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图“一证通”研讨会上的人物素描
2006/12/25 点击数:211
[作者] 李超平
[摘要] 吴慰慈 吴老是杭图的学术顾问,但凡杭图有比较大的活动,都会邀请吴老。身居京城的吴老,有兴趣担任一个小小杭州市图书馆的顾问,既是杭图的荣幸,也是吴老的荣幸。吴老借杭图这个平台,对现实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作近距离打量,眼不花,耳不聋,看得清楚着呢。去年杭图举办“城市公共图书馆论坛”,吴老来了,还精心准备了发言,把个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定位说得明明白白,保障公民信息获取的权益,平等、免费等等观念都论述得头头是道。同样的话,吴老说出来和楮树青说出来,既相同又不相同,吴老从理论上给予肯定,树青从实践上去一一实现。这次吴老的发言,我感觉力度比去年重了许多,他说,“最近两三年,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他一一列举各地模式,誉之“突破了过去公共图书馆理念上的局限”,他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他们不是停留在思想上、文件上,而是实实在在在干,他们的做法代表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潮流。吴老的发言,槐博已有报道,我这里就省了。我从树青的表情上看出,吴老的发言让他非常振奋。我又看了看几位局长的表情,发现他们的表情都很振奋,他们似乎很在意北大资深教授对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与现状的评述。
吴慰慈
吴老是杭图的学术顾问,但凡杭图有比较大的活动,都会邀请吴老。身居京城的吴老,有兴趣担任一个小小杭州市图书馆的顾问,既是杭图的荣幸,也是吴老的荣幸。吴老借杭图这个平台,对现实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作近距离打量,眼不花,耳不聋,看得清楚着呢。去年杭图举办“城市公共图书馆论坛”,吴老来了,还精心准备了发言,把个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定位说得明明白白,保障公民信息获取的权益,平等、免费等等观念都论述得头头是道。同样的话,吴老说出来和楮树青说出来,既相同又不相同,吴老从理论上给予肯定,树青从实践上去一一实现。这次吴老的发言,我感觉力度比去年重了许多,他说,“最近两三年,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他一一列举各地模式,誉之“突破了过去公共图书馆理念上的局限”,他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他们不是停留在思想上、文件上,而是实实在在在干,他们的做法代表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潮流。吴老的发言,槐博已有报道,我这里就省了。我从树青的表情上看出,吴老的发言让他非常振奋。我又看了看几位局长的表情,发现他们的表情都很振奋,他们似乎很在意北大资深教授对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与现状的评述。
王世伟
跟王世伟教授见过N多次面,这一次感觉有些变化,不对,不是一些,而是很大。所有的人都称他“世伟书记”,听起来很像“市委书记”,以至于志愿者活动时,良芝还问他“是不是高升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shiwei书记”的称谓,我印象中他总是很绅士、严肃,还有点高傲。这一次,他变成一个非常亲民的“shiwei书记”了。他晚了一天来,在头一天的考察中,只赶上了我们的最后一站——考察杭钢北苑社区图书馆。他问得很仔细,看得很仔细,我只是注意观察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奇怪。世伟书记近几年一直研究城市图书馆,眼光似乎散得比较开,既研究世界上那些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的城市图书馆,也很关注我们身边小得像蚂蚁的社区图书馆,去年的长三角论坛已经听他讲了上图的社区延伸。除了短暂的考察和第二天的会议,其余时间他就进入了我前面说的“变化”之中,他跟我们一起开玩笑,甚至比我们这几个老油子还过分,我数次表达了我的惊讶,表示要“博”他一下,但是,不管怎样,人家总归还是shiwei书记,那些过分的表现我就不说了,书记的形象还是得维护的。
在从杭钢北苑返回的路上,世伟书记给我们讲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话题是从上海年会上老槐的报告说起的,世伟书记毕竟有几年职业教师的功底,一下子就把“核心价值”讲得清清楚楚,我们一致认为比央视新闻联播的效果要好得多。
研讨会上,世伟书记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到十一五发展纲要,再到世界城市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肯定了杭图的“一证通”和四级服务网络,然后就对杭图模式总结了几个难题:体制难题、技术难题和服务难题,不是说这些难题都是杭图解决不了的,而是根据上图的经验和杭图的模式,善意地给树青提个醒。
陈建一
这位是杭州市文广新局的局长,我因为杭图的事,跟他见过不多的几次面。
树青说,他是被陈局长在后面用巴掌推着走的,我比较相信树青说的是真话,如果不是陈健一局长的支持,树青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我昨天在发言中提了押金问题,我说这件事仅仅靠图书馆是跨不出这一步的,需要政府来解决,陈局长当即表示可以解决,我听见他小声地对树青说,反正那一笔钱你也动不了,索性取消,我们再搞一个新闻发布会,向市民宣布。范并思发言时,讲到怎样保证四级服务网络中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陈局长马上插话,说杭州市政府已经有决议,从明年起,保证购书经费2元/人以上。陈局长的意思,杭州地区基层服务网络点主要由市政府来支持。会议快结束的时候,陈局长还说了一句话,他现在对图书馆的事越来越有兴趣。
昨天到会的还有省文化厅的金庚初副厅长,他发言时说,杭州市文广新局管的事情很多——文化、广电、新闻,而杭州图书馆一个一证通的会议,居然来了两位局长,可见市局对图书馆的事情是相当重视的。
我从陈局长身上看到了一种东西——缘分,他要主管的事情,每一个方面都会嚷嚷自己是何等重要,他在其中把图书馆列为重要,我只能解释为缘分。在不能制度化的情况下,人治需要机缘,我为这一机缘落在图书馆而深感庆幸。如果要对此说三道四是很有话可以说说的,说归说,庆幸归庆幸。
记者
昨天来了几位记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其中的两位,一位是我的学生,现为明珠电视台记者王小燕;另一位是杭州日报记者张藜藜,一位漂亮MM。燕子是我爱的学生之一,我过去曾经攒过邮票,现在喜欢攒学生,燕子就是我攒的学生。她自从当了记者后,对报道图书馆的事情特别有感觉,去年一个关于城乡儿童阅读状况的连续报道得了奖。昨天我特意把她介绍给到场的大腕儿们,那都是些以前在课堂上听我讲过,或者在刊物、书本中见过的名字,终于见到大活人了,当介绍到范并思时,她惊呼,“哇,这就是传说中的范老师!”我笑得不行。张藜藜记者是第一次见面,她过来与我打招呼,说我特别像她认识的一个人,也是一位大学教师,而且还姓李,她好像不相信我跟那人不是一个人,但单位和名字表明那的确不是我。她告诉我要写一整版报道,我说好,媒体要替图书馆讲故事。我提到了今日早报的马良记者,虽然跟她仅有一次接触几次电话,我对她已有朋友般的感觉,因为她对图书馆的事情很有感觉,今年杭图的《公约》的报道,我比较了一下,在所有平面媒体中,她的故事讲得最好。所以,光跟媒体搞好关系还不行,还得让他们对图书馆有感觉,那样才能讲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