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能“读”书了/陈小康
2012/8/24 点击数:2888
[作者] 浦东图书馆
[单位] 浦东图书馆残疾人博客
[摘要] 我,已过花甲,回眸人生的昨天,在学生时代我没能多看些名篇名著。而立之后,我逐步失明,无法进学校学习,只能通过自学完成高中和大专的学业,期间也没能多些阅读。不惑之年后,我又过早地进入不能看书,不能看报,不能看电视的乏味生活中。长此以往我就严重缺乏必要的阅读和积累。
我,已过花甲,回眸人生的昨天,在学生时代我没能多看些名篇名著。而立之后,我逐步失明,无法进学校学习,只能通过自学完成高中和大专的学业,期间也没能多些阅读。不惑之年后,我又过早地进入不能看书,不能看报,不能看电视的乏味生活中。长此以往我就严重缺乏必要的阅读和积累。
光阴荏苒,韶华易逝。在人生的黄昏,退休的我只能天天抓牢二个耳朵,骑着思索的骏马,随着收音机电波的移动,驰骋在长城内外,五洲四海。
从电波中我长了不少见识,也获得不少快乐,也终因严重缺乏阅读的积累,常常会遇到不知、想知而又无法知道的遗憾。
我做梦也想不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中,我竟又能“读”书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六中全会提出,要使人民公共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在社会公共文化的普惠性,公益性和福利性极大丰富和提高下,我成为了得益者。
今天,每每想到我又能“读”书,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的谢老师,邂逅谢老师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去年下半年在上海图书馆阅览室,和谢老师交谈不久,上图文化人那种优雅谦卑的气质,对人和蔼有礼,很快就打消了我的自卑情绪。她搀扶陪伴着我,经过几个部门十几分钟时间,帮我成功注册办成了上图无障碍读书证,就从那一刻起,我又跨进了能“读”书的门坎!
办证后,她询问我想读些什么书,随后她去准备了。“叔叔你要的书我都弄好了。”约二十分钟后,她拿出电子听书机:“我们现在就听听看吧!”从听书机中我“读”到了十几年前想读而无法读到的巴金的《随想录》,顿时觉得夙愿能轻松实现,心里就像灌了蜜。随后她又把我的手指按在听书机的十多个键位上移动,很快我学会了使用。和谢老师分别时,除了无尽的喜悦,还有深深的感激和由衷的谢意。
进入上图无障碍读书通道后,我就像一只“小鼠掉进了大大的米仓”,能读的书太多太丰富了。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周恩来》、《我的父亲邓小平》……有许许多多描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叱咤风云缔造新中国的书;有《红与黑》、《基督山伯爵》……有许许多多外国文学书籍;有《鲁迅录》、《巴金传》、《冰心传》、《朱自清传》……这些文化名人的传记我很想阅读;还有《宋家王朝全集》、《杜月笙大传》…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才能读这类书;还有许多脍炙人口振聋发聩的中国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可给盲人读的书有品位有趣味。
把听书机带回家里,在冬夜暖和的被窝里,在品尝清香花茶的静谧阳台上,在小区疏松错落的绿化中,甚至在家务中……小小的听书机带着我轻轻地推开历史的大门,穿越时空,走进名篇名作,聆听历史的叙说。在惬意和愉悦中我“读”书,我享受,我快乐!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林徽因传》,林徽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和著名建筑师。我敬仰她的敬业和爱国,一些趣闻佚事,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她和梁思成(梁启超的大儿子)都敬仰宋代大建筑师李诫,他们就把当年李诫石碑上的日子——三月二十一日,作为他们的订婚日,还把儿子的名字取为梁从诫,意为跟随李诫。
1928年他们毕业于美国三大名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和美术系,为了吸取西方建筑的精髓,他们回国前考察欧洲各国建筑达半年。当他们来到纳塞河畔的罗浮宫前,面对这座历经450多年才建成的建筑史上的瑰宝,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欧洲之旅中她把全部时间用于临慕建筑。回国时她的临慕已装满整整二大箱。
在回国的十多年中,他们为了实现由中国人编写《中国建筑史》,他们不辞艰辛、废寝忘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交通极其落后的农村山区,他们经常骑着驴或步行,顶着风沙和雨雪,考察不同朝代的名塔和寺院。为了精准地丈量和绘制古建筑,当梁思成因脊椎病发作不能登高时,娇弱的她就登高测绘。在她患肺结核病后,只要能下床,她还会艰难地跋涉于山坡和岭间。当资料积累完成要撰书时,正值抗战时期他们住在重庆李庄镇阴暗潮湿的农舍里,当时缺医少药,林徽因由于肺结核病发展已不能下床。她只能在病榻上支起一块木板而伏案撰书。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了《中国建筑史》的编著,在中国建筑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这位大建筑师大诗人大作家,更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爱国者。
芦沟桥事变后,虽然因肺结核病她须在北京治疗,但她断然拒绝日伪邀请她在京治疗,甘愿颠沛南下。抗战中她鼓励支持在清华大学的弟弟林桓参加空军,弟为国殉难。解放前夕,她拒绝赴台而留在清华。49年年初,她又把正在大学读书的唯一女儿送到部队支援前线。肺结核晚期的她自知时间不多,更是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在病榻上完成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获得毛主席、周总理的赞扬。51岁的她1956年英年早逝,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昨天——好多年前我是一位聆听者,听老伴讲电视剧《四月天》中,有关徐志摩,张幼仪和林徽因的三角恋爱的故事戏说。今天,我叙说林徽因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故事。
半年来,我还“读”了《三国演义》,巴金的《随想录》,钱钟书的《围城》,还有《宋美玲的晚年》等。天天都能吮吸文化乳汁的我,现在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太充实了!
我又能“读”书了!我感谢六中全会的春风甘霖,我感谢无数谢老师们的智慧和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