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25/3/4
[作者] 陈晶晶
[单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摘要]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流程规范及内部保障等方面,通过多项措施全方位打造图书出版质量的“坚固内核”。这些措施环环相扣、协同发力,不仅能夯实每一本图书的品质根基,更助力建工社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稳健前行,持续输出高质量科技类出版物。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流程规范及内部保障等方面,通过多项措施全方位打造图书出版质量的“坚固内核”。这些措施环环相扣、协同发力,不仅能夯实每一本图书的品质根基,更助力建工社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稳健前行,持续输出高质量科技类出版物。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质量根基
在出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质量已成为决定出版单位兴衰的核心要素。为确保每一本出版物都能以卓越品质面向读者,建工社将完善制度建设列为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全力夯实质量根基,全方位提升出版工作质量标准,为出版事业的发展筑牢坚实制度保障。
建立制度体系。近两年建工社陆续出台《出版物质检工作办法》《关于加工、复审、代终审工作量定额及支付费用标准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明确各环节质量标准与责任主体。对于在图书质量把控中表现出色的个人给予奖励,对造成质量问题的相关人员进行惩罚;每期质量通报对一次审读差错率超标的稿件给予警告。为了明确责任,还要对图书第一责任人进行约谈并处罚,以此激励员工积极投身图书质量保障工作。
优化审读记录单。在稿件质检工作中,质检员与责任编辑常常因审读记录单上内容的更改判定、差错计算等问题产生分歧,争论不断。事实上,部分看似存在争议的内容并非真正的差错,若能加以优化改进,不仅能提升图书质量,还能有效缓和质检员与编辑之间略显紧张的关系。此前,我们的审读记录单没有优化,只有错误、更正两栏,争论问题频出。后来,总编室主任对审读记录单进行了精心优化,将责编意见一栏细分为“错误改进”“优化改进”“不改”三项。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不仅有效缓解了质检员与责编之间的紧张关系,还大幅加快了稿件的运转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当质检员将稿件中有问题的地方计错时,若责编持有不同意见,可撰写书面申辩材料。由社质量管理组安排仲裁,并对相关申辩问题进行详细回复,最终形成仲裁结果。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双方面对面的争执,减少了彼此之间的意见,确保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与编辑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中推进。
形成激励机制。为切实保障稿件质量,在审读工作中,建工社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且激励性强的管理机制。基于日常审读反馈结果与编辑确认信息,我们对审读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持续跟踪与量化分析。针对审读费,我们采用阶梯单价制度:审读细致、专业水平高且成果出色的人员,将获得更高的审读费用,以此激励他们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于审读效果欠佳的人员,会及时进行约谈沟通,若情况未见明显改善,则予以更替,确保审读团队始终保持高质量的工作状态。此外,建工社还组建了专家库,库内的专家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为稿件提供更为权威、深入的审读。他们的审读费用也会相对略高,这不仅是对其专业价值的认可,更是确保稿件质量的关键一环。通过这套管理机制,我们实现了对稿件质量的全方位把控,有效提升了审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内容的高质量输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养
在出版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为此,建工社精心谋划、多管齐下,全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力求全方位提升员工专业素养,为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定期开展培训与学习交流。建工社定期组织编辑、校对等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负责质检工作的部门主任多次进行社内授课,内容涵盖出版法规、编辑业务、日常稿件中各种典型案例以及学习最新行业标准等。同时,我社鼓励员工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拓宽视野,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先进理念。
建立导师带徒制度。我社为新入职员工或经验不足的员工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传帮带”老带新模式,帮助其快速掌握工作技能和质量标准。导师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从选题策划时捕捉读者喜好的敏锐直觉,到编辑、校对时对文字细节的精准推敲,再到发行推广里与各方打交道的沟通技巧,这些宝贵经验通过导师带徒弟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能让新人少走弯路,快速成长。老带新的过程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他们在工作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这种紧密的联系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让整个团队在面对困难时更具战斗力,携手推动出版业务不断向前发展。
三、规范流程管理,确保质量可控
在出版行业,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石,而对于建工社而言,还有一本深受大家喜爱的内部规范——《书稿著译编校工作手册》。因其封面为蓝色,社内人员都亲切地称它为“小蓝书”。这本“小蓝书”承载着建工社几十年来的出版经验与智慧沉淀,如今已完成了第六次改版。在社内,它几乎人手一册,成为每一位建工出版人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案头书。在编辑组稿阶段,甚至作者在编写阶段,“小蓝书”都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前为作者提供了全面、细致、规范的写作指导,也为后续的编辑、出版和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显著的好处。
提升编辑效率。作者在创作时依照“小蓝书”规范写作,稿件在术语、体例等方面达到基本统一;“小蓝书”对内容及架构等都有明确要求,帮助作者规避内容上的错误和漏洞,保证图书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准确性。为了方便作者和编辑人员随时查阅,“小蓝书”附有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查阅有关附录。避免编辑在后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基础性错误,大幅提升编辑工作效率,加快出版流程。
促进团队协作。编辑、排版、校对、质检等各环节人员依据“小蓝书”开展工作,理解更一致,沟通更顺畅,减少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工作失误和矛盾,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四、加强内部保障,构建质量文化
图书质量的提升绝非一己之力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出版社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质检人员不仅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内部的培训与交流活动,形成提升质量的强大合力。
定期发布典型差错。建工社每两个月为一期在社内网发布《图书质量通报》,分享交流审读、质检过程中发现的典型差错。通过列举问题所在,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常见的质量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切实认识到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新员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也能让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质量把控,从源头上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
建立质量检查经验交流机制。建工社鼓励质检人员之间分享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定期组织内部研讨会,针对质检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新情况进行深入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质检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还能不断优化质检工作的方法和流程,提高质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开展跨部门交流活动。建工社鼓励质量检查部门加强与编辑、排版、印刷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如何在各个环节协同合作,提高图书的整体质量。出版社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图书质量展,由图书出版中心与质量检查部门联合承办,培育质量文化氛围,强化全体员工质量第一的出版理念,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建工社也毫不避讳地将存在问题的稿件展示出来。曝光这些问题稿件,目的是给大家以警醒,从中汲取教训,共同推动图书质量的提升,维护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产品。
引用本文:
陈晶晶.以质为魂,打造图书出版的“坚固内核”[DB/OL].[2025-05-02].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593271.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