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档案学通讯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档案学研究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国家图书馆学刊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情报科学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2025/5/16].
情报理论与实践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2025/5/16].
情报学报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情报杂志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情报资料工作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馆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馆建设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馆论坛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馆杂志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情报工作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情报知识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与情报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中国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高校图书馆工作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2025/5/16].
四川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图书馆学研究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现代情报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2025/5/16].
新世纪图书馆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2025/5/16].
情报探索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欢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读者朋友! 今天是: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 年度报告
  • 台历
  • 手机版 分享会员服务区: 登录 | 修改 | 帮助
    学科栏目地区 单位人物专业辞典 在结果中检索  高级搜索

    首页 >> 风云人物 >>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

    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

    [作者] 刘锦山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方卿,1965年生,汉族,湖北蕲春人。管理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主任,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媒介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科学》杂志主编。兼任全国编辑出版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学科组评审专家、中国编辑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著作出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出版联合会会刊LOGOS、《中国编辑》、《现代出版》、《出版营销》、《图书情报工作》等期刊编委。曾获国务院政府特贴,入选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方向为出版营销管理、数字出版和科学信息交流。主讲 “出版营销管理”、“出版市场研究”、“出版营销研究专题”等课程。指导 “出版营销管理”和“数字出版”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出版著作20余部(含参编)。获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等5项。

    [关键词]  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 开放存取 学术质量 图书馆学 发行 科学交流 出版营销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图书馆行业以及出版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传统出版业是图书馆行业的上游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二者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但技术的发展,使得产业链中上下游的界限日渐模糊,图书馆也可能成为出版的主体,出版社也可能承担起图书馆的某些功能。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行业与出版行业如何发展与自处?带着这样的问题e线图情采访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方卿教授。

    一、学术生涯

    刘锦山:方院长,很高兴您能接受e线图情的采访。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出版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请首先您向读者朋友谈谈您多姿多彩的学术生涯。

    方卿:非常感谢刘总和e线图情对我的关注。我首先向读者朋友简单介绍一下我20多年来的从业情况。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武汉大学度过的,专业就是图书馆学。1990年硕士毕业以后留在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出版发行学教研室工作。也就是说,我学的专业是图书馆学,工作以后的研究与教学活动却是在出版领域。当然,这两个学科也是有联系的,而且,我学的图书馆学专业对于我从事的出版学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工作了几年之后,又攻读了图书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这些年一直在出版营销数字出版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武汉大学出版学专业是从1983年创办的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演变而来的。我留校以后在出版发行学教研室承担出版市场信息学和出版营销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后来我指导的研究生也是图书市场信息研究和出版营销管理研究这两个方向。因此,我的教学科研与当初学习的图书馆学还是有些关系的。近十来年,我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数字出版领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与我当初学习图书馆学专业密不可分的。从信息的价值链或者产业链角度来看,出版、图书情报实际上是一个上下游的关系,出版机构所生产的出版物是图书情报机构的主要信息来源。上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改变了出版的生产方式甚至包括出版物的形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信息用户的需求,包括阅读方式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开始将研究的重点从出版营销转向了数字出版。我对数字出版的研究,虽然有产业管理视角,但更多的还是图书情报(或曰信息管理)视角,重点主要涉及开放存取出版和数字出版学术质量控制等问题。

    数字出版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相比,在流程、方式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数字出版物的学术质量,在社会上和图情界是遭到一些非议的。三审、三校等传统出版程序在数字出版中没有完全做到,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数字出版学术质量。鉴于此,我在数字出版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数字出版学术质量控制。在教学方面,我也比较早地在我们传统出版发行学专业下面招收数字出版方向的研究生。2012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创办了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现在这个专业已经列入了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了。2012年该专业正式招生,报考的学生非常踊跃。数字出版专业自从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后,两年之内有十几所高校也设立了这个专业,其中包括中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这对推进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更好地满足数字信息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刘锦山:方老师,您是什么地方人?

    方卿:我是湖北省蕲春人。

    刘锦山:您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哪位先生?

