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蛙》真让我震撼!
2013/1/12 点击数:2459
[作者] 彩虹
[单位] 彩虹
[摘要] 最近几年我到图书馆去借书,一般都借散文随笔, 我很久没有读小说了。最近因为受了莫言热的影响,就借了一本莫言的《蛙》来读。读了这部小说,还真受震撼!
最近几年我到图书馆去借书,一般都借散文随笔, 我很久没有读小说了。最近因为受了莫言热的影响,就借了一本莫言的《蛙》来读。读了这部小说,还真受震撼!
书的封面上有莫言有几句话:“他人有罪 我也有罪 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书的封面图案,是一只手抱着一个娃娃。蛙,谐音就是“娃”呀!这本书写的就是几十年来乡村的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许多故事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让人深思……
《蛙》的写法也真有意思,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仁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剧本组成了全部故事,很有新意。
另外,小说中的乡村人物,大都用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小说中有:陈鼻、陈耳、陈眉、王脚、王肝、王胆、袁脸、袁腮、李手……有意思!
主人公是“我”(蝌蚪)的姑姑,一个乡村女医生,她从事妇产科医生五十多年,接生了几千个孩子,当然也有孩子在她手下丧生。故事主要是对姑姑兢兢业业工作精神的赞颂,也有对她“奋不顾身”、极度忠诚下产生的粗暴手段的反省和思考……
姑姑是革命烈士的女儿,她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医生,曾跟着白求恩大夫学习过,医术高超,后来牺牲了。刚一解放,姑姑姐继承父业,十六岁从卫生学校毕业,在镇卫生所行医,推行新法接生,后来她入党了,成为他们村镇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组长,忠心耿耿地从事这一事业,也不乏对超生怀孕者的围追堵截。
令人痛心的是几个超生者的死。蝌蚪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她生完第一个孩子,被姑姑放了节育环(姑姑放环不征求本人同意,强迫性地),很不高兴,私自找人取了环,又怀了第二个孩子。蝌蚪当时参了军,入了党,提了干;姑姑给部队发加急电报,让蝌蚪回家,然后就到处堵截王仁美,可她到处藏,蝌蚪说:“姑姑,要不就让她生了吧,党籍我不要了,职务我也不要了……”可姑姑说:“你太没出息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我们公社,连续三年没有一例超计划生育,难道你要给我们破例?”
“可她寻死觅活……”
姑姑说,“你知道我们的土政策是怎么规定的吗?——喝毒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
然后就是终于找到了王仁美,强制性地让她上了手术台,因为怀孕月份大,姑姑的手术没有成功,虽然姑姑给她输了血,但王仁美还是死去了。
还有陈鼻的媳妇王胆的死,也是因为第二胎间隔不到八年,怀孕了(当地农村规定,第一个孩子是女孩,间隔八年可以生),遭到姑姑等人的多次的围追堵截,最后追到河里,姑姑的船追上了王家的木筏,王胆要生了,发出了撕裂人心的哭喊声,姑姑只好就跳到木筏上,给王胆接生,孩子早产了,王胆的血流尽了,死了……
要说莫言描写的乡村计划生育情况,应当说是真实的(当然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但揭露的事实是真实的,是源于生活的),他土生土长在乡村,对于那里的情况还是烂熟于心的。在贯彻计划生育方针时,在农村农民不好说服的情况下,开动一切力量,甚至带上公社的公安人员,坚决要找到超生的怀孕者,强迫做手术,甚至造成人员死亡,这种种血淋淋的现象,发人深省啊!
姑姑的形象是感人的,她是热心为民众的,接生了几千个孩子。但她也是最狠心的,为了完成任务,不择手段,即使遭到别人的骂,即使被人打伤,也大义凛然,忠于职守,为不超生一人而奋斗。唉,这个矛盾的人啊!这是农村干部的典型形象!
姑姑一直没有结婚,没有生孩子,到老年才找了一个老伴,是一个民间泥塑大师,每天在家捏泥娃娃,捏得活灵活现。而姑姑老年退休后,每天陪着老伴,把老伴捏的泥娃娃都取了名字,她经常忏悔,说自己有罪,害死了孩子,说的就是她在实行计划生育方针时,强行拿掉的孩子。唉,正常的、正确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不十分人道的做法,这也许是迫不得已,也许是中国特色,所以姑姑才有那么多的心灵纠结,那么多的不安……
莫言的小说,看了令人不能平静,感叹良久。莫言在“后记”里说:
大陆的计划生育,实行三十多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但在执行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却也发生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件。中国的问题非常复杂,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尤其复杂,它涉及了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尽管不敢说搞明白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就搞等于明白了中国,但如果不搞明白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那就休要妄言自己明白了中国。
这是莫言对这部小说的说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