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图书馆》2012年9期--编辑寄语
2012/9/4 点击数:946
[作者] 彭老图
[单位] 彭老图
[摘要] 2008年11月,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牵头组织全国70多位专家、图书馆管理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先期研究。2009年11月,《公共图书馆法》条文草案的“讨论稿”首次征求业内人士的意见。今年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给中国图书馆学会下发了关于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送审稿)》的意见函,并附有文化部上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送审稿)》,再次征求意见。
2008年11月,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牵头组织全国70多位专家、图书馆管理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先期研究。2009年11月,《公共图书馆法》条文草案的“讨论稿”首次征求业内人士的意见。今年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给中国图书馆学会下发了关于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送审稿)》的意见函,并附有文化部上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送审稿)》,再次征求意见。本期专稿“对一部良法的期待——《公共图书馆法(送审稿)》讨论意见”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及其学生以座谈发言方式,从内容、文本结构、用语和表述的准确性等方面,对《公共图书馆法(送审稿)》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及建议。相信这部凝聚了许多人智慧的图书馆法将会不断完善。我们期待《公共图书馆法》的早日颁布实施,这对促进和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献信息学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情报学界新建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文献信息学中的社会凝聚原理有了全新的含义和表现形式。本期学术论坛中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张雪钗的“探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文献信息社会凝聚原理”一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文献信息的社会凝聚原理新内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组织是基础、社会公平是原则、社会文明是结果,三者之间息息相关同步发展。
“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最早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美国学者丹顿提出的,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不多,目前对图书馆哲学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对图书馆哲学能否成为一门隶属于图书馆学的独立学科及图书馆世界观的内涵等问题也未能达成共识。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的尹鸿博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在其“概论图书馆哲学世界观”一文中阐述了自已的观点。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距,国外图书馆的一些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保障等对我国的图书馆建设都不无借鉴意义。本期的专题研究栏目刊出的数篇论文都是在对中美图书馆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展开的,有中美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比较分析、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与纸质资源配置差异、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图书馆资源嵌入课程管理系统的实践等,相信这些分析研究会带给大家有益的启示。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发起并牵头建立的“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目前有成员馆180家,咨询员480位,累计解答各类咨询123.5万例,免费远程传递文献400多万篇,成绩斐然。由莫少强等主编的《开放·合作·共享·服务——联合参考咨询的实践探索与社会反馈》一书,正是对这一重大成果的全面、翔实的记述。本期读书·治学栏目中“图苑转型的创新举措,读者喜爱的网络咨询——《开放·合作·共享·服务——联合参考咨询的实践探索与社会反馈》推介”一文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馆长黄俊贵研究馆员对该书的评介,认为该书的出版问世具有促进图书馆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凝聚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的关注点、培育图书馆从事网络咨询服务的团队、彰显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前景等价值,值得研究推广。
《新世纪图书馆》编辑部
作者: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