    方卿:我读硕士生的指导老师是郭先寿老师,他当时是图书馆学系的主任,我的研究方向是社会情报学,硕士毕业就留院里了。我博士念的比较晚,1998年读博士,导师是彭斐章先生,2001年毕业。我的博士论文与现在的研究有一些关系,论文题目是《基于网络的科学信息交流载体整合与过程重构研究》。这篇博士论文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时代科学信息交流载体整合与过程重构研究》(01BTQ008)的支持下完成的。论文先后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当时,图情专业还没有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我以该论文为基础撰写的《科学信息交流研究:载体整合与过程重构》著作入选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刘锦山:方老师,刚才您已经谈到了您20年来的研究、教学方向。起先是出版营销管理,然后是数字出版数字出版领域您主要关注的是开放存取数字出版学术质量,还有科学信息交流。请您向读者朋友具体谈谈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方卿:出版营销管理我现在还在坚持做。出版行业由于意识形态属性而导致其管理体制与其他产业领域有所区别,或者说出版领域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我主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将市场营销的一般基本理论、方法或者技术应用到出版领域。我陆续出版了四、五本书,比如1998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营销学》,200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营销管理》,200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畅销有理:畅销书案例评析》,2008年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营销学教程》等。

    数字出版方面关注的时间也比较早,前面我也讲到了数字出版的质量控制问题,这方面也做了几个项目:2010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放存取数字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70973094),2007年和2010年承担了两个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分别是“国内外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20070486108)和“开放存取对学术交流系统的影响机制及对策研究”(20100141110139)。2013年,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著作《数字出版产业管理》。

    科学信息交流实际上是出版学、图书馆学两门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领域。在一定意义上,学术出版是服务科学交流的,而图书馆是科学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或者机构,我学的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是出版学,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科学交流或者科学信息交流。2005年我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科学信息交流研究》这本书。2000年到2003年4月份之间我陆续发表了20多篇与科学信息交流相关的文章。

    二、数字出版新业态

    刘锦山:方老师,您谈到的数字出版质量控制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学术研究过程中作者通过论文发布学术成果时,大家都在引用参考文献,人们一般认为经过传统出版方式出版的学术文献,其可信度和学术价值会更高,而网络文献、数字文献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与传统学术出版物相比来得就有些弱。您觉得这方面以后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实际上,通过数字出版这种方式出版的学术文献,或者是通过互联网发布的学术文献,不能说这些文献全部质量不高,有的质量不高,但是也有高质量的;就像正式出版的书刊一样,有些质量很高,有些质量就不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数字出版学术文献的深度开发利用方面会不会有所变化?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方卿:正如您刚才所说的,实际上传统出版物的质量也有高低的问题,数字出版也是一样的。经过十几年将近二十几年的发展,数字出版学术质量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开放存取出版物之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即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有十几种子刊,比如说PLoS生物学,即PLoS Biology,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刊物,它的影响因子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三十多,非常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字学术出版物之中其实是有一些学术质量非常高的出版物。当然,也有一些出版物,主要是在早期,尤其在不是很规范的情形之下,特别是一些小的机构搞的一些开放存取出版物,在质量把关方面还不做得不够。我国其实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开放存取平台,一个是科技论文在线,这是教育部的,另一个是奇迹文库。它们的学术质量与传统正式出版物相比应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一般学术期刊至少有个同行评审机制做保障,还有一个编委会在那里可以把把关,而新出现的数字出版平台早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制。这种情况下,其出版物学术质量整体上应该说比传统的要低一些。但是这些年来,大家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一些做得比较大的平台,比如美国的BMC(BioMed Central)、PMC (PubMed Central)、arXiv等,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提升数字出版物的质量。arXiv虽然是一个物理学平台,就是一个学科仓储,通过对作者身份的认证等措施,对发表的东西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监管的作用,所以它所收录的文献的质量也会有一定的提升。毫无疑问,未来数字出版质量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大的学术平台在质量控制手段上也会逐步强化。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至少可以从下述这几个方面来做些工作:第一,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学术质量控制机制,比如,早期的一些开放平台不一定有同行评审的方式,现在不少的平台有了同行评审机制,制度建设方面在强化;第二,流程控制方面,实际上也在逐步改善,早期有很多平台——机构仓储也好,开放存取期刊也好,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把文章丢上去就行了,现在实际上也有一个把关的过程,流程也比以前严格了一些;第三,有一些平台还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来控制质量,比如说会对文章的相似性等做一些基本的比对,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质量。从未来来看,数字出版学术质量,我感觉会逐步改善和不断提升。

