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星,纠结了谁?
2011/4/8 点击数:641
[作者] 盛夏的果实
[单位] 盛夏的果实的BLOG
[摘要] 下午开会,提及馆里上半年的活动安排。其中第一项就是“读者之星”的评选。在征求意见时,我个人提出,建议读者之星评选活动,考虑一下其他两个分校区同学。
下午开会,提及馆里上半年的活动安排。其中第一项就是“读者之星”的评选。在征求意见时,我个人提出,建议读者之星评选活动,考虑一下其他两个分校区同学。
我个人的理由是因为两个分馆的馆藏布局与主馆是有区别的。如其中一个馆是医学馆,另一个馆的馆藏以体育类,基础医学类和生物科学类为主。而这两个分馆的人文类新书这几年基本没分配。加之这两个分校区与主校区的距离远,坐公交需要二十至半小时以上的路程,这对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阻力。上个月馆里才开通通还通借,以前还是通还不通借的状态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因素。鉴于此,我个人认为这两个校区学生的借阅量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的。而大学里,学生可能对人文方面的书兴趣会更大些,而这些书在分校区却不够多。而且专业的学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人文类专业的学生,看书肯定要比理工类的学生多很多。
流通部主任提出这个读者之星是全校范围内的,虽然这两个校区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去年还是有一个学生入选了读者之星。一百个读者之星里面,另两校区就这一个学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这个被列出的例子。说不应该分校区进行,认为这样是不公平的。
而我更觉得这对其他两校区的学生不公平。我提出可以按学生数量的百分比设置名额。这样,实际上能放在另两个校区的名额也很少,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可以同样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或者干脆就设三个校区的读者之星。
在回来的路上,与另一同事在讨论。那同事从一开始就坚持,不要分校区设置。她坚持读者之星的评选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多看书。真正喜欢看书的人,是不会在意路途的遥远,是不会在意在读书过程中的阻碍的。如果分校区进行,就会使这个读者之星的评选变味。变成一个荣誉性的东西,而这个荣誉其实并没什么真正含义。
我俩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至少在我的眼里,她是站在图书馆的角度,从读者之星应该就是读书最多的人中产生。而我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希望他们读书的过程都能被关注。虽然她每次表达完她的意见后都会问我一句我的想法。但我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和她更好地表达。
关于她说的这是不是一个荣誉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学生而言,更注重的是既然有这样一个活动,而自己的确很抓紧时间在看书,就更希望被关注到。何况,医学生,生物专业的学生,本身专业课的负担就重很多,能在业余时间更抓紧时间看书,其精神已经难能可贵了。而与比如说文传学院,旅游学院,政法学院的文科专业学生比起来,他们是有一定的劣势的。
晚上我查了一些二级学院的报道,有些学院在工作总结中,甚至写到了本学院获读者之星的名额。这其实已经说明,这不是学生所关注的荣誉问题,其实各二级学院也把这个荣誉做为业绩的。
我也不知道这个读者之星后面是否会分校区操作,或者会给另两校区一定的名额,但这的确也是件十分纠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