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家庭教育》第二章摘要

2012/3/12   点击数:564

[作者] 书韵佳人

[单位] 书韵佳人

[摘要] 孩子做错了事,迷失了方向,最重要是帮他反省:错到哪里了,怎么改正。多数美国家长从来不会不停地责怪孩子,那样除了增加孩子的心里负担外,没有任何用处。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大人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并加以引导。

[关键词]  美国 家庭教育 牛奶罐



第二章摘要

当孩子摔破了牛奶罐

解析

孩子做错了事,迷失了方向,最重要是帮他反省:错到哪里了,怎么改正。多数美国家长从来不会不停地责怪孩子,那样除了增加孩子的心里负担外,没有任何用处。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大人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并加以引导。

譬如,当孩子闯了祸时,美国父母会说 “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做了错事呢?”

当孩子考砸了,这些父母会说: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考得这样糟?咱们找找原因,一定会赶上来的。”

在这样的明智宽容的父母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并且会恰当地总结教训 ,一跃而起。

任何国家的任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大多数美国父母比较明智,能巧 妙地渡过危机。这些优秀父母的特点是:第一,相信孩子是好的;第二,相信孩子是聪明的;第三,永远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

点评

孩子摔破了牛奶罐并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父母因小事就刺伤了孩子的信心,抑或是压制住了孩子成长的欲望。

拜访玛丽

解析

美国某研究机构通过对许多恐怖分子的性格所做的调查发现,他们绝大部分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都非常爱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庭环境太好了。父母出于善良的愿望,包办一切,替他们解决所有问题,排除所有困难。这使得孩子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后果,不知道自己能经受什么样的考验,不知道自己的价值。男孩们于是到毒品、恐怖中去尝试危险;女孩则可能去尝试性的游戏。

因此,美国父母从不娇宠孩子,孩子们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参加劳动挣钱,富家子弟都不例外。

点评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它一切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

中国家长对孩子总是替代的过了头。国旅假期曾组织了近300人的暑假“中华教育行”亲子游,考虑到父母与子女同行有利相互了解、消除代沟,但让人意外的是,部分家长对子女关爱过度,使得亲子团完全变了味。上旅游车时,导游已说明人人有位、自由坐,但部分家长为子女拼命争抢座位,一旦坐定绝不让座;就餐时,更不等饭菜上齐,跑去厨房为子女抢菜,餐桌前剩下孩子和导游面面相觑。

有的家长在得知还有定向越野时,立即大声嚷道:“让10多岁的孩子入住军营、定向越野、集中拉练、野营短训太过辛苦,能否安排一些舒适的、不太累的观光线路?”

有人说,在教育上,美国培养出来的是狼,而中国培养出来的,则是羊!

是的,孩子有生存的权力,那么,父母就不能剥夺他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定位的能力。

富家子弟的小帐本

解释

在美国,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3岁就已经开始;在英国,政府决定在小学就开始设置理财教育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设不同的理财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正确地对待金钱和使用金钱,并学会初步的理财知识和技能。

通常情况下,中国孩子的习惯是零花钱没了就要,而美国父母对孩子的零花钱则是定额一次性支付,让他逐渐知道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父母也会给孩子一些理财的机会——购买商品,让他们认识到钱的价值和懂得货比三家;不时对他们令人欣喜的表现给一点小奖励,以期让孩子学会节俭花钱。这些行为,从短期看,能让孩子们懂得节制,长远看是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和习惯,而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在这种环境下,美国的孩子们习惯将每一美分的用途都记得清清楚,而且,在下一次向父母要钱时,必须将上一笔钱的流向一五一十地汇报出来。

点评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学会正确地花钱,在当今社会就是一大优点,因为他从小便学会了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理财。而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方面,国内许多家庭还明显地认识不足。

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会爱孩子,你就要注意谛听岁月发出的严肃告诫:立即停止滥施的娇宠和溺爱,趁现在还来得及,接纳新的教子理念,用新模式、新方法科学施教,给孩子从小打下道德的根基、意志的根基和正确的金钱意识。

富豪家庭的财富生活

解析

精打细算,不乱花钱,不浪费钱财——这是美国家庭公认的理财标准。尽管美国一般家庭都比较富有,但他们的生活比较简朴,不论是在家里吃饭,还是请客吃饭都比较简单。他们的生活开销也是比较有计划的。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也从不用钱来摆阔。他总是告诫孩子们:“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与孩子们在一起时,比尔很少去一些豪华的餐馆就餐,有时候是由于工作而不得不光顾一些高级餐厅。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肯德基,或是到一些咖啡馆,有时还会一块光顾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商店。

点评

古人说:爱子女则为之长远计。一时的娇惯和溺爱,其实就是对孩子一生的伤害。

钱财的性格是由主人赋予的。当你将孩子培养成大手大脚的性格时,围绕孩子的钱财也必将丢三拉四、溜出了口袋便忘了回来的路。

在物质上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父母,最终将会使孩子在无尽的名牌和时尚的追逐中陷失。

