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分析

2013/3/17   点击数:297

[作者] 王梅的图书馆

[单位] 王梅的图书馆

[摘要] 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事业发生的重大变革必然会导致图书馆学的变化, 使图书馆学面临危机。1982年春, 邱昶、黄昕提出 危机说! , 指出当时我国图书馆学正处在 危机! 与 革命! 的交接处。接着,沈继武、刘迅又撰文指出: 无论从客观上来看, 还是从主观上来看, 图书馆学都可以称得上是面临危机并到了革命的关头了。到了1985 年, 卿家康在总结了我国35年来的图书馆学研究之后也指出: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图书馆学面临危机! 。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学 价值



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事业发生的重大变革必然会导致图书馆学的变化, 使图书馆学面临危机。1982年春, 邱昶、黄昕提出 危机说! , 指出当时我国图书馆学正处在 危机! 与 革命! 的交接处。接着,沈继武、刘迅又撰文指出: 无论从客观上来看, 还是从主观上来看, 图书馆学都可以称得上是面临危机并到了革命的关头了。到了1985 年, 卿家康在总结了我国35年来的图书馆学研究之后也指出: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图书馆学面临危机! 。1986 年, 吴德祥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角度, 指出危机已是客观存在。笔者也认同危机说, 认为当前的图书馆学研究仍没有从危机中走出来。而认清这一现实, 促使图书馆学适应新的客观环境和价值理念的变革, 是我国图书馆学在世纪之交所面临和需要关注、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 当前图书馆学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并在持续低迷中徘徊, 从哲学的层面上分析, 这充分暴露出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局限与先天不足。从本质上看, 图书馆学所范导的是一种价值体系, 而新时代、新环境更需要确立新的图书馆学的价值理念, 而这一价值理念是建立在科学的价值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因而, 我们对图书馆学理论的危机现状进行反思, 实际上是反思指导我们图书馆学活动的理性状态。

1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概念

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 相对于理论状态而言, 它是理论的一种能力, 是思维着的主体对外部存在的理智审定, 它历来是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图书馆学的价值理性是图书馆学主体在观念中对未来图书馆学价值实践活动的目标、方法、手段、结果所做的超前设计和筹划, 是关于图书馆学未来价值实践活动的观念模型、理想蓝图和行动计划。由此可以看出, 图书馆学的价值理性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理念性, 它是根据理论理性提供的知识, 从图书馆学的主体需要和意志出发进行价值活动的自控能力和规范原则。而在当前的图书馆学的种种危机中, 图书馆学的自控能力 失控! 甚至 无控! , 规范原则 不规范! 甚至 无规范! 则触目惊心, 为此, 已有学者提出控制之说, 防止本学科的 恶意扩张!, 还有学者十分强调当前图书馆学理论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实质上都是在强调改善图书馆学的自控能力, 包括图书馆学主体对自己价值活动的指导、调控、平衡、组织的能力以及在自主、自决、选择、创造、对象化价值目标等方面的能力。

2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本质要求

( 1) 图书馆学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图书馆学的主体尺度即理论的状态和客体尺度即实践的状态是图书馆学价值活动的两个基本尺度, 它们共同制约着图书馆学的价值活动, 规定着图书馆学的价值本质。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正是图书馆学价值本质的内在要求, 但是在图书馆学现实的价值活动中, 由于人们对理论的认识和对实践的反映难免会有失误, 造成理论与实践并不总是内在统一的, 而是有时统一了, 就形成了理想的价值物, 产生合乎主体效应的正价值, 如我国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图书馆学的研究热潮; 有时二者发生背离与冲突, 没有形成预期的价值物甚至形成片面而有害的价值物,未能给主体带来效应甚至造成反主体效应, 产生零价值甚至负价值, 如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仅热一时。再如过度追求图书馆学学科群的开发与建设,导致泛化的过度, 对图书馆学的健康进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等。因此, 我们对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反思, 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的持续低迷从根本上说是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发生分离甚至是冲突所造成的反主体性的效应的结果。图书馆实践中不是缺少美! 和 真知! , 而是我们的理论缺少发现和关注它们的 眼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图书馆学价值本质的内在要求对未来价值活动进行理性建构和理性规范, 立足在图书馆学实践基础之上, 对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的变革现实, 不但要有清醒的认识, 而且还应该找准实践的准入点与切入点,以期形成自身理想的价值物。

