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3/1/7 点击数:3630
[作者] 义乌工商学院图书馆博客站
[单位] 义乌工商学院图书馆博客站
[摘要] 互联网的兴起,搜索引擎的无所不知,导致有些人对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有“图书馆消亡论”的出现。然而中外的现实发展却表明,图书馆并没有萎缩,在中国反而在快速扩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提出“图书馆消亡论”的人,忽视了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图书馆员。正是由于图书馆员们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新技术改造图书馆,创新求变,改进服务,才使得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继续发挥着作为信息领航员和知识服务者的重要作用。互联网产生20年来,图书馆发生的变化,远超过以前100年的变化。可以预计,未来图书馆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那么,怎么变?向什么方向变?本文试以北大图书馆为例作一些展望。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员 学科馆员 服务
文 /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朱强
互联网的兴起,搜索引擎的无所不知,导致有些人对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有“图书馆消亡论”的出现。然而中外的现实发展却表明,图书馆并没有萎缩,在中国反而在快速扩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提出“图书馆消亡论”的人,忽视了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图书馆员。正是由于图书馆员们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新技术改造图书馆,创新求变,改进服务,才使得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继续发挥着作为信息领航员和知识服务者的重要作用。互联网产生20年来,图书馆发生的变化,远超过以前100年的变化。可以预计,未来图书馆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那么,怎么变?向什么方向变?本文试以北大图书馆为例作一些展望。
在可预见的将来,大学图书馆的变化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家具和设备将更加具有组合性、伸缩性、移动性和体验感
无论大学图书馆进化到什么程度,馆舍空间无论对于读者还是对于馆员来说,还是须臾不可缺的。资源、设备和服务总是要在一定的空间内才能发挥作用,建筑空间制约着资源的布局和流动,制约着设备类型的选择和性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它制约着服务创新的想象力。馆员没有优越的活动空间,就像杰出的艺术家找不到适合的舞台。
2011年暑假,笔者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5位同事一起对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进行了考察,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将逐渐进入到“海量信息的科技体验和美妙空间的艺术体验融为一体”的新阶段。其特征是:藏阅空间的比例发生逆转,纸质书刊大量进入密集书库,以更多更舒适便利的空间供读者使用家具、设施、电子设备,进行个人的或协同的学习和研究。
更具体地说,未来的图书馆将是“变形金刚”式的模块化结构体,相当于“大气节能的绿色建筑+装修精致的空间+创意无限的富有美感和组合机动性的可移动家具+性能优越和极具设计感的数字设备+艺术展览馆+迷你研究厢集群+空间可伸缩的大中小型讨论室+海量的数字资源”。它是人气很高的公共书房、起居室、交流室,是师生们在家庭(宿舍)、教室之外经常活动的第三空间。它将实现艺术无死角、科技无死角,是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教育技术馆为一体的校园核心建筑。读者在图书馆的任何地方,都能随手取阅书刊、操作屏幕,欣赏名画和艺术品,沉浸于信息、科技和艺术营造的文化空间。读者到图书馆,除完成检索信息的主要目的之外,还可以学习、办公、开会、交友、参观、体验、欣赏,甚至是约会、小憩。
2013年,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边建设独立的北京大学古籍图书馆,并对图书馆的东馆进行改造。北大图书馆将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关于图书馆空间、家具、设备变革的设想。
2.服务前移,学科馆员变身教师助理
高校图书馆正在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日益呈现出服务前移的趋势。比如,以前馆员都是在图书馆接受读者的咨询,后来分化出主动走向院系、了解院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检索服务和信息素养培训的学科馆员。再后来,学科馆员已不满足于在教师的办公室和院系的会议室里活动,而是把服务继续前移,将其延伸、嵌入到了专业课的课堂,由专业课教师分拨课时和环节,请学科馆员来讲授信息检索知识。
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已经有部分学科馆员将服务延伸、嵌入到了专业课堂,今后将进一步争取学校和院系的支持,把学科信息服务嵌入到更多的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并逐步加大学科覆盖面。
不仅是学科服务,大学图书馆的其他服务也在前移,已经有国外大学图书馆将某些服务延伸到了学生宿舍,如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馆的住宿馆员服务,伊利诺伊大学的宿舍图书馆项目,耶鲁大学已经对入学新生实行了图书馆员导师制度。把服务继续前移,学生的所有活动区域,包括宿舍、银行、理发店等有等待时间的公共空间,都可以出现图书馆的某些服务,不一定是有人值守的,无人服务可能更受欢迎。
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已经把信息素养教育前移到学校的迎新活动中,并正在考虑将大屏幕阅报器分布到教学楼,通过移动服务把传统的阅报服务前移到校园空间,并逐步把更多的服务前移到更接近用户的公共空间。
3.深度挖掘和关联读者数据与馆藏资源,提升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的数据库里,保存着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大量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和利用,就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服务,作到“每本书有其读者,每个读者有其书”。也就是说,图书馆应该加强对读者数据的深度挖掘,并实现与资源的创造性关联,使每个读者从图书馆得到的服务都是独一无二的、符合需要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使用移动图书馆系统和资源发现系统,在联机书目和CALIS、CASHL项目中,都采用了诸多web2.0技术,与读者有了一定的互动,对读者的需求也有一定的联想、推送能力。下一步该做的,就是继续推进这些方面的实践,在深度挖掘读者数据、分析读者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使读者有更好的体验。
4.开展科研数据监护,参与E-scie nce、E-scholarship,提升对科学研究的服务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学习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对研究的支撑相对较弱,除了数据库资源服务,做得较多的是查收、查引、查新和科研竞争力评估等。在国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已经出现科学研究的“E化”,E-science、E-scholarship成为新的科研方式,Big Data项目越来越多,许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努力在这种科研E化中发挥作用,这些值得学习和借鉴。