    刘锦山:我国的出版和意识形态是关联的。传统出版需要通过依照相关规定成立的出版机构进行出版,每本书都有一个书号。就传统出版而言,对于什么是出版或者正式出版,大家都有一个大致明确的概念。但是数字出版的情况与传统出版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主管部门也给符合条件的一些机构颁发了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有了这个牌照就可以做互联网出版了。但是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机构或者网站并没有这个牌照,数量众多的网站或者机构也会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数字载体直接发布信息,例如,为数众多的科研机构网站发布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这种情况算不算互联网出版呢?从狭义上来讲,数字出版可能像传统出版那样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个规定是什么?国外对于出版或者数字出版的规定与我们国内有什么区别?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于传统出版而言,印出来就是出版;数字出版可能就是通过数字媒介将信息发布出来。如果是这样,现在对于互联网出版或者数字出版的管理应该还处于探索阶段。

    方卿:您谈到的情况我感觉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出版?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出版,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的,这就是公之于众,把自己或者他人的观点通过一定的手段或者方式发布出来就是出版。

    刘锦山:也就是说出版不一定要有书号或者刊号?

    方卿:可以这么讲。一般意义上的出版就是公之于众。但是,我们前面谈到,出版毕竟还带有意识形态问题,所以在不同国家对出版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于管理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官方对于出版的理解和定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对于出版有严格的定义,即主管部门授权的机构所从事的出版物编辑、复制与发行活动才是真正的出版。我们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机构有三类:一是图书出版机构,就是人们常说的出版社;二是报社,三是期刊社。我们国家的出版社有五百多家,报社有两千多家,期刊社或者编辑部大约九千多家。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出版机构,比较早的有音像出版机构,我们国家有三百多家,早年主要出版卡带或者是光碟;其次还有电子出版社,全国有几百家,当时是由以前的新闻出版署所批的;现在还有互联网出版机构等。

    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国家是有数字出版的定义的。在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还没有合并之前,新闻出版总署的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对于数字出版给了一个工作定义。定义的具体内容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当时我们在这件事上沟通过。这个工作定义是把总署交给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管理的产业门类定义进来,这个定义相对来说就宽了一些。除了前面说的这些音像出版、电子出版、互联网出版机构被定义进来了之外,网络游戏、动漫、彩铃、网络广告等也被定义进了数字出版这个概念之内。这是我说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关于数字出版的定义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说欧美国家和地区对传统出版的定义和我们有很大不同,出版并非需要政府授权。西方国家和我们国家一样,每个出版社都有社号,每本书都有书号,每种刊都有刊号。版号都需要,但管理方式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书号的管理实际上是委托一个企业来管理的,即Bowker公司。如果一个组织或自然人要出版一本书,不想让别人出,自己出可不可以?去Bowker公司申请一个书号就可以自己出版了。我们国家台湾地区也一样,台湾地区的书号不是一个政府部门来管理的,而是由台湾地区的“国家”图书馆来管理。个人想出版一本书,在网上就可以向“国家”图书馆提交一个申请表,对方在七个工作日之内必须把条形码和书号发给作者。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没有给,就是对方的不作为。因此,就这些国家和地区而言,将出版称之为公之于众是没有问题的。在新的背景之下,数字出版的定义与传统出版一样,也没有那么严格,不是说非要政府正式授权才可以出版的,主要是通过一些载体把内容加工以后发布出去就是出版。可见,数字出版西方与我们的定义也有出入。

