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个闲人——《张充和诗书画选》读后

2010/7/21   点击数:157

[作者] 龚明德

[单位] 明德读书堂

[摘要] 今天仍健在的民国文化老人已寥若晨星,张充和先生是其中之一。前几天读到一篇书评,题目是“张充和:最后的张家四姐妹”。陈平原也说,“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关键词]  书评 张充和诗书画选



贺宏亮

今天仍健在的民国文化老人已寥若晨星,张充和先生是其中之一。前几天读到一篇书评,题目是“张充和:最后的张家四姐妹”。陈平原也说,“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由充和先生高足白谦慎教授编辑的《张充和诗书画选》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收录充和先生自选诗词二十首,书法作品二十余件,绘画作品十余件,是目前国内出版的一部最为全面地展示她的艺术成就的书籍。白谦慎撰写了作品说明,对充和先生的诗书画艺术作了精到分析,还描述了一些她的生活和创作具体情境的细节。余英时为本书撰写了长序,微言大义,高屋建瓴,从“游于艺”论及“心与道合”,阅后令我竟不能赞一词。

读完本书,摩挲再三,我想贡献自己的两点小小感受。

第一, 是折服于充和先生的“通”。 白先勇称充和先生为“琴曲书画,当今才女”。她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能度曲。这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来源于儒家的通才教育和文人间的切磋影响。金安平《合肥四姐妹》中记述充和先生童年时,曾过继给叔祖母,在合肥度过。叔祖母请来一流的国学家朱谟钦,充和先生在年少时所接受的教育中,既有经、史、诗、文,也有书、画、戏曲和音乐。她在考进北大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教育。抗战时期,她拜师沈尹默研习书法,与俞振飞同台表演《游园惊梦》。赴美后,她家成为胡适到柏克莱加州大学讲学时看书写字的去处,而家里的后花园则是张大千临摹牡丹、芍药之地。美国学者高彦颐(Dorothy Ko)在《闺塾师》一书中,曾论述帝国晚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才女”的培养,也正是产生于余英时所说的“儒家主导下的古典教育”中。这种教育以人为中心,使人的品质不断改进,精神境界逐步提升,“以通驭专”,力求打通知识世界的千门万户。“无所不能”的充和先生是今天已非常鲜见的“才女文化”的范本。她与1949年后至今的“职业女性”在文化素养上的鲜明对比,当是个有趣的话题。

第二,是倾慕于充和先生的“闲”。充和先生有一方清人赵穆所制印章:“作个闲人”。这真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无论是在北大讲授昆曲,还是结缡傅汉思后移居美国于耶鲁教授书法二十余载,充和先生淡定从容,没有什么名利的羁绊与职业的压力,更没有发表的焦虑。1960年代以后,她筑园于康州北港,手植绿竹成林,在茂林修竹中慢慢地读诗、习字、吹笛、唱曲,于静谧中安享时光。品读充和先生端庄古雅之致的小楷,吟咏“襟怀无著处,寻梦到梅花”的句子,我也很想像先生那样,慢慢读,慢慢写,一生作个闲人。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宏亮按:今年,已经出版了三种关于张充和先生的书籍,上半年出版的两本,是孙康宜编的<曲人鸿爪>和<古色今香>,第三本就是白谦慎老师所编<张充和诗书画选>.白老师请他在耶鲁读书时的老师,也是充和先生的朋友余英时为本书撰写了长序,前期已在<读书>和<上海书评>等处发表过,是篇很牛的文章。白老师叫三联书店制作了300本精装本,封面和平装本不一样,其中一半是毛边.他让书店给我寄下了一册无毛精装本.寄到的那天,正好是我35岁生日,也是一份特别的礼物.撰此小文,算是鸿爪留痕.

另外,荣宝斋上月出版了<白谦慎书法论文选>,所收第一篇文章是<日常生活中的书法:以傅山为例>.这是我在5年前翻译的白老师1999年发表在汉学刊物ASIA MAJOR上的长文,大概有四万字左右.此文是应用"文化资本"等当代社会学理论,观察明清书法史的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文章.中译本最初刊载在范景中2005年所编<美术史与观念史>第4辑。

原文连接: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206048&PostID=2536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