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寻求:读者满足
2010/5/24 点击数:1040
[作者] 学林望“道”
[单位] 学林望“道”
[摘要] 学术引征服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称之为读者需求满足原则。它的主要意思是学术引征服务首先要满足读者需求,以读者需求为服务存在和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寂寞 读者 满足 引征
学术引征服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称之为读者需求满足原则。它的主要意思是学术引征服务首先要满足读者需求,以读者需求为服务存在和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在这一原则要求下,学术引征服务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读者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二、如何满足读者的这一需求?
先看前者。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使用图书馆学术引征服务的读者,几乎有一半以上,尤其是首次使用这项服务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所以,当有些读者提出要检索自己的学术成果“中文Ei收录、Ei引用、甚至PUBMED影响因子”时,这表明对方就是这么一类读者,同时也等于提醒你要用更多的精力去了解这位读者确实的引征需求是什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引征人员较为科学的选择是,让读者向明确的需要引征报告的第三方了解自己的需求。如果读者没有明确的第三方可以咨询,引征人员就要耐心的了解读者的引征用途,然后根据他的用途来推测他的引征目的,必要的时候还要向一些学术成果评估机构咨询,以明确读者的引征需求。
这样说说容易,但现实的工作远没有描述的这么简单?进而言之,即使是读者的基本需求已经明了了,也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完美解决,例如有的单位并没有对读者的SCI检索提出具体要求,但往往他的SCI检索又是潜在要求读者提供收录号的。在读者不明确提出SCI收录号要求的时候,图书馆如果按照常规的工作原则只提供给对方简单题录。这位读者几乎可以确定要再次跑回来作SCI收录号的检索。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读者要来回跑,费时费力,而且也让图书馆引征人员不堪其扰。作为图书馆引征人员,怎么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在我看来,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对读者细心再细心,对读者需求交流再交流,充分了解他的需求,充分了解数据库数据的结构,并与读者的“谬误需求”作积极斗争。
一个较为经典的案例是,经常有读者将一条数据拿过来,言之凿凿的告诉你说这是一条Ei收录数据,一个合格的引征人员,这时绝对不要跟着读者的思路走。如果真是那样,你非常有可能在检索的时候什么也查不出来。一个经验丰富的引征人员看了一眼读者提供的数据后,接着就会告诉你,这条数据其实是一条EV2平台或DIALOG平台下的INSPEC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