    刘锦山:现在传统出版的管理主要就是通过对出版机构的管理来管理的,数字出版如果采取传统管理的方式是不可行的,管不过来。现在是多中心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发布者或者出版者,采取以前的管理方式是没办法管的。

    方卿:那是管不了的,只要有一个IP地,只要有一个基本设备,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是出版社。现在有一些概念官方并没有认可,比如说自出版。这个概念与西方的自助出版是不同的,自出版就是个人借助某种网络平台从事的类似出版的活动,比如在微博上出版;再如微出版,也就是微内容的发布。这些东西发布后也有很多人传阅,这算不算出版?从本质上来讲,如果把出版定义为公之于众,这也算是出版。当然在一定制度之下,还有个规范问题。数字出版对于出版管理的挑战还是蛮大的,技术发展那么快,影响又那么大,要想封锁它,实际上也没有谁敢,也没有谁想去这样做。主流的想法就是怎么去引导,所以更多的人都在探索和摸索。

    刘锦山:如果严格按照有些规定来看,没有获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机构和个人都不能通过网络或者数字媒体发布信息,但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太大了,政府管理部门也在观察、探索,只要不要超越底线,不违背社会良俗,大家就可以自由地去发展。

    方卿:数字出版如果要用传统的方式管理,会是什么后果?所以现在管理部门也在观察、探索,只要不超越底线一般都是允许的。

    刘锦山:传统出版好管理之处,是传统出版的成本在那里放着,要印本书,自己去出版还得花钱。现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出版基本上是没有成本,只要通过手机一按就发布出去了,数字出版的成本很低。

    方卿:是这样的。

    三、新技术背景下的传统出版

    刘锦山:方老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出版业尤其是学术出版的模式、形态和产业链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您刚才谈的开放存取出版业谈到了这个问题。业内人士从不同视域和角度对于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自己的预测。您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方卿:我在好多地方讲过这些内容,周六我在时代出版集团有个讲座,讲的内容就是出版业的现状、未来和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出版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其实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我们国家在传统出版业从产值上讲是在增长的,但这个增长更多的是由于定价的增长所造成的,出版行业从实物销售数字上来看实际上是在下滑的。比如说我们国家图书印数最多的年份是在1998年,当时图书的总印数达到了78、79亿册,之后就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到了2000、2001年大约是62、63亿册。因为我们国家没有图书销售册数的数据,所以只能用印数来看这个问题。近些年总印数有点回升,达到76、77亿册。这只是印数,实际上印出来的书还有很多没有卖出去,还有库存,我们的库存现在持续上升,2000年总库存就超过了50亿册,在2000年前后大概还是三十四、五亿册左右,这几年平均每年的库存量增加2亿册左右。印数下降、库存增加,实际销售的数字肯定是在下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出版不采取新的技术、新的方式来应对挑战,出版领域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尽管传统出版在下滑,但这决不意味着居民或者公民的文化消费在下降。数字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数字出版新业态,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方式,满足的也是公民的文化消费,产生的也是文化产品。现在国家也在反复提倡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业要重视新技术,与新技术融合。但是,我们做的不算好,尤其是传统出版业在应用新的数字技术来转型升级方面做的不好。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做的比我们好得多。比如在学术出版领域,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以数据库出版为主。现在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出版纸质版的也不是太多了,大多数都是采取新的技术至少是用数据库出版。语义出版等已经很普遍了。我们国家尽管也有一些类似的平台,实际上还是把纸质文献的内容放到网上去,深加工不够。西方国家现在有一种被称为增强型数字出版,在出版物中嵌入进来很多多媒体的内容,比如说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文中不仅有实验结果,而且把实验过程等所有内容都嵌入进去了。我们如果能把这样一些东西用起来,对出版产业的提升有很大意义。

    这是学术出版这一块。在出版中还有比较大的一块就是教育出版。教育出版现在西方采用的技术和实现的方式走得比我们远得多,做的比我们好得多。现在我们更多的还是在探讨电子书包,西方国家已经走过了电子书包这个阶段,现在做的多是电子校园、电子教师这一类东西。这也可以说是数字技术对出版行业的影响,它的未来从这里应该可以看的出来的。

