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23/11/30
[作者] 刘锦秀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付晓东,1972年出生,音乐声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音乐科技中心访问学者(2014-2015),北京市长城学者(2017)。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副主任、音乐学系副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2023年作为中组部“第23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于沈阳音乐学院,任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声学与音乐科技。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建国六十年来维吾尔木卡姆研究的回顾与总结》(2012)、《中西管弦乐器声学特征的比较研究》(202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中轴线声景漫步规划》(2021)、中国音乐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智慧型乐器博物馆建设》(2022)等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和谐与协和的探索--和声学的本源追溯》《音乐的技术与科学-付晓东音乐研究文集》等三部。近年来倡导以培植音乐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复兴“中国乐器博物学”为契机,实现音乐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诸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使“新文科建设”之理念落地于音乐学学科。
采访时间:2023年11月3日
初稿时间:2023年11月20日
定稿时间:2023年11月30日
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始建立于1964年。学院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以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办学定位,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类型,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办学目标,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和“中国音乐的殿堂”。与学院同期成立的的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秉承学院的办学理念,围绕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主题,注重音乐与科技融合、服务与资源融合,将图书馆打造成以“中国乐派”为特色的现化代、智慧化文献信息中心,助力推动学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音乐学府。为此,e线图情采访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付晓东教授。
一、职业生涯
e线图情:付馆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向读者朋友谈谈您的职业生涯情况。
付晓东:我的职业生涯围绕着音乐而展开,少年时期弹吉他、组乐队;1990年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学习音乐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韩宝强教授学习音乐声学。2011年任职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任职于音乐科技系、音乐学系,2019年担任图书馆馆长。
e线图情:付馆长,请您介绍一下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发展情况。
付晓东: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前身为1956年建立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图书馆,后经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的变迁,于1964年4月正式成立,馆址位于北京西城李广桥(现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旧址院内,馆藏各种艺术类图书近8万册。1980年,随着中国音乐学院的复建,图书馆重新开馆。
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3351㎡,阅览座位292个,设有采编部、流通部、学科服务部、多媒体资源部、多媒体技术部、特藏部六个部门。图书馆坚持纸质文献、视听资料与电子文献共同发展,突出音乐专业特点,兼顾其他文化门类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收藏文献资料,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截至2022年底,共有实体藏书36万余册/件,中文纸刊 122种,中文数据库34个,外文库12个,电子图书乐谱期刊135万余册,另有自建数据库和其他特藏资源等。
三、图书馆担当与责任
e线图情:您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功能和定位是什么?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内容,请您介绍一下贵馆在学科服务方面的一些具体举措。
付晓东: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存储和资源共享的“集散中心”。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更是如此,一座大学的图书馆,不仅是知识殿堂,还参与教学和科研过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品位,堪称是大学的文化担当。在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生成现代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图书馆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图书馆非海量图书之藏,而在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汇。换言之,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阅读与冥想的场所,也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升华的空间。在馆内,我们以有限的空间和硬件条件提供最大愉悦度的阅读体验,更是设置了名师讲座、读书分享、学术专题研讨、传统文化工作坊以及智慧大讲堂等精彩纷呈的系列现场活动,让图书馆成为信息汇流的海洋。在馆外的线上空间,除了提供日常的图书信息服务之外,我们专为师生开设了学科服务群,全天候征集大家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及时进行资源采集。此外,针对各个学科的专业需要,聘请学院各专业方向教学名师,组建了图书馆学科顾问专家组,定期向我馆推介学术资源,以此作为图书馆资源采购的重要依据。
e线图情:作为高校的音乐图书馆,同时也担负着音乐教育的责任,如何更好地普及、传承、推广中华音乐,请您谈谈您的看法和设想。
付晓东:广义的图书馆没有边界,上至宇宙洪荒,中至天文地理,下至毫发丝粟,皆可格物致知。音乐图书馆也一样,不拘于文字,不限于音响,不囿于乐谱。乐音、乐器、乐人、乐事皆是音乐图书,地球脉动、自然节律、市井之音、万籁之响皆是音乐之声。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既然冠以“中国音乐”为定语,那么以影像、文本、讲座、展演的形式叙述五千年中华音乐故事,即为普及;用图、文、乐、谱承载华夏历史中的宫廷雅乐、文人清乐与民间俗乐,乃为传承。用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来再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原生音乐与经典音乐,是为推广。