吃苦头的好处

解析:

一些有条件的美国家长,会带着孩子一起去非洲等贫困地区或国家参观。在日常生活中,美国家长领着孩子一起到社区或孤儿院去做义工的事件,也十分普遍。

“夏令营”“军事训练营”等一些苦育活动也是最受美国家长和孩子欢迎的项目之一。

点评

中国大多数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劳累、何为困难、何为贫穷……孩子中意志薄弱者甚多,这与他们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

如果孩子那对清澈的双眸看不见人间的不幸,他又怎么能托起明天的太阳?不让子女吃到一点苦,恰恰忽视了孩子最重要的人格成长。

重要的是金手指

解析

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

工具包、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在使用这些工具时,会顺便一一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名称、用途、性能及安全使用的方法,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会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有时,父母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诸如餐刀、不带尖的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孩子边玩边学,既熟悉了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动作技巧。

譬如,孩子的玩具车出了问题,美国父亲不但自己替儿子修理,还会叫来儿子一起动手参与,忙前忙后;孩子一边忙一边问,父亲认真地回答着问题,俨然平等地对待着一位同龄的朋友,演绎着一幅其乐融融的亲情图画。

点评

给孩子一把开门的钥匙,远比你替孩子辛辛苦苦地打开房门来有意思的多!

劳动是最美好的赚钱方式

解析

美国父母常常教几岁的孩子学会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得一些收入。有的小孩子帮忙送报可以得到一些报酬,如,洗碗、吸尘、擦玻璃、倒垃圾等、割草、洗车、清理车库、油漆墙壁、修剪花园等,有的小孩也会将用不着的玩具等也可以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美国人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

因此,美国人从小就有经济独立意识、打工挣钱意识。美国孩子把找不到打工机会和同父母要钱看成是莫大耻辱。有的孩子甚至托父母给自己找工作,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自信。不惜自己出钱为孩子买受雇机会。

点评

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安逸是成长的最大敌人,是埋在孩子们心中最大隐患。

“劳动最光荣”,这是世界公认的,不同的只是:美国父母将之落实到孩子的行为生活中去,而中国父母只将它当成口号来嚷嚷。

“孔融让梨”是愚蠢的

解析

美国人对孩子教育的理念是:乖,并不好。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只要是因利益引起的纠纷,美国的父母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准是:“瞧,幸运之星将落入那个最棒的人头上。”

比如,儿子和父亲在看哪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上产生了分歧,父亲就会出主意说:“小伙子,我们来玩弹子,谁赢了,谁有有权决定今天的电视机的频道,怎么样!”

在这里,美国父母贯输给孩子们的法则是——公平、公正和能力!绝对不会是“长幼有序,礼让有加”或“尊老爱幼”。

特别是美国新一代的父母们,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因为他们已经亲眼看到,惟以强势的竞争力应对人生的挑战,才能赢得事业和金钱。

点评

无时不有的竞争,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特色,孩子将别无选择地走向未来,参与竞争将不可避免。自然规律势所必然地要把孩子习以为常受到的呵护化作过眼烟云,亲情无限的父母,面对人生角逐场上的搏斗拼杀,只能是爱莫能助的观众。

中国传统教育上的一个重大误区,就是混淆了孩子的自然人成长过程与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忽视了社会人的落地生根的“人格”。这使我们在如何看待孩子在利益面前是“让”还是“争”的问题上产生了误解,致使孩子们在踏入社会后即霍然发现:长辈们讲的教的与社会上存在的东西竟然是两重天——这岂能不令孩子心寒?!

于是,各种负面因素接踵而来——但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上!

黑暗中成长的孩子

解析

美国人的胆量比其它国家的人普遍要高,当然,这亦得益于其优秀的教育工作。

为了让孩子培养自己办事的胆量,美国家长会选择孩子能办的一件事,告诉他应该怎样办。如果孩子自己不敢去办,家长便会陪他一起去,但事情仍由孩子办。由小事到较大的事,由简单的事到较复杂的事,几次下来,孩子的勇气和能力就都大大增强了。

比如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或在公众场合讲话,父母则会告诉孩子,只要想好了说什么、怎么说,大胆去说,任何人都是欢迎的。别人能做的事,你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很好。

孩子有准备地迈出第一步后,家长及时肯定,第二步、第三步就好办了。

为了让孩子能在陌生的客人面前大胆说话,父母会先教他准备几句话,并准备好要送的饮料,预先演练一下。当客人到了以后,便鼓励孩子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孩子就能大胆应酬了。

点评

太过于注意危险,通常会使自己坠入危险之中。太过于让孩子避开恐惧与黑暗,将会使孩子一生都沉浸在对恐惧与黑暗的害怕之中。

原文连接:http://lib-book.blog.sohu.com/20718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