    刘锦山:我们国家出版业的发展还是与您前面讲的问题有关联,出版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传统出版业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垄断状态,不少出版社通过书号也能维持生存,这样就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如果市场化程度很高,就会产生严重的危机感,从而促使自己想办法去应对危机。

    四、图书馆行业与出版行业的双向融合

    刘锦山:方老师,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出版业和图书馆行业都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传统出版业是图书馆行业的上游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二者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但是技术的发展,使得产业链中上下游的界限日渐模糊,图书馆也可能成为出版的主体,出版社也可能承担起图书馆的角色。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相互影响的?

    方卿:出版业和图书馆业在文化产业范畴中,是上下游的关系,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历史总是有轮回的,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的刻书机构很多时候与图书馆都是一体的,既是图书馆也从事出版活动,既储藏也出书、卖书,在早期二者至少还没有那么明确的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不断深入,藏书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图书馆,刻书卖书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出版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会使这两个机构重新融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状况现在已经出现了。很简单的例子就像刚才讲的PLoS——科学公共图书馆,科学公共图书馆既是一个图书馆,但实际上又是一个出版机构。图书馆对新技术比出版社更敏感,已经把新的技术运用到自己开发出版物上了。

    学术出版物的初衷实际上是服务学术交流的,而不是经济目的。一六六几年才有期刊出现。但是现阶段因为科技期刊或者学术期刊都被一些大的出版机构或者是商业出版机构垄断了。在这些机构的操纵下,科技出版物的价格不断上扬,但用户又不能不买。在一定意义上讲,现在商业出版机构的发展不是在促进了而是在阻碍了科学交流。科研项目花了很多钱,后来出了文章,文章登上了期刊上,一份期刊也要卖几千块钱,很多人想看还看不到了,所以阻碍了科学交流。这样,图书馆在资源购买上需要花费更多成本。

    现在图书馆通过技术,利用自己拥有的内容,进行加工、组织,自身提供出版服务为什么不行呢?如果图书馆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它就是在履行出版机构的职能嘛!从某种意义上讲,图书馆要尽可能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因为图书馆有市场,知道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从事相关出版活动是有市场和空间的。

    换一种角度讲,现在的出版机构包括发行机构在内,是不是也可以承担起一部分为公众提供非付费信息服务的职能呢?现阶段网络出版机构至少有部分出版物也可以给读者先看看的,像亚马逊公司。亚马逊是不是出版机构不好讲,但至少它是发行机构。事实上它也部分地承担了图书馆的一些功能,它网站上有些东西是可以免费看得到的。实体图书销售机构也在向这方面转型,比如说新加坡的唐城书店,那个书店买书的人少看书的人多,它是就为公众提供阅读服务的。国内也有很多大型的图书超市也在履行的这样一种功能。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图书馆和出版社这两类机构的职能划分可能会慢慢淡化。因此,出版行业应该向我们图书馆来学习。

    刘锦山:您刚才谈到的语义出版、增强型数字出版物,可以把一些音频、视频或者知识元等内容嵌入到文本里面,这样对读者来说更方便,对我们进一步完善e线图情等产品启发很大。您做院长几年了?

    方卿:刚刚两年了。

    五、再创辉煌

    刘锦山:方老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国内图书情报界一直有很大的影响,请您谈谈您对于贵院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方卿:说实话,刚开始我对担任院长有一些顾虑,我虽然学的是图书馆学,但是教学、科研一直在出版领域,实际上是在图情这个圈外的,我当时觉得担任院长不一定合适。

