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的失落感

2013/3/29   点击数:432

[作者] 王梅的图书馆

[单位] 王梅的图书馆

[摘要] 记得是在今年乡下等待过年等待看春晚节目的一段时间里,翻开《挪威的森林》,有一搭儿无一搭儿的读读,也就读了两页吧!就像是在探访森林里的挪威!合上书,反倒觉得仍是在阅读它,在它的世界里我的眼睛出来了,但心思留在那里继续的逛——

[关键词]  挪威的森林 失落感 读者



记得是在今年乡下等待过年等待看春晚节目的一段时间里,翻开《挪威的森林》,有一搭儿无一搭儿的读读,也就读了两页吧!就像是在探访森林里的挪威!合上书,反倒觉得仍是在阅读它,在它的世界里我的眼睛出来了,但心思留在那里继续的逛——

反复的读一本书,越读就是感觉到陌生,直到和原来的感觉不一样,发现了一个新的作者和一个新的读者——这读者此时当然是我。例如《挪威的森林》就是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到了陌生,读到了畅销背后的真正原因:我感到了自己可能是和作者一样有了浓重的人生的失落感——当然这也很可能是我的一个一己之偏见吧!也许很多读者认为它是青春成长小说,我倒觉得是成人的青春小说——对失落感的青春记忆与排遣。

重读《挪威的森林》感受村上的黯淡忧伤的语言魔力,体验人生青春以及青春不再之后的仍然是青春一般的成长,人生各个年龄段的成长,例如中年和老年,其实都是一种青春的成长,应当的一种状态是青春的情绪:偶尔有冲动,但多数时候则是按耐有住。一个人当身处青春岁月的时候,容易把青春看的很模糊,称的很轻!只有当他失去了青春,他才可能把青春看的很清楚,称的很重,只不过这已经是在他记忆里的一种错觉了。所以,普鲁斯特说:快乐的家园其实是失去的那个家园。

不重读是不好办的,很多书都需要如此这般的重读,反复的读,才好办。当然,适合你反复重读的书,数量上是极其有限的,就那么几本吧!甚至只有那么一本。例如《挪威的森林》,表面上看,它写的是少年少女的青春爱情,看上去似乎那是浅薄的、轻浮的、低俗的爱情故事:一个男孩儿与两三个女孩儿的来来往往,其中还参杂着大胆的、不堪想象的“性”行为。咋一看,它不是一本好书,不适合成年人看。

但是在重读中如果越过或者忽略这类爱情故事,读到的是一种伤感,一个来自于成年人里的失落的伤感,说这本书是描写成年人失落感的那种情绪的,而不仅仅是描写青春骚动的爱情故事的,这就是重读的一种意义所在。也许村上春树在书中的性乱和年轻人的动辄自杀确实刮人眼目,但是成年人对这世界的无能无力与无奈无助之后的一种浓重的失落感,则同样是慰藉人的心灵的一副绝佳的文学良药。

那是一种梦幻般的气息在游走,从书中游走到读者的心中,我于是才知道这样的写法真是不错儿,也写出了我心底那无尽的伤感,因为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无尽的失落,失落,失落的都找不到伤感的北了。对我而言,人生的成功与窃喜几乎没有,但人生的失落与郁闷却一大堆。每天堆积在生命表层的是可怜的孤独寂寞,马不停蹄的阅读,对论文是分秒必争的写作,对文学却是无心顾及。我简直成了阅读与写作的机器与奴隶,可是面对着一大堆伤心欲绝的文字,徒有伤心欲绝而已。只读到读到虚无写到苍白感直到人生苦涩如盐碱地。到头来,发觉自己只是不断地在丢失青春,却没有收获到生命里的“青春”活力的快乐——走了许多的弯路,绕远的路,收获的是失落,失落而已。

为什么中国作家写不出《挪威的森林》这样的作品,同样的青春题材同样的城市题材,我们会写成“性”泛滥的文字,而不是成人的青春心灵与青春梦幻,“性”在这本书里只是再自然美不过的一部分,就在于我们在人生中乃至在接下来的文字写作中,放逐出去的是一颗虚假虚无的心,而不是既有重量感又有质量感的,真实而真诚的心。

重读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读着读着,稍微停下来,一扇意想不到的门就轻轻的打开了,等着你进去。例如对《挪威的森林》的再一次重读,读出的是成年人的失落感,我的失落感。这个伤感的发现和结论,其实不那么令我绝望,而是让我觉得其实它也是挺美的,挺有韵味的那种,让我把失望或者悲观看的很清楚,感觉它们也挺可爱的。姑且不论它们背后有没有希望和乐观,但是我的确感到了这样的一种希望与乐观。这不也是我的一种阅读与人生的收获和欣喜吗?如果以成功论那这失落其实它也算是一种了。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15y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