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

2009/8/23   点击数:683

[作者] 学林博语

[单位] 学林博语

[摘要] 7月11日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师同一天驾鹤西去,他们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个是国学大师,一个是哲学泰斗,都是饱学之士,学术的山峰,他们平静的离去不带走一丝云彩。尽管季老在生一再请辞头上三顶桂冠(国学大师、泰斗、国宝),但却谢绝不了世人的敬重。而任老尽管一生低调生前再三交代“三不”(不出全集、不过生日、过世后不用进行很隆重的告别式),但却难以拒绝世人的景仰。他们是文人是真正的文德之人,而非时下那些轻浮的、飘然的、躁动的、丑陋的、卑鄙的所谓文人所能企及的,他们的离去是学之殇国之殇,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关键词]  文人 民族



静水深流

●学林博语

7月11日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师同一天驾鹤西去,他们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个是国学大师,一个是哲学泰斗,都是饱学之士,学术的山峰,他们平静的离去不带走一丝云彩。尽管季老在生一再请辞头上三顶桂冠(国学大师、泰斗、国宝),但却谢绝不了世人的敬重。而任老尽管一生低调生前再三交代“三不”(不出全集、不过生日、过世后不用进行很隆重的告别式),但却难以拒绝世人的景仰。他们是文人是真正的文德之人,而非时下那些轻浮的、飘然的、躁动的、丑陋的、卑鄙的所谓文人所能企及的,他们的离去是学之殇国之殇,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文人何物?最早关于“文人”一词的记载见于《诗经·大雅·江汉》:“告于文人”。根据《诗经•毛传》的解释,文人乃文德之人也。文人以文立身,以德立世。文人是睿智的,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通过具有创造性、思想性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来研究、描述社会和和社会中的人。但并非识字、创作的都算是文人,更重要的是文人还要有崇高的“道德风骨”,要有“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情怀,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人良知,要有“甘洒热血写春秋”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人激情,要“不为五斗米折腰”和“伏首甘为孺子牛”的文人品格,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理想。为了国家、民族与自己的人格、操守,不为流俗所羁,不为名利所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是文人之所以为文人的一种高尚的道德风骨。从不避艰险地游说列国,以实现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理想的孔子身上,从爱国诗人屈原的身上,从“仰天上啸”之岳飞、“时穷节乃见”之文天祥,乃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身上,从闻一多那“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枪口拍案而起”的壮烈中,从朱自清那“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清贫中,从鲁迅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畏中,从叶挺、恽代英那“留得豪情作楚囚”的豪迈中,从独立思想敢说真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马寅初、梁漱溟的硬朗中,从季羡林淡薄虚荣任继愈低调人生而潜心学问的平静中可以清楚看到文人那充盈于天地之间的道德丰碑和铮铮风骨。

中国文人在隋唐以前是低贱的,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各地政府官员举荐有德有才者做官,毫无公正可言。魏晋之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门阀制,出身平民阶层的读书人,难以跻身官员行列。隋朝科举制度诞生,从此彻底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文人通过科举考试,一夜间就能进身官僚阶层,分享国家权力和利益。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科举制也造成了中国文人的集体负面人格,觊觎官场、敢于忍耐、奇妒狂嫉、虚诈矫情……,即便在科举的缝隙中出了一些出色的学者和艺术家,大多也自吟自享型的,很少真正承担社会的精神责任。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险遭颠覆,中国文人中有一部分站到了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却又陷于争斗、走向激进,大多失落了文化本位,很难再被称作真正的文人。而其间的另一部分,则以文行恶,忙于整人,或胡言乱语,侮辱民智,留给人们的是最丑陋的记忆。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空前繁荣,学术百家争鸣,文艺百花齐放。但受商品经济的熏染,文人”成了继“小姐”之后从优雅嬗变成了卑鄙和龌龊的代名词,文人无行淋漓尽显。难怪有人说中国文人90%是卑鄙的,难怪有人嗟叹文人死了。

文人死了虽然有些极端,但真正的文人越来越稀缺却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界的文人要么不文,不务正业投机商海、跻身政界沽名钓誉,要么学术腐败、学术示范,论文枪手公开明码交易,发文收费已是报刊公开的秘密,而教授抄袭、博导剽窃、院士不端不绝于耳,留给人们的是学术浮躁、学术功利的普遍映像和学风日下的深远担忧。而文艺更是污浊不堪,“下半身写作”、“床上写作”恣意蔓延,追名逐利成了文艺的指挥棒,唯“名”是图,出“名”有术,铺天盖地的炒作,漫天飞舞的唾沫,热闹而喧嚣。天天潮水般向读者和观众涌来的绝大多数是毫无思想性、艺术性的文艺垃圾。一些文人出名了富有了,立刻变得腐化变得更加卑鄙更加狂傲更加轻浮更加不可一世俨然大师派头。

媒体上宣讲的、官员口中推销的安庆文化形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辈出代有英豪,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因为安庆自近代以来几百年间一直是安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确实诞生了不少杰出的文人,清代的桐城派及其领军人物方苞、姚鼐、戴名世、吴汝纶等,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中国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当代也产生一批杰出的文人,如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诗人海子、陈所巨、沈天鸿,作家舒芜、石楠,先锋小说作家潘军等。而现在伴随安庆在全国、全省地位的式微,安庆文人也变得颓废了。虽然安庆文人年产量很高,作家队伍也很可观,但杰出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好像好没出世,在全国深有影响的也很寥寥。我不是文人,也不想成为文人,更不想打进那个龌龊的文人圈子。我是书生,喜欢读书,以前特别关注本土作家,也很喜欢看安庆本土作家的作品,可以说虽未谋面但可谓神交已久。受环境的影响,安庆的作家几乎整体发生了变化,一些人不仅文章不咋样,人品也很糟糕。我耳闻了一些情况,让我对一些所谓的文人、才俊深感鄙视。发几篇小文就是作家了?写几本没人看的书就是文人了?获得几次没什么含金量的奖项就是名人了?我想文章再多,而无思想和文化内涵、没有艺术美感的也只能是垃圾。文人之文,需要的是思想、情感。文人之人,需要的是品位、境界。文人,从学问上讲,就是有识之士。文人从道德上讲,就是有德之士。真正的文人穷尽一生来探索真理,如夜行人,矢志寻求光明。真正的文人有犀利的思想、独特而深邃的见解,他的文章和作品如黑夜的明灯,照亮行者的路途。真正的文人特立独行,敢说真话,不说假话,不会人云亦云。真正的文人追求独立人格、独立价值,不向权贵低头。真正的文人具有文人的良知,勇于承担责任的,不为名利所动,不计得失。真正的文人静水深流。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478190100f8t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