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献]锦江书院楹联
2010/4/7 点击数:651
[作者] 文丰
[单位] 文丰:学习之窗
[摘要] 锦江书院是清代四川地区延续最长的官办省级书院,历时198年。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锦江书院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奉旨在文翁石室遗址上建,“为通省作育人才之所”。它与今日四川大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四川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四川大学历史上所谓“院堂归一”或“两院入堂”,就是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总督奎俊奉光绪“着即督饬认真举办,务收实效”的朱批,将四川中西学堂与改制后的尊经书院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当年末遵旨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将锦江书院并入,其原校址由于“房屋基址颇为宏阔,应即改为成都府中学堂”。
弦歌继美,天府名材
——锦江书院楹联
锦江书院是清代四川地区延续最长的官办省级书院,历时198年。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锦江书院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奉旨在文翁石室遗址上建,“为通省作育人才之所”。它与今日四川大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四川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四川大学历史上所谓“院堂归一”或“两院入堂”,就是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总督奎俊奉光绪“着即督饬认真举办,务收实效”的朱批,将四川中西学堂与改制后的尊经书院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当年末遵旨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将锦江书院并入,其原校址由于“房屋基址颇为宏阔,应即改为成都府中学堂”。
锦江书院不仅人文荟萃,而且留下了许多精美艺文。《锦江书院记略》中有许多楹联都非常有名而值得品味,特录如下:
字水汇三巴,涌地词源倾井络;笔峰联七曲,凌云逵路入文昌。
稽古在平生,可信锦囊无俗物;论文或不愧,试看江水有源头。
鹅湖鹿洞规条密,虎气龙文学业新。
芳躅难湮西汉守,宗风姑舍马卿才。
嘉惠岷峨遗迹古,炳灵江汉载英多。
阙里门高从恕入,尼山顶峻自诚登。
儒宗绵竹张夫子,道术青城范老人。
欣看石室来多士,幸傍宫墙近圣人。
为创为因,颂教思于不朽;以妥以侑,修祀事而维虔。
求根柢于文林,天府名材储石室;富波澜于学海,源头活水出岷江。
国家需桢干之才,不徒词赋夸扬马;圣贤重道义之学,幸际昌明启魏张。
艺不徒游,当循志道、据德、依仁之序;友何以尚,必待诵诗、读书、论世之功。
奎阁高标罗群材,意匠经营,楼成五凤;棘闱光照俾多士,心花结撰,笔扫千军。
盛轨溯文高,劝学兴贤,此日轮扶大雅;英声绍扬马,敷华启秀,他时花看长安。
百行首彝伦,孝友无亏,须使初心如赤子;六经崇实学,文章有价,自然平步入青云。
近圣人之居,秀映环林,七十子宗风共仰;入文翁之室,名题石柱,八百人讲席同升。
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金昌,神以建福;江汉炳灵,世载其曲,蔚若相如,皭若君平。
辟正路于礼门,由义居仁,自昔文章先识器;逢作人于寿考,贡珠论玉,行看藻采发山川。
周祀宾兴重于乡教,设司徒必考德行道义;蜀都文治比科鲁书,观太史宜明易象春秋。
萃巴蜀奇英,能诗能赋能文艺,须养立朝气节;沐朴莪雅化,为孝为忠为贤良,难宽尔室功修。
溯前贤遗迹,登其堂,长慕其人,敢谓弦歌继美;俾多士同风,教以学,先兴以艺,期为棫朴储材。
于缉熙单厥心,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德成而止;念终始典于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业广维勤。
何代无材,但使培养多方,陈李苏虞应复生今日;凡人宜学,果能琢磨有志,王杨张魏宁独步当年。
沐作人之教泽,诵读弦歌学足三年期,无负俊民秀民之选;景先哲于羹墙,文章政事原本一贯,岂徒夸小雅大雅之才。
做秀才,砥砺廉隅,便存宰辅,规模异日,释褐登朝,自可立名臣事业;为时艺,菑畬经训,不失儒先,法度从兹,因文见道,方能窥圣学渊源。
由汉晋唐宗元明,以迄于今,蚕丛西辟,棘路南通,想当年文翁居守,石室藏经千百祀,学校宏开,固知岷峨钟毓,世载其英,允矣光联井络;溯邹鲁濂洛关闽,相沿而后,鹿洞云封,鹅湖月冷,幸此地胥鼓悬堂,绛纱列帐二三子,弦歌不辍,惟参性道渊源,教惭无术,敢云远绍心传。
除上面这些楹联之外,有这样一幅“功名富贵文章道德”楹联最为有名,撰写者为时任锦江书院山长(院长)的于德培。
有补于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己之谓德。
根据《锦江书院记略·匾联》,原文本为:“有补于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己之谓德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由于文字明显不够工仗,疑有错讹,宜为上文。今人编辑古代书院楹联时,一般都采用上文的表述。
这幅楹联的主要意思就是:“对社会有所裨益可称为功,能促进人文教化可称为名,充满精力和活力可称为富,廉洁而知道羞耻可称为贵;无庸俗浅薄举止可称为文,无不清不楚行为可称为章,探究事物的根源可称为道,为人诚实而守信可称为德。”
根据《清代四川进士征略》(李朝正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词林辑略·卷五·嘉庆戊辰》(清远朱汝珍隘圆辑,见明文书局印行《清代传记丛刊》)和《[同治]营山县志·卷之二十一·人物志·选举进士补遗》(光绪十五年增刻本),作者于德培的生平如下:
于德培(生卒年不详),字修吉,号子朴,四川营山人。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第71名进士,当年选翰林院庶吉事;嘉庆十七年(1812年),散馆;嘉庆十八年(1813年),授编修,以编修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次年,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四川锦江书院山长(院长);道光元年(1821年),再迁礼部主客司主事;道光二年(1822年),返回原籍。
“功名富贵文章道德”联为于德培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七月题写,既可看成是其个人价值追求的一种体现,又可看成是对书院生徒的劝勉之辞,更是四川大学人的崇高精神和洋洋风范的真实写照。对于今天的四川大学学人,这幅楹联同样具有启示作用。四川大学现任校长谢和平院士在四川大学教育创新大讲坛第一次报告会上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这就需要我们有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也就要求我们对‘功、名、富、贵’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