( 2) 图书馆学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统一

图书馆学的主观理性即图书馆学理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和发挥, 主要是以工具的、主观的意识来理解的理性状态, 本质上关心的是手段和目的, 但却很少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理性被限制于工具而非目的的领域的理性, 它追求的是知识, 追求的是理论的尽善尽美, 追求的是工具的效率和方法的先进。例如, 人们为提高图书馆学学术研究水平, 从良好的愿望出发, 引进外国比较先进的学说和理论, 如库恩的科学革命学说和波普尔的世界3 理论及社会学的方法, 来阐释图书馆学的本质, 虽然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总体上尚难免空中楼阁之虞。而图书馆学的客观理性则主要是图书馆事业存在的种种客观现象所折射出来的理性之光, 是包括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目的在内的所有图书馆存在的综合系统, 因而, 它追求的主要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关心的是图书馆事物的自在, 说明的是那些无条件的、绝对的规则。例如, 有人过分强调图书馆的客观理性, 以理论玄虚为由, 拒绝理论的指导, 习惯于以行政命令和经验主义来治理图书馆, 因此, 在实践方面人为地拉大了与理论的距离, 反过来, 对图书馆学理论的作用也是不良的。在现实中,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既关注手段, 也关注目的, 把二者内在的结合统一起来, 互相促进理性水平的提高。既不过早地醉心于图书馆学理论宏伟大厦的建构, 也不过于主观自负地排斥本学科的理论指导实践。正如上海图书馆邱玉芳同志指出的那样: 要时刻清醒地认识我国图书馆特有的不平衡现状。因此研究视野可以超前, 但双脚必须立足现实, 不能超越, 也不要滞后。”

( 3) 图书馆学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图书馆学理论的价值活动是一个从价值主体需要开始, 经过价值意识、价值理念、价值创造到价值物生成乃至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在主体需要、价值意识阶段, 目的性十分突出, 在价值理念、价值创造阶段, 工具性成为关键。反思图书馆学的一些非合理的价值活动,有的是目的不合理造成的, 如图书馆学至今仍是前科学的现状; 有的是工具不合理造成的, 如盲目引进并不适合本国实际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图书馆学研究; 有的是目的和工具都不合理造成的, 如我国图书馆学近期理论高潮过后出现的持续低迷、徘徊的状态。应该看到, 图书馆学的价值目标并不总是理性的、正当的, 而是常常会出现非理性的、非正当的价值目标, 因此我们研究图书馆学的价值理性不仅要研究目的与工具本身是否合理, 还要将目的和工具统一起来加以思考。当目的或工具本身出现了偏差, 我们要及时地予以认识和纠正, 使图书馆学所范导的价值活动始终沿着有着合理的目的性与工具性且二者有机结合的轨道前进。在当代, 全面而深刻地考察图书馆学的工具性与价值性, 要求我们既注重理论的目的性, 对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前景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心, 不容恶意的贬低, 又注重理论的工具性, 切实找出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挖掘图书馆的本质, 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意义和研究, 并在实践中把目的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努力把图书馆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 4) 图书馆学需求性与效应性的统一

图书馆学主体需要的产生及其价值物的生成是图书馆学价值认识与创造活动的两极。其主体需要的产生到其价值物的生成, 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价值认识与创造过程已经结束, 但是这个已生成的价值物是否能真正与主体需要相契合, 是否真正对主体产生积极的效应, 则还有赖于图书馆学价值实现过程来测度与验证。反观我国近期图书馆学研究的诸多成果, 有多少经受得住这样的测度与验证呢? 虽然, 图书馆学的价值理性是我们在现实的价值创造与实现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观念模型, 对于未来价值活动生成的价值物是否与主体需要契合是不能现实地测度与验证的, 但图书馆学应立足于主体需要与客观效应的内在统一, 从理论上和观念上对未来的价值物与主体需要是否一致与契合作出预测和判定。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的地位, 是需要这样科学而合理的预测与判定的, 否则, 我们所说的超前性便是一种没有效应的茫然性, 最终发现只是一种理论的空谈而已。在图书馆学生成的价值物中, 如果离开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难以揭示图书馆学的价值本质, 当然也就不能全面揭示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本质。因此, 在现实的图书馆学研究中, 我们既要关注图书馆学的需求性, 认识到正是因为现实和理论的形态中有这样那样的需求才促进了图书馆学的需要, 进而促使新的价值物的生成,又要关注图书馆学的效应性, 这是来自于实践的测度与验证, 是一种反作用力。如果我们的研究没有效应性及其科学合理的超前性, 那么价值物就很难富含生命力, 需求性与效应性的内在统一, 也正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3 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功能

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着其价值理性的结构, 主要包括客体要素、主体要素、实践要素和社会要素四个方面。而其价值理性的结构决定着其价值理性的功能, 主要有如下四种功能:

( 1) 科学合理的预测功能

依前所述, 图书馆学的价值理性是关于图书馆学未来价值活动的观念模型, 是理性对待现实并规划未来、塑造未来、设计未来的理性思维活动, 因此, 预测是其价值理性的一个基本功能。图书馆学从理论的本质上而言, 它已经早就摆脱了经验的直观, 对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把握, 体现了对自身价值活动及其价值生成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但是, 我们对这一功能的把握, 不应停留于一般的认识和理解上, 宽泛的预测是不确定的, 而科学合理的预测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预测形态。现在图书馆学全球范围内受到的冲击与停滞不前的状态, 尤其是我国图书馆学的低迷现象,从预测这一角度讲, 正是由于我们以前对预测这一功能的忽视。具体来说, 就是缺乏对图书馆学哲学层面上的分析与研究。目前图书馆学的众多悬案,以及一些人所担心的图书馆学究竟何去何从, 如果仅从图书馆学的内部找答案已显然不够, 现在真正是派上图书馆哲学用场的时候了, 但图书馆哲学到今天人们也只是呼唤、倡议而已。不能说图书馆学没有过预测,如十几年前人们就预测信息及信息化浪潮不久将是铺天盖地, 于是图书馆学系这棵还比较脆弱的嫩苗,一夜之间纷纷改头换面, 几乎全都更名为信息学院、信息管理系, 从此图书馆学大有消声匿迹之感。但今天看来, 此种做法, 弊大于利, 对图书馆学的发展并无益处。甚至有人预测人类不久将进入无纸化世界, 图书馆行将消亡。事实上,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 图书馆都不可能消亡。对这样的毫无根据的伪科学的预测,我们应该持批判态度, 不能任由其泛滥, 科学合理的预测才是我们所取的态度。