    上任两年来,我自己的想法也有了些变化。其中有两件事情,对改变我的想法有较大启发。2014年9月,我们邀请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来院里做讲座。邬书林副局长的讲座不是关于出版方面的,而是信息流程,他把出版看作是整个信息流程中的一个环节。邬书林局长认为,有出版业的研究经历对于做好信息管理学院工作会有积极的帮助的。这对我鼓励很大。另外,我们到西方国家一些信息管理学院访问时了解的情况,也验证了我的一个想法——图书情报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出版密切相关的。美国的UIUC——伊利诺伊香槟分校, 其图书情报学在美国排行第一,而数字出版也在美国名列前茅。我们去的时候,他们的一位副院长刚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数字出版的文章。通过这两件事情,我感觉出版领域的教学、研究经历对于做好信息管理学院的工作可能还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

    信息管理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学科,我担任院长以来感觉社会对这样一个学科的认知程度还是蛮高的。如果说我们是图书情报学,那么公众的认知就相应窄了;如果说我们是信息管理,那么公众的认知度就非常高。大家感觉到我们信息管理学院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领域其实都需要我们这个领域的人才,不仅文化领域需要,政府部门在信息采集、组织和服务方面也需要,我们的人才对行政或者政府部门管理工作的意义很大;同样,产业界也存在着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到企业里面去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价值被大家充分认知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学科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也真心地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或者是关心我们学科的发展。我自己是研究出版的,学校任命我担任信息管理学院的院长,希望能把学院和学科的发展把面拓宽一点,不限于图书情报领域,要把信息管理做实了,出版要向前扩充一步,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或者范畴。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图书情报学科历史是很悠久的,到现在有9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在10月份还接待了学院创始人韦棣华女士的亲属,她的外甥孙女夫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之所以有现在的影响和社会地位,得益于90年来各界尤其是图书情报界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学院对大家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方卿主要学术作品目录

    一、著作

    1. 图书市场信息学 方卿著 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3 8

    2. 图书宣传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 图书营销学 方卿 姚永春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2

    4. 比较发行学 罗紫初 方卿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

    5.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参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5

    6.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参编 崇文书局 2003 5

    7. 出版探索 罗紫初 方卿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10

    8. 图书营销管理 方卿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

    9. 畅销有理:畅销书案例评析 方卿 邓香莲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1

    10. 科学信息交流研究 方卿 徐丽芳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

    11. 图书营销知识与技能 方卿 朱丹红著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6

    12. 出版专业基础(初级) 方卿参编 崇文书局 2007

    13. 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 方卿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14. 图书营销学教程 方卿 姚永春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

    15. Publishing in the Digital Age,Fang Qing etc (Eds.) 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2008

    16. 出版学研究进展 方卿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17. 出版产业链研究 方卿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8. 数字出版产业管理 方卿等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二、文章

    19. 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的理论依据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5 4

    20. 图书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图书馆学研究 1986 1

    21. 专利制度对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6 4

    22. 情报交流新论:兼论社科信息交流会的理论意义 情报资料工作 1988 1

    23. 从用户的情报需求看社科情报系统改革 情报资料工作 1988 5

    24. 关于“情报意识”的思考 图书与情报 1987 4

    25. 关于非正式情报的开发与利用 贵图学刊 1988 1

    26. 情报产品的配套生产:我国社科情报界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 中国社科情报学会1988年年会论文 1988

    27. 西方图书馆参考服务评价的一般方法 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1 2

    28. 湖北农村居民藏书、读书与购书情况问卷调查 出版科学 1993 2

    29. 湖北省居民藏书、读书与购书情况调查报告 图书情报知识1993 s1

    30. 《图书市场信息学》课程的建设 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十年 1993 8

    31. 对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成就的估价 图书情报知识 1995 3

    32. 集个体书店现象及思考 第三 第六届全国书市概览 湖北辞书 1995 12

    33. 第六届全国书市出版社参展情况抽样调查 第六届全国书市概览 湖北辞书 1995 12

    34. 出版物品种结构必须优化 中国出版 1996 3

    35. 中国出版社基本情况调查 出版发行研究 1995 4

    36. 论发行代理制 出版广场 1996 1

    37. 概论图书营销 新闻出版导刊 1996 5

    38. 论少儿读物出版的几个关系 新闻出版天地 1996 6

    39. 中外书业书目比较研究 图书情报知识 1996 4

    40. 中外图书货款结算之比较 图书情报知识 1996 2

    41. 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专业综合教学改革的探索 第四 图书情报知识 1997 3

