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随笔:诗歌的自我表现与个性化
2013/3/20 点击数:752
[作者] 王梅的图书馆
[单位] 王梅的图书馆
[摘要] 对诗歌写作而言,先不要谈什么主义不要谈什么语言,而先要谈它的真实与真诚问题。写就写你的真实的生活,跳动的内心,你遭遇的任何真实的东西,哪怕是一个纸片,一丝泥土,你都要付出真诚的思考,虔诚的对待!不要借景抒情,要借自己说景!否则,诗歌真的成了文化与语言的机器而不是文化与语言的主人!中国诗歌在表现自我方面历来是弱项弱势,诗人们总是急于越过自我去表现社会表现文化。诗人只有表现自我彻底了,才能深刻的表现社会。否则诗歌就是越俎代刨,无源之水而已。
对诗歌写作而言,先不要谈什么主义不要谈什么语言,而先要谈它的真实与真诚问题。写就写你的真实的生活,跳动的内心,你遭遇的任何真实的东西,哪怕是一个纸片,一丝泥土,你都要付出真诚的思考,虔诚的对待!不要借景抒情,要借自己说景!否则,诗歌真的成了文化与语言的机器而不是文化与语言的主人!中国诗歌在表现自我方面历来是弱项弱势,诗人们总是急于越过自我去表现社会表现文化。诗人只有表现自我彻底了,才能深刻的表现社会。否则诗歌就是越俎代刨,无源之水而已。
让诗歌不要承载太多,历史的文化的都是其次,让它承载诗人自己,表现自我,这是诗人的日常生活价值所在。当然,诗人的表现自我不是那种自私式的、全部的自我表现自我,而是把自己当成是社会一份子、生活海洋里的一滴水那样真实的自我。
现在开始的博客写诗,和以往相比,才是我一直想要终于得到的一种形式。既不用想着发表忙于发表因此忙着说好话的事,也不是在诗歌网站上写诗,为了点击与回复,言不由衷,而心态喧嚣的要命!现在博客写诗是是想写就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用看任何外界的脸色,只忠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灵魂至上。对自己诗作的看法,缺乏心灵的自信和长久的坚持,这是因为诗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看低自己的诗歌之行,所以我们谈不上是在守望,哪怕是一座空城都懒得守望。这其实就是诗歌的无信仰,而无信仰的诗歌也依旧是诗歌,这是真实的诗歌和诗人心灵的黑洞,好在黑洞并不虚无,经历漫长的过程它就磨成了信仰。时间和经历也许是一个人真正的信仰之路。
诗歌也许真是没用的东西,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历史似乎更是没用的东西,但是诗歌是民族语言的心灵,诗歌的历史其实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多年来对自己创造的诗歌,似乎都懒得看一眼和思考一下,它们躺在冰冻的深宫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样子很可怜,总觉得那是自己的语言游戏,或者是言不由衷的对世界对人生的遮蔽物,现在觉得这恰恰是自己缺乏诗歌信仰的表现。或者说是诗歌信仰在沉睡。不管它们有多么可怜,那么这反思这份可怜,重新洗礼这份可怜其实就是你对它们最真切的信仰所在。
汪剑钊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一书,过年期间带到乡下,但可惜的是可能是由于忙于过年或者忙于发呆,再或者是忙于孩子在身边的焦躁,没有读,原封不动的带回来了。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家,开始系统的阅读,补上过年造成的这个黑洞。虽然怎么看都不像是宇宙的黑洞,但还是觉得这毕竟是一个黑洞。
感觉我的诗歌写作,个人化和叙事化太明显了——如何减弱一些,增加抽象的总体的诗说,这是今后要注意的了。而小说呢,看的越多心底就越是没底,但还是得要多看,多思考!好在,在诗歌和小说上,可以完全是自由的趋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心态放到和海平面一样的平!而不是像论文那样功利性十足——人家需要你规范,没说的,你就得规范。叙事化的写诗究竟好不好吗?为什么看上去有些不那么理直气壮的?总之吧,觉得该提炼和隐藏一些的为好,这样能抽象,能精致一些。但也许这是通向自己的一种个性化的诗歌认识、理解与写作之路吧!诗歌的个性化,无疑首先来自于你的个人化的叙事,我现在对此只有这个笼统的认识,谈不上系统和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