( 2) 实事求是的批判功能

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要旨在于以图书馆学价值活动的积极探索去扬弃性地批判现实并超越与重建现实。一方面, 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是以对现实的不满足为前提的, 事实上, 图书馆学现实的理论价值不可能总是十分完善的, 另一方面, 图书馆学的发展与完善也体现着与理论的批判和创造的本性, 如果我们的理论总是一成不变, 也就无价值理性而言, 必须对现实进行扬弃性批判, 才能达到对现实的超越与重建。例如, 对眼下图书馆学诸多重大实质问题存在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的纷乱局面, 有人说这是图书馆学属于前科学状态的一种正常的外化形态, 也有人说必须使之由 多元为一元! 。那么, 对这一问题究竟该怎样扬弃性地批判才能使我们的认识统一? 批判既不能没有, 但也不能过了头, 如对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 有许多文章不是立足于扬弃性的批判基础上, 而是一味地反思, 反思太过, 也让人无所适从。太多综述性的文章, 缺乏新意的批判, 看多了只会使人倒胃口。因此, 对图书馆学现实的扬弃性的批判,一是必须要批判和拒斥现实的非合理的价值实践行为, 二是要批判和拒斥对于图书馆学理论观念建构的未来价值实践模型的种种非难。正确地运用好批判的武器, 实事求是地揭出问题的症结, 才有利于我们轻装前进。

( 3) 开拓进取的创新功能

图书馆学理论的本质贵在超越, 没有超越就没有价值, 因而也就没有发展, 而其超越性在本质上表现为创造性。在现时期,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因而这种创造性主要就是一种开拓进取的创新功能, 一是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形成表明理论对现实的不满足, 进而提出了要改变现成事物的任务, 因而它包含着对现实的观念批判, 否定与超越; 二是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确立表明价值主体要作用于价值客体, 要创造出一种新的价值物; 三是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的确立也表明图书馆学理论按照自己的需求、意志、能力的客体条件来选择价值客体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虽然是存在的, 但它主要是通过理论的创造本性才确立起来并得到实现的, 它体现的是图书馆人的全部本质力量的发挥和运用过程, 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追求。在现时期, 我国图书馆学理论极需要变革已形成共识, 变革的必然的、积极的效果就是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图书馆学理论需要创新,而且也能够创新, 但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出理论主体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 4) 健康有序的规范功能

图书馆学的价值理性活动不仅仅只是着眼于实践对理论的回应, 不同理论主张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体现出的价值追求也常会发生矛盾与冲突, 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来协调不同理论之间的价值活动, 而图书馆学的价值理性活动包含了这一功能, 必然具备这种理性规范的功能。据有些学者统计, 我国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关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以及关于图书馆学学派争鸣的论点少则几种, 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 呈现出极为分散的多元化理论格局。这种格局至少说明我们的图书馆学理论的现状是杂乱无章的, 说明我们的图书馆学仍处于前科学性质。当前, 很有对其整理、规范的必要性, 而且也具备这种可能性。理论规范的意义同样也是十分重大的, 因为它能使杂乱无章的图书馆学理论理出层次, 分清主次、脉络, 主干清晰, 枝叶茂盛, 使之沿着健康有序的正确轨道正常发展。

[ 参考文献]

[ 1] 王炳书 张玉堂. 价值理性简论[ J] . 青海社会科学, 1999, ( 1) .

[ 2] 付立宏. 超越与生存: 非图书馆学现象透析[ J] .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9, ( 5) .

[ 3] 邱昶, 黄昕. 论我国新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 J] . 图书馆学通讯, 1982, ( 1) .

[ 4] 沈继武, 刘迅. 论我国图书馆学的危机及其革命[ J] . 武汉大学学报, 1982, ( 5) .

[ 5] 卿家康. 三十五年来的我国图书馆学研究[ J] . 大学图书馆通讯, 1985, ( 2) .

[ 6] 吴德祥. 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危机与革命[ J] . 大学图书馆通讯, 1986, ( 5) .

[ 7] 马恒通. 论图书馆学理论的规范化建设[ J]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 1) .

[ 8] 邱玉芳. 扩张与虚化% % %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50 年反思[ J]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 2) .

[ 9] 张广钦. 试论图书馆的哲学内涵[ J] . 图书情报工作, 2000, ( 5)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06)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15ns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