    42. 读者可以说不 新闻出版天地 1998 3

    43. 关于图书品牌的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 1998 6

    44. 近年来我国图书营销研究述评 知识信息管理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7

    45. 论书业产销关系的进一步整合 出版发行研究 1999 5

    46. 浅论图书市场需求弹性及其营销价值 出版与印刷 2000 3

    47. 学术期刊与科学情报交流 武汉大学学报 2000 2

    48. 出版服务简论 出版发行研究 2000 4

    49. 出版理论研究喜添新作──简评《出版学原理》 出版发行研究 2000 09

    50. 论网络出版对科技信息交流的影响 跨世纪出版业发展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00 8

    51. 从出版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看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改革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8

    52. 关于“出版科学年评” 出版科学 2001 3

    53. 论网络出版对科技信息交流的影响 图书情报知识 2001 01 第二

    54. 论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载体的整合 情报学报 2001 3

    55. 我国电子出版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出版发行研究 2001 1

    56. 论新经济、文化、技术环境下编辑角色的调适 出版发行研究 2001 11

    57. 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研究 情报学进展 2001 10

    58. 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纸介质载体的传统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不适应性 理论学术年刊2001

    59.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in Higher Publishing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9 第二

    60. On Publishing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9 第二

    61. 论网络载体主流地位的确立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1

    62. 论纸型载体角色与地位的调整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4

    63. 论网络载体的兴起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 图书情报知识2002 1

    64. 论信息载体演进的基本规律 图书情报工作 2002 1

    65. 论信息载体的替代与兼容 图书情报工作 2002 7

    66. 论网络载体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基本特征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 2

    67. 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 4

    68. 基于网络载体的科学信息服务模式初探 情报科学 2002 2

    69. 简论“兰氏理论”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 情报科学 2002 6 第二

    70. 我国图书营销研究综述 出版科学 2002 3第二

    71. 提升我国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2003 1

    72. 关于提升我国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出版探索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9

    73. 基于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型初探  图书情报知识 2003 4

    74. 出版在职教育 第二 中华读书报 2003

    75. 工具书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第一 出版发行研究 2004 1

    76. 克林顿纽约签名售书 《中国图书商报》 2004 7 2 第二

    77. 对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造现状的一些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 2004 7

    78. B&N与 Borders纽约旗舰店POP广告促销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2004

    79. 在文化与商务之间 《畅销有理:畅销书案例评析》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1

    80. 小故事 大哲理:谁动了我的奶酪 《畅销有理:畅销书案例评析》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1

    81. B&N与 Borders纽约旗舰店卖场图书分类研究 第二 出版发行研究 2005 10

    82. 论出版企业的目标市场战略 出版发行研究 2005 12

    83. 中国大陆非国有书业发展历程研究 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台湾) 2005(2)

    84. A Brief History of Non-state-owned Book Business on Mainland China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USA) 2005(3)

    85. 深入领会《纲要》精神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中国出版 2005 11

    86. 论出版产业链的基本属性 出版科学 2006 4 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

    87. 论出版产业链建设 图书情报知识 2006 5

    88. 2001~2005年我国图书营销管理研究综述《出版科学研究进展》武大版2006

    89. 近五年我国出版营销管理战略研究综述 出版科学 2006 6

    90. 关于我国出版高等教育专业定位的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 2006 4

    91. 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现状分析 中国编辑 2006 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7 2

    92. 方卿 陶莉 开放存取出版:研究人员、图书馆与出版商的搏弈 《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3. 王珏 方卿 基于科学引文索引的中国生物学期刊竞争力评价研究 出版科学 2007 3

    94. 论科技出版的制度竞争力 出版科学 2007 2

    95. 方卿 陶莉 论科技出版的资源竞争力 编辑之友 2007 3

    96. XU Lifang FANG Qing LIAN Xioachuan Scholarly Publishing Funds in China Learned Publishing Vol 20 No.1 2007

    97. 论外商投资我国出版业的产业链战略 出版发行研究2007 2 被《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收录

