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青先生《地方志知识组织及内容挖掘研究》推介

2012/11/22   点击数:1660

[作者] 图谋博客

[单位] 图谋博客

[摘要] 衡中青著《地方志知识组织及内容挖掘研究——以方志物产·广东为例》从历史时期、高频引书及高引作者、作者地域和引书学科性质四个方面分析了《岭南丛述》物产的引书构成和资料来源组成情况,全面阐述了《方志物产》全文数据库、物产异名别称和引书识别及其索引生成的计算机化处理模式及思路,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一整套构建全文数据库及自动化生成引书索引的解决方案。在讨论了模式识别方法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强大的集成开发环境,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构建了《方志物产》计算机引书识别索引系统,给出了详细的设计结果,并实现了该系统。

[关键词]  地方志 知识组织 内容挖掘 研究 全文数据库



图谋按:《地方志知识组织及内容挖掘研究——以<方志物产·广东>为例》系衡中青先生博士论文增删润色而成,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图书情报技术研究文化典籍的力作。

衡中青.地方志知识组织及内容挖掘研究-以《方志物产·广东》为例.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信息来源:[图书] 地方志知识组织及内容挖掘研究-以《方志物产·广东》为例.http://www.exvv.com/mall/detailTemp.jsp?proID=1597922

衡中青著《地方志知识组织及内容挖掘研究——以方志物产·广东为例》从历史时期、高频引书及高引作者、作者地域和引书学科性质四个方面分析了《岭南丛述》物产的引书构成和资料来源组成情况,全面阐述了《方志物产》全文数据库、物产异名别称和引书识别及其索引生成的计算机化处理模式及思路,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一整套构建全文数据库及自动化生成引书索引的解决方案。在讨论了模式识别方法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强大的集成开发环境,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构建了《方志物产》计算机引书识别索引系统,给出了详细的设计结果,并实现了该系统。

衡中青,男,1969年生,江苏宝应人,副研究馆员。1995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在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生班学习;2007年再入南京农业大学深造,师从侯汉清教授研究科技信息组织,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佛山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近10项。在《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古籍(地方志)整理、信息组织、农业科学技术史。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1 绪 论

1.1 地方志概况

1.2 地方志知识组织研究概况

1.3 课题内容

2 地方志目录学整理

2.1 地方志整理的方法

2.2 地方志目录学整理

2.3 地方志著录研究

2.4 地方志索引研究

3 农史物产史料整理概述

3.1 载有农史物产史料的典籍

3.2 农史物产史料整理成果概况

3.3 《方志物产》资料的整理

4 《方志物产》全文数据库及内容挖掘系统设计和构建

4.1 《方志物产》全文数据库的设计和构建

4.2 《方志物产·广东》物产异名别称挖掘及物产索引系统的构建

4.3 《方志物产·广东》引书挖掘系统的构建

5 《方志物产·广东》之物产研究

5.1 物产载述概况

5.2 《方志物产·广东》之物产分类研究

5.3 物产的异名别称研究

6 《方志物产·广东》之引书研究

6.1 引书概况

6.2 引书引用模式研究

6.3 《岭南丛述》物产引书分析研究

7 结语

8 附 录

附录一 《方志物产·广东》物产索引示例

附录二 《方志物产·广东》引书索引示例

附录三 《方志物产·广东》物产异名别称示例

附录四 主题索引

附录五 引用论著索引

后记

附:刘岭峰先生序.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782bd01013g1v.html

燧人氏凿木取火,先人从此别于禽兽,不再茹毛饮血;轩辕氏作舟车以通济天下,造宫室以避寒暑;神农作琴作瑟,神农还尝百草,让人活得雅,活得长命;伏羲氏教人植桑麻、渔牧,画八卦正五行,古人得以知人道,识自然;仓颉模仿鸟兽爪痕以为书契,用于记事和交往的凭证,人而有信有义。木石书契及刻在树皮或毛皮上的爪痕渐渐演化成字。字造出来了,也就翻开了文明进程中崭新的一页……如果我们把这些神话文明加起来,祖先的文明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夏朝之前。

商周时期,人们把他们的古人的“事”用仓颉所造之字记录下来,成为了“文”;把他们的古人的“言” 用仓颉所造之字记录下来,便成为了“献”。李斯创小篆,统一中国字,把汉字形式基本固定。

文献成为了后人知道前人言与事的最重要的载体。当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文献不仅记录了我们先人的社会里发生的事情,也把我们和古人共同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发生的自然变迁也记录下来了。

中国文献典籍浩瀚如烟海,在世界各民族文明里,最为丰富。

中国历史纪年,自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计2 890年。这近3 000年文字记载历史,既有文献典籍记录,又有地上残留古迹及地下发掘古器物证明,是为信史。

国有史,家有谱。史有正史、地方志;谱有族谱、家谱。

史、志、谱承载着后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畏。是我们祖国,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值得在世界面前骄傲的。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强林,是因为我们伟大民族生命脉络流畅清晰,我们灿烂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治史治方志治族谱家谱,均为不朽之业,而治史治方志治族谱家谱者,也托名不朽。治不朽之业,而能托名不朽者,自然不可以是腐朽之才。

衡中青读博士,选择了“地方志知识组织”作为研究题目。当有追求不朽之志。

地方是与中央相对的一个名词。“廿四史”是正史,中央出钱出人修纂,后朝修前朝;地方志是地方事,地方出钱出力,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史的一种精致的补充。