e线图情:作为音乐学院图书馆的馆员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付晓东:音乐专业背景对于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是必要的,因为对音乐信息的集合、整理与导航,必须要掌握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但是音乐专业背景又不是全部或唯一,一个称职的图书馆员,要博学,要对信息敏感,要对未知充满好奇,要对各科知识保持热情。遗憾的是,大多数具有音乐专业背景的学习者,都不具备这些特征,他们常常被自己所学的专业所固化。而传统的图书情报专业,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名称已经演变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资料的建档分类技术已经被数据库导航所替代,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就更意味着,信息宇宙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多维度的关联式图谱世界,信息检索、语义分析、知识生成都不再依赖脑力和经验主控。因此,一个理想的音乐图书馆员,应该是一个具备音乐素养、拥有跨学科视野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e线图情:对于音乐学院的图书馆来说,视听资料与纸质文献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请您谈谈贵馆音乐视听资料建设方面的情况。
付晓东: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馆现有《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中唱音乐在线——中华民族音乐与戏曲资源库》、《中国民族器乐数据库》、《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Medici古典音乐视听图书馆》、《BabelScores当代乐谱图书馆》、《ASP古典音乐乐谱图书馆》、《ASP世界音乐在线系列数据库》以及自建的《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库》等一系列音乐视听资源。此外,我馆还珍藏有3万余张黑胶唱片以及5.7万张CD,涵盖了古今中外的音乐之声。
e线图情:请您介绍一下贵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方面的情况。
付晓东:我馆目前有自建特色数据库3个,分别是《艺术档案资源库》《中外乐谱数据库》《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库》。
《艺术档案资源库》包含了图书馆长期搜集保存的音乐及音乐教育学手稿、音乐作品、音视频资料、论著(正式及非正式出版物)、乐器、照片、各类证书及有关物品等艺术档案资料。通过将手稿、乐谱、音视频、文字、实物等有关物品梳理收藏,构建完整的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艺术档案资源库,一方面解决了读者对此类资料的需求以及部分藏品无法开放借阅的矛盾,另一方面还可为国内外其他音乐教学单位和综合型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中外乐谱数据库》是基于本馆多年来收藏的中外乐谱资源而建立的。目前,收录了包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国内著名音乐出版社,以及International Music Company、G. Henle Verlag、C.F. Peters、G.Schirmer、Editio Musica、Boosey & Hawkes Music Publishers Limited、Edwin F.Kalmus、Publisher of Music、Edition Peters、Anglo-Soviet Music Press等国外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乐谱3万册,为师生提供中外声乐、器乐作品的乐谱,并支持按作品名称、作曲家等多元检索方式和网上浏览,为师生的教学研究提供便利。
《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库》是我馆从2003开始建设的“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档案与数据库”项目的成果,迄今已经持续建设20年。通过对我国各地传统音乐事项和活动进行采录、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以音乐事项为单位的档案形式,同时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将其转化为全面、系统、可视听的中国传统音乐数据库。项目整合了散落于民间的珍贵传统音乐资源,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纸质文献形式进行补充、延续和扩展,形成更适合保存和再现音乐这种听觉性艺术形式原貌和特征的、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活态资源档案和数据库。
五、中国乐派智慧型乐器博物馆
e线图情:中国乐派智慧型乐器博物馆是贵馆的一大特色项目,请您介绍一下项目的宗旨和服务内容。
付晓东:器以载道、以有形寓无形。中国乐派智慧型乐器博物馆是我们从2020开始建设的虚拟博物馆项目,旨在展示中华民族乐器瑰宝,创建交互体验环境,提供科普与研究场景。乐器博物馆以乐器博物学理念为指导,以乐器史学、声学、工艺学、演奏艺术为落点,使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以及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算法,融合了音乐艺术、物理声学、材料工艺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成果,使用户突破时空限制对乐器进行沉浸式全息体验;利用AR、VR技术等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实时生成乐器的乐音,是具备虚拟全景体验、虚拟仿真、智能交互、乐器科普与专业研发等多功能一体的线上乐器博物馆,最终呈现的是一部“智慧型”的华夏民族乐器大典,既要承担传统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更以智慧型博物馆为其鲜明特征。
通过三年的持续建设,我们已经建成包括上百件乐器在内的“吹、拉、弹、打乐器馆”,以及“中华雅乐馆”、“新疆民族乐器馆”、“蒙古民族乐器馆”3个主题馆,能够在PC端、移动Android端及Steam VR端三个平台运行;包含有乐器的数字化陈列馆+线上音乐厅、华夏民族乐器多媒体数据库、乐器的AI应用等3大内容版块。整个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体现在:一是数字化交互体验,提供中华乐器珍品的三维模型、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交互功能;二是多媒体数据呈现,包括乐器历史、工艺、演奏及声学特征的多媒体交互;三是人工智能应用,通过智能手机可进行乐器的拍照识器、听音辨器,实现乐器实物与博物馆的超级链接。
“中国乐派智慧型乐器博物馆”是国内首家智慧型乐器博物馆,也是我院图书馆建设“智慧国音”的开山之作,是“中国乐派”建设的具体成果体现,也是我院建设“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资源支撑。未来我们将持续投入建设,使其具备“格物致知”“科学探索”与“创意孵化”三个递进功能,并以“馆际互借”的共享模式推广至国内各大音乐与乐器博物馆中,以“馆藏互展”的轮值方式将藏品的价值最大化。
引用本文:
刘锦秀.付晓东:风华国乐 智慧国音(图)[DB/OL].[2025-05-0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549407.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