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诈骗真实案例之情报分析

2010/11/1   点击数:774

[作者] 化柏林的博客

[单位] 化柏林

[摘要] 对于消费型诈骗案的短信,收到若干。因为不是基于事实的,所以较容易识别。

[关键词]  银行 诈骗 真实案例 情报分析



银行诈骗真实案例之情报分析

对于消费型诈骗案的短信,收到若干。因为不是基于事实的,所以较容易识别。上周碰到了一件退税型诈骗案,过程如下:

电话来电显示:0950131815595

骗子A:您好,请问是化柏林先生吗?

(非正常电话号码,年轻女性,但是普通话不标准,浓重的南方口音,声音也不够甜美)

本人:你好,我是。

骗子A:您好,请问您于XX月XX日购买了一款XX车,是吗?

(信息准确,事实型数据)

本人:是的。

骗子A:先生是这样的,这款车有退税政策,返还3%,前些日子给您寄去了文件请您签收,可不知为什么邮件退回来了。您的地址是海淀区羊坊店复兴路甲15号吧?

(去年买过下乡补贴家电,享受过13%的补贴,事后办理返回)

(最近老是有邮件收不到,好几本编辑部寄来的样刊我都没有收到,单位的邮件收发是有点问题)

本人:噢,那要不…

骗子A:由于您没能及时签字,所以您的退税信息转到国家税务局了,具体情况您拨打电话010-51294631,直接告诉如何办理。你的业务编号是426210

本人:就6位啊?

骗子A:是的,您快打电话吧,今天是最后一天了。

(制造紧张气氛,让你不假思索)

本人遂打电话51294631,进行咨询。

本人:我想问一下退税的情况。

骗子B:请说一下您的业务编号。

本人:426210

骗子B:为了保证您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核实一下您的信息。您购买的车型是?您购买的车款总价是?您的身份证件号码是? 未等我说完,对方说尾号是1238对吧?

(一两个月前,因为办理担保贷款,的确有银行以这种方式核实过信息)

本人:是的。

骗子B:按政策应返你xx元,请您持银行卡到附近的ATM取款机上与税务机构帐户关联,好把钱给打过去。

(的确是按车价的3%换算出来的)

本人:哪个银行的卡?

骗子B:哪个银行都可以,是银联的就可以了。

本人:那我手头上有工行的。

骗子B:请说一下卡号的前四位与后四位。

本人告之

骗子B:我把你的信息发到国库去。你大约多长时间能到ATM?

本人:五分钟吧。

B:那你到了以后再打这个电话,我给转接到国库电话。

本人在ATM旁,但距离ATM有一段距离。Dial电话

本人:我刚才那个卡有问题(实际上我卡上有钱,所以想换个空卡),能换个银行卡吧?

骗子B:换不了了,信息已传到国库了,改不了了。你在ATM跟前吗?

本人:前面有人,要稍等一会儿。

骗子B:那你别挂电话。

本人:到了

跟着他的提示一步一步的操作,直至按转帐键。

骗子B:有个框,请快速输入序列号6…(实际上是对方的银行卡号,输完卡号后应该输入金额,然后就把钱转到他的帐号上去了。我已无心听下去,抽出卡,挂断电话)

骗子利用信息情况:

1.充分利用事实型信息(对方掌握本人姓名、电话号码、购车日期、购车款型、户口地址等一系列信息),博得他人信任。

2.使用近义词等模糊概念,例如转帐时让你输入序列号,如果他说输入银行账户,那么绝大多数多人就会起疑心了。“国库”也是模糊概念。

3.充分利用某些单位或个人邮件不能正常接收的情况。

4.通过多方转接,给你造成正式单位的错觉,如果前后始终是一人,就更容易想到是骗子了。

尽管如此,但由于这种诈骗案技术含量比较低,所以疑点很多,几乎处处是疑点。

1.电话号码不牛。如果是国家行政部门或银行,往往都是相对较好的电话号码,至少前四位是相对较好的。

2.普通话不标准。如果是国家机关或银行等服务型人员,那么会有非常好的普通话。而骗子一般是操南方口音。(重要信息)

3.没有“国库”等单位,而且所谓的“国库”也不会轻易直接同一般百姓打交道。

4.通讯地址为户口地址,日常通信地址上不会有街道信息,一般“北京市复兴路15号”或者“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从不使用“甲15号”,只有户口上使用此信息。

5.业务编号位数太短。

6.既然是退款,何需到取款机,而且不是到附近银行。(关键信息)

7.国家行为一般都指定某个特定银行,例如中央国家机关住房公积金指定建设银行,购买奥运门票指定中国银行。

8.并没有提供银行卡的账号,这样的信息如何能传到“国库”的数据库里?再说真有此部门的话,哪能有这么高效?

9.没有签字,没有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等一系列信息,哪能这么好办?办理买房、买车、落户、贷款、申请经济(限价)房等业务时,一般要提供一大堆材料、签N多字,等N多天。真正的事情处理哪有这么高效?

10.转账行为都是转出行为,没有转入行为,转账不需要转入卡,只需转入卡号即可。(关键信息)

延伸分析:

尽管疑点多多,也很容易识别,但诈骗一直存在,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提高警惕,并及时识破。

2.行骗成本较低,仅仅是花点电话费而已。

3.行骗风险较低。即使暴露了,也不会被抓到现身,即使抓到了,量刑也不太重,待一段时间就出来了。

4.信息泄露的确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5.国内假东西太多,我国造假能力的确很强,可信的东西太少。

这种信息很容易识别,但是为了寻找一个真实案例,我还是几乎配合到最后一步了。

原文连接: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1591&do=blog&id=37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