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小识

2012/2/6   点击数:2850

[作者] Follaw

[单位] Follaw@图书馆

[摘要] 本文写于2010年9月29岁生日期间,原文名《对阅读疗法的一些想法》,自己早已忘记了。昨天味斋小弟转发给我一个博客地址,看到某君转载未标注,自己再次回味文字内容,觉得还是有点意思的。当初还将有关心得成文《略论儿童成长图书辅导法》参加重庆市第六届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学术研讨会获得二等奖,并发表在图情专业核心期刊《图书馆学研究》上。现将原文贴到这里,请读者诸君教正。

[关键词]  阅读疗法 少儿服务 图书馆学研究



本文写于2010年9月29岁生日期间,原文名《对阅读疗法的一些想法》,自己早已忘记了。昨天味斋小弟转发给我一个博客地址,看到某君转载未标注,自己再次回味文字内容,觉得还是有点意思的。当初还将有关心得成文《略论儿童成长图书辅导法》参加重庆市第六届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学术研讨会获得二等奖,并发表在图情专业核心期刊《图书馆学研究》上。现将原文贴到这里,请读者诸君教正。

----------------------------------------------------------------------------------------------

最早接触阅读疗法,大概是在2002年,那是在一本心理辅导的参考书上接触到的,作者把阅读疗法归类为心理辅导方法的一种,与艺术辅导法并列,取名“图书辅导法”。那时候,Follaw还是大二的学生。2004年到图书馆工作后,也搜集过阅读疗法的一些学术论文,但从未有想过要写这方面的文章和做方面的工作。2007年王波先生出版了《阅读疗法》的大作。Follaw第一时间买了一本,并推荐同事购买,也建议单位买了这一套书。最近的很长一段时间,Follaw在继续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更在阿华田大哥和此方月(XP)小弟的帮助下搜集到了不少阅读疗法的外文文献,并尝试阅读学习。不敢说对“阅读疗法”有多么深的认识,但从阅读的几篇外文文献和对王波先生、宫梅玲先生的著作论文的粗浅学习中,也还是有了一点体会。

第一,就王波先生的论文和著作来说,成果都是在介绍和总结的层面,毫无疑问在系统性上,国内首屈一指。他介绍了英美两个阅读疗法研究和应用大国的一些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并对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内的阅读疗法思想和医案进行了总结、归纳、阐述,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波先生做到了。

第二,就宫梅玲先生的研究成果来说,主要集中在具体应用实践和效果评价上,同时宫梅玲先生还对大学生阅读疗法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我国倡导阅读疗法解决具体心理行为问题并具体实践的先驱。暂且不知道宫先生研究兴趣的来源,但是宫先生就职于医学院图书馆,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这无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基础,无形中激发了宫先生及其团队的研究热情。

第三,就国内总体研究情况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其一,阅读疗法脱胎于哲学、医学、心理学等,而国内心理学界很少有人关注这个研究课题,医学界相对好些,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图书馆界,而Follaw以为,阅读疗法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使用阅读疗法的人(王波先生著作称阅读疗法师),有个经典的原则是“在恰当的时间,给合适的读者以适宜的书”,而把握这个原则的就是阅读疗法师。就如同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决定效果的第一要素是建立稳定的咨询关系,而关系建立更多取决于咨询师的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介绍他们的图书馆员,哪怕正在使用阅读疗法,对于称呼他们为阅读疗法师(bibilotherapist)都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他们深知,正真的阅读疗法师必须是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等专门专业的培训和取得资格认证的人员,而自己据此要求还很远。所以国内要做好阅读疗法的研究,必须有图书馆和心理学,或和教育学,或和医学,或和精神卫生学相结合的专业背景,国内少有这种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限制了国内图书馆界阅读疗法研究的进展和深入程度。Follaw想这也是王波先生研究仅限于阅读疗法思想和理论总结介绍,而宫梅玲先生深入到实践和应用研究的原因之一。

其二,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疗法理论研究,更多在做阅读疗法思想的探讨。思想之于理论,差异颇大。王波先生总结归纳我国古代阅读疗法思想和医案,却不称之为中国古代阅读疗法的理论,为什么?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解决具体问题,是概念、方法、原理、规律等的集合,用以指导实践,能被实践检验。而思想,就好比见解、观念、看法,像我们中国常说“这是鄙人不成熟的见解(看法),请多指教”,有些是不能付诸实践的。严格说我们还没有形成体系可以指导我们在图书馆领域具体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理论。

其三,图书馆界的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局限在高校。高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象单一,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相对素养较高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和图书馆员,而且领导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所以成果多(课题比较多)。而公共馆几乎没有成果,所以说国内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才迈开步伐。

其四,研究方法过于单一。思辨的多,经验总结的多,实证的少,实验的更少的可怜(粗略浏览CNKI看到一篇)。美国心理咨询协会2007年的一篇指导性的阅读疗法综述指出,美国阅读疗法的实证的研究成果偏少,经验介绍型的论文多,且大多缺乏对具体实践和应用的操作指导性。宫梅玲先生用个案研究法探讨阅读疗法的过程和效果,用实证研究对阅读疗法的效用进行评价,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Follaw担心一点,我们惯用SCL-90等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测评,但是却忽视了这些工具的常模标准是否适合2010年代的大学生,印象中SCL-90的常模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版本。而且有些研究两次测验之间仅仅相隔三个月,按照Follaw的理解,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达到统计学上显著差异的好转,有点神!我们基本没有称得上横向研究的,更难得有纵向研究和综合研究的。追踪研究更是没有了。而后两种是评价阅读疗法效果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五,除了理论、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之外,我们国内似乎还没有关于阅读疗法阅读材料的研究,王波先生的著述中有一些成果,相对于浩瀚的书海和形形色色的读者和群体,这些太少了。国外有专门的“问题”题材的小说(problem novel)及其研究,而国内似乎没有,何况作家和读者总是隔得很远,最近十年在梅子涵、阿甲等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的推动下,阅读活动在教育界和出版界热起来,成效明显,而图书馆界也就是最近两年才加入其中。这是阅读疗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阅读材料研究必须图书馆人、作家、出版人等亲密合作才能有所建树。

其六,对于阅读疗法的实施,组织间合作也是一个研究领域。图书馆之于任何一个单位和机构,都有其阅读资料资源的独到优势,却从没有看到合作方面的一点点的消息。而国外常有一个地区性的阅读疗法研究、教育、服务的组织。

其七,国内研究,应当注意与国际接轨,接轨的第一步就是引用外文参考文献。Follaw有心统计了一下王波先生2007年出版,2006年完成的大作《阅读疗法》,其中引用的英文文献大概在15篇(本),跨度从1939年到1999年。Follaw以为引用外文文献的时间偏早算此书的一大不足吧。其他的没有仔细了解,不过北大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优势摆在那里,其他的也就推而论之了。目前心理学领域被SCI和SSCI收入的《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以及其他核心期刊(中文核心4种,而CSSCI7种)要求中就外文引用文献上有特别严格的硬性要求,图书馆界似乎没有。这需要同仁注意了。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9fd4501010rs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