的生活密切相关。明清以后她成为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而属于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对当今的社会仍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中国戏曲集中了中华文化的全部精粹和庞杂,是承载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信息的活化石。

事情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当我刚刚拜读完《中国戏曲史略》一书,便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建校六十周年的庆典大会上,看到了端坐在主席台上的余从老师、廖奔老师以及众多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欣赏了由九十多岁高龄的豫剧大师马金凤,晋剧皇后王爱爱、孙昌,北京曲剧大家张绍荣、孙宁,昆曲名家王振义、顾卫英同台联袂献演的戏曲多剧种折子戏专场,心情着实激动了好一阵子,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将这些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表演艺术家一一摄入了镜头。同时,我在想: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然而,后两者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唯独她至今仍活跃在中国的城乡大地和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显示着青春的活力,正是因为有着从古到今无数戏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者、戏曲表演工作者们,一直在悉心呵护、传承着她,并使她不断成长、壮大。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在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为己任的戏曲学校工作的教师们来说,更应该知晓自己所担工作的意义与责任之所在。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db93170100p1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