“大数据”的科学研究耗费巨大,信息的收集和产出量亦十分可观,每项研究都留下了海量的图片、视频、报告、数字、文稿等科研数据,但是这些科研数据只有极少数最精华的部分体现在最终的科研成果中,大量的数据或保存在科研团队手里,或因为研究转向、无力保存整理而被丢弃,难以得到充分利用。目前美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和相关院系及其研究人员合作,开展数据监护工作,对科研数据进行全流程管理和永续管理。
此外,随着数字资源的日益普及,用软件工具开展数据挖掘和分析成为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大学图书馆必须适应研究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尽快启动数据监护等业务,加强对新型研究工作的支持,不断提升对E-science、E-scholarship、Digital Humanities的服务支撑能力,扩大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及其在校园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正致力于机构数据库的建设,对北京大学的数据监护进行全面调研和规划。
5.持续重视和加强各种技术的应用
现实表明,ICT技术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未来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即使是一些传统业务,当与ICT技术整合在一起时,就会给读者带来特别的体验,也给传统图书馆业务带来新的景象,比如深圳图书馆开发的可移动自动借书机———24小时街区图书馆,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和研讨室,一些储存图书馆的基于机器人技术的自动取书机械手,文献保护部门的纸本修复冷抽气工作台和恒风量桌面型通风柜,等等。高校图书馆应该持续关注和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要继续建设与完善数字图书馆,而且要重视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图书馆业务和服务领域,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想象力、亲和力、体验感,将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相结合,使图书馆工作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多元化。
北京大学图书馆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相较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已相差无几,但是在恒温保湿、文献修复、自动分检、精确传输、物联定位、安全防卫等方面的技术设备,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还有较大的差距,今后应该重视对这些技术设备的采选和应用,全方位提高各项服务的科技含量,提升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读者的科技体验感。
6.通过快递手段扩大社会服务
2012年3月,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内的34家高校图书馆加入首都图书馆联盟,承诺向社会开放。然而,向社会开放需要一定的条件,因为让社会大众都到高校图书馆里来借阅,馆藏资源或许能够满足,但占用本来就稀缺的空间和设备资源却是不现实的。按照北大图书馆的设想,可以主要通过电子传递、实物快递的方式满足社会大众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在当下的中国,快递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它比交通费还低廉的送货费用,带给人们极大方便,受到普遍欢迎,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快递这种方式延伸其服务,特别是开展面向校外的社会化服务。大规模利用快递开展服务,或许不是全球图书馆共同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人口多、居住密度高、快递资费低的国情下,很可能是中国各类型图书馆下一步扩大服务效能的突破口。
7.大力提倡众包和自服务
目前,众包和自服务的方式已经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图书馆的传统功能。一些志愿者组成的“快闪组”,能快速为一个小型图书馆完成编目,或者瞬间让图书馆的乱书上架、垃圾消失。图书馆的自服务通常也很受读者欢迎。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应仔细考量每项业务的众包可能性,将更多的项目付诸众包,通过一些巧妙的机制,培养读者自服务的积极性和习惯,让读者既当读者,又当图书馆员,既当资源利用者,又当资源建设者。比如:创建咨询平台,激发更多读者自服务的积极性;创建云存储和展示平台,让读者开放存储和展示他认为值得推荐和分享的学术资料。当然,众包和自服务必须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来开展。
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有“众包”的事例,如1920年和1947年,进步学生分别建立亢慕义斋和孑民图书室,由大家贡献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在当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馆藏都并入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这可被看成是纸本时代的众包。今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可以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按照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多众包项目和众包机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读者参与建设和管理图书馆的积极性。
8.建设智慧型图书馆
建设智慧型图书馆,其根本目的是变信息服务为知识服务,变通用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例如,针对读者查询的问题,图书馆不但能提供原始信息,还能瞬间把检索获得的内容组织成综述或报告呈现给用户,并按用户需要的格式导出。
高校图书馆面向的是求知欲、体验欲、好奇心强的大学生,应该加快研究关联数据、体感技术、语义检索技术在图书馆各系统平台上的应用,开发移动终端应用,积极尝试向智慧型图书馆迈进。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正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及图书馆对策研究”,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整合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体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义检索技术等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打造智慧型图书馆。
原文连接:http://hi.baidu.com/ywu1599/item/ce862dfda8c7e60cc6dc45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