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兆军
2011/11/30 点击数:270
[作者] 忽如一烨
[单位] 忽如一夜的BLOG
[摘要] 今天上午接到于博士打来的电话,说是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写的那一篇关于我的短文,发表在《开封日报》2011年11月29日第6版“艮岳副刊 ”。听了以后我好高兴啊,四处去找这天的报纸。一开始没找着,就在网上查看了数字版。吃过午饭,我去西门外边的报刊亭想买一份,可是没有。我又上到四楼报纸阅览室,找到了报纸。仔仔细细读了一遍,然后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
今天上午接到于博士打来的电话,说是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写的那一篇关于我的短文,发表在《开封日报》2011年11月29日第6版“艮岳副刊 ”。听了以后我好高兴啊,四处去找这天的报纸。一开始没找着,就在网上查看了数字版。吃过午饭,我去西门外边的报刊亭想买一份,可是没有。我又上到四楼报纸阅览室,找到了报纸。仔仔细细读了一遍,然后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 说实话能在党报发表,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这是多难的一件事情啊,我简直不敢想象。却又在情理之中。我的成长,我的一切,不都是党关怀教育的结果吗?我应该戒骄戒躁,以此为起点,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同时我要感谢于博士的知遇之恩,知我者非兆军莫属。以下是从数字版粘贴而来的那篇短文:
跋涉是人生的亮丽诗篇
———读尹鸿博和他的《艰难的跋涉》
于兆军
70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却是一个大楼常有而大师匮乏的时代。所幸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图书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跟大师们交谈。
路漫漫其修远兮。一直以来,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尹鸿博老师都在为之默默地耕耘、求索。说起来挺有意思,认识尹鸿博老师是因为我有一次看到他在耍双节棍。一位知天命的人,竟能把这玩意儿舞得行云流水,并且还有点写意的味道,不免让我心生好奇。我后来才知道,他的科研课题和他手中的双节棍一样都被他玩得很转。再后来我们有幸在一起共事,一来二去,交往多了,自然而然彼此之间多了一些了解。
尹鸿博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人的潜移默化使他从小就显示出了艺术天赋。“文化大革命”中他初中毕业,听从父亲的安排,考上了河南省话剧团。也就是这个时候,自学开始与他结缘,并且成了他一生获取能量的不竭源泉。良好的自学习惯,拨动了他圆梦大学的心弦。20世纪80年代初,他先后两次走进高考考场,遗憾的是都因数学成绩拉后腿而未能遂愿。然而他的大学梦并没有因此而搁浅,当他得知河南省图书馆有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函授班时就报了名,这一次让他和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许还是因为大学梦的召唤,在函授班即将毕业时,经同学引荐,尹鸿博调到了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来到河大图书馆工作不久,他又被派到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助教进修班脱产学习一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年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每当回忆起在武大学习的这段时光,尹鸿博如数家珍。虽然在武大的学习最终没有得到被认可的学历,然而却为尹老师打开了读书治学的门径,并为他日后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武汉大学进修回来以后,尹鸿博如饥似渴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工作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后,他考取了律师资格证,翻译了50多万字的英文书稿,写了两部剧本,发表了20多篇论文,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艰难的跋涉》。
有幸拿到尹老师的这部专著已经有一些时日,拜读后,好几次都有写点东西的冲动,又因手头的琐事而一再搁置。图书馆工作中也难免会有疑惑,有疑惑就需要解决,《艰难的跋涉》就是尹老师在工作之余思考、研究的结晶,无疑也是其近30年图书馆工作的最好总结。从图书馆服务到图书馆管理,从图书馆功能到图书馆理论,从图书馆学到比较图书馆学,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且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到尹鸿博老师身上恰如其分,夜深人静,细细研读,受益匪浅,感慨颇深。一本20多万字的著作,就是对一位科班出身的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对于一位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人,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可能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回想当初,我看到尹鸿博以《艰难的跋涉》命名其著作时,心中还有几分不解,而现在细细想来,我更能深味其中的原因了。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只有经过不断的跋涉,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顶峰。
也许在时空的幕布上,人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点。然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需要跋涉的长征?跋涉时千万不要随便停下前进的脚步,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你也许会发现新的风景。即便最终沧海未济,我们也可以无怨无悔,因为跋涉本身就是人生的亮丽诗篇。
来源:http://www.kf.cn/kfrb/html/2011-11/29/content_43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