有革命学者以为,中国过去修史,修的是一家一姓,是一部部封建史,不是国家史。这种观点显然有些矫枉过正。封建朝代尽管是“家天下”,但江山社稷,君轻民重,装的还是黎民百姓。优秀史家秉承直笔而书的传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的。“家天下”者,皇家与天下各占一半呢,呵呵。《左传》、《史记》,编年体也罢,纪传体也罢,尽管经、纬都是皇家那些事儿,其后历代修史,纪、志、表、传,除去纪、表所述为皇家世系,志和传还是说了天下老百姓许多事情的。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老人家断言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老人家并没有说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更不能理解成为历史仅仅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纵观史部,与史乘之正作相提并论的有野史、稗史、小说、别史、逸史、杂史等等名称。对非正史之文献、著述,文献学者、目录专家都慨叹不已,褒贬不一。

地方志与正史对应。地方志不是街谈巷议、细碎之言,与野史、稗史等等不同,也是史乘之正作。文献学者、目录专家都不会对它有什么非议。多数情况下,地方志是遵从朝廷旨意,官府督导,由地方俊彦、开明绅士来完成。只不过不谈国家战争,不讲宫廷政治,只谈博物、风土、舆情、民间列传,也录志怪奇情。

方志中的物产,是地方志中的瑰宝。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南北东西,无论动物植物种类数量各不相同。

每每与中青谈及岭南古今风物、文史掌故,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中青精于信息整理、电脑技术水平不错,有农学背景。峰亦曾习中医,两人都对生物科学有所认识,同为广东新客家。因慕岭南气候物产、人文精神。很想在这方面做做研究,有番作为。

有一天,中青说考取了博士。做的课题是地方志方面的。敬佩之余也暗吃一惊。方志包罗万象,森严壁垒。中青不是文史出身,要在古文古史中淘学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见其下足了功夫,很有毅力。中青志存高远,并不拘泥于某领域内容发掘、考证、辨析,而是对方志知识组织进行研究,寻找其规律性,以便指导未来方志编纂的走向……为利用方志的学者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中青做学问,是专门替做学问的人做“嫁衣裳”的学问,是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蜡烛事业。

中青南京读博士,克服了不少困难。攻读期间,夫人张氏身怀六甲,执教高校,课业繁忙。恰此时,。金陵、禅城关山阻隔,照顾不到。中青年迈的父母从扬州过来帮助料理。初来乍到,语言不通,饮食习惯有别,中青不免多了牵挂。中青参加工作不久,没有什么积蓄,脱产读博士,津贴又扣去不少。学费、生活费、交通费用是不小的支出。各种压力,令中青一度产生退意。

中青当时心境十分复杂。复杂归复杂,可胸怀还是宽阔的。虽有苦心劳骨之慨,仍不堕凌云之志。中青硬生生挺过来了。不分寒暑假日,昼夜埋首经典,问师求道,终于如愿戴上博士帽,修成正果。中青做学问,厚道踏实。不浮不躁。除去天资聪慧,能触类旁通,自谓得益恩师太多,且治学氛围良好、同门兄弟姐妹优秀……中青是个谦虚的人,讷于言,敏于行。峰曾访游南京农业大学。南农历史悠久,民国即为中国农学重镇。农业是中华立国之本,自古中国学问不分文理。今日人文与自然诸科分野,肇始近世西学东渐,实皆脱胎于以农为本的古代学术。南农环境优美,学风醇厚,受市场铜臭左右不大,是个读书、做学问、出人才的好去处。中青同门师友,个个抱荆山之玉,家家欲展大鹏之翅,本业之外或纵横当代高新科技,或优游儒释国学……皆有不俗成绩。中青恩师侯汉青,学问道德,一代方家。不惟自家学问做得好,拨冗解难,点铁成金。中青对座师常怀感激,敬佩之意可用五体投地来比喻,经常私下感叹。峰也每每笑曰:君得遇明主啊。侯师是极儒雅的一位长者,过访岭南,中青邀陪侯师拜谒南海康有为故居。得见侯师风采,偷师二日,峰三生有幸矣!

中青就读此厚重大学,得遇良师,同门才情似水相得益彰,焉能不修成正果?论文公开出版,可喜可贺。可以看作新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奥林匹克精神追求更高、更远、更强,学问追求亦如是。期待有更好的著作问世。共勉。

补:

中青是个孝子。数年前将父母从老家接到禅城,二位老人仁慈、勤劳,既帮助照应家务,又能颐养天年。中青几乎谢绝了所有远足与社交应酬,朝夕陪伴,未有丝毫怠慢。衡父来自扬州湖区,烧得一手好淮扬家常菜。尤其善汆鱼丸子。峰多次品啜,不忘其美。

本书排版当中,壬辰年正月初,衡父突发脑溢血,不意罹难,仙逝禅城。衡父病重住院期间,中青伺奉病榻旁十余日,衣不解带,食不知味。衡父不是文化中人,但衡家素有耕读古风,衡父最喜儿孙读书。中青此书印成,当慰尊翁,庇佑子孙,多作千古文章事。

是为序,并悼亡伯。

2012年3月06日于南海仙溪湖畔

原文连接: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993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