    98. 风卷红旗过大关:中国出版业平稳渡过“入世”五年过渡期 编辑学刊 2007 4

    99. 方卿 徐丽芳 开放存取运动及其研究进展 《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年度发展报告》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100. 张美娟 方卿 中国图书发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重庆大学学报 2007 6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

    101. 技术环境变迁与出版业营销的发展 中国图书商报 2007-06-25 《新华文摘》观点摘录

    102. 在管理学门类增设出版学具有中国原创特色 中国出版学科建设高层论坛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07

    103. 方卿 徐丽芳 数字出版研究综述 《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年度发展报告》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104. 方卿 许洁 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30年 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3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5. 方卿 刘银娣 中国出版高等教育30年 出版发行研究 2008 11

    106. 产业链分类与出版产业链的类别归属 科技与出版2008 8

    107. 论畅销书的产业链拓展策略 出版广角 2008 7

    108. 论科技出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对中外科技出版的四项比较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2008 2

    109. 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出版科学 2008 2

    110. 王珏 方卿 JCR收录中国数学、物理、化学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分析评价 出版科学 2008 11

    111. XU Lifang FANG Qing Publishing in China post-WTO LOGOS: Forum of The World Book Community,Vol.19.Issue1,Quarterly,2008

    112. Fang Qing Tao Li Open Access Publishing: The Game playing among Researchers, Libraries and Publishers in Publishing in the Digital Age,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2008

    113. FANG Qing XU Lifang LIAN Xioachuan Peer-review Research & Practices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July 07, 2008

    114. Lifang Xu ? Qing Fang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Going Global:Background and Performance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USA) 2008(3)

    115. 赵蓉英 杨瑞仙 方卿 中日学术期刊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出版科学2008 3

    116. 赵蓉英 杨瑞仙 董克 方卿 透视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情报学报 2008 3

    117. 赵蓉英 倪超群 方卿 中印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 2008 4

    118. 历史文化资源之出版行销研究【语言、符号、叙事与故事论文研讨会】台中 2008 12

    119. ZHAO Rongying, YANG Ruixian, DONG Ke, FANG Q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Journals.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s, 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cs WMSCI2008,Orlando,Florida, July 2008

    120. 关于我国出版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一):出版产业布局 中国出版 2009 10-11

    121. 关于我国出版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二):出版企业组织建设 中国出版 2009 12

    122. 关于我国出版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三):出版产业升级 中国出版 2009 12下

    123. 方卿 许洁 数字出版赢利模式设计的五要素 出版发行研究 2009 11

    124. 论出版工作室发展的产业链意义 出版科学 2009 3

    125. 方卿 许洁 关于我国数字出版教育的思考 全球数字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研究高级论坛 复旦大学2009 年6 月6-7 日

    126. 方卿 徐丽芳 数字出版研究综述(2008-2009)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127. 徐丽芳 方卿 我国数字出版及其研究进展 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

    128. 方卿 冯蓓 中外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比较研究 数字出版与出版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

    129. 方卿 冯蓓 网络科技期刊内容模式研究 出版科学 2010 1

    130. 冯蓓 方卿 出版企业如何提升议价能力 出版发行研究 2010 4

    131. 方卿 许洁 近五年我国出版营销战术研究进展 出版科学 2010 5

    132. 近五年来我国出版营销研究进展(2001--2010)出版学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133. 徐丽芳 方卿 邹莉 丛挺 数字出版物研究综述 出版科学 2010 5

    134. 方卿 徐丽芳 数字出版研究综述 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10)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135. Thirty-year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FANG Qing XU Lifang LOGOS: Forum of The World Book Community,Vol.19.Issue1,Quarterly,2010

    136. 资源、技术与共享:数字出版的三种基本模式 出版科学 2011 1

    137. 方卿 曾元祥 产业融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 出版发行研究 2011 10

    138. 方卿 王清越 关于数字出版模式的思考(一)内容资源主导模式 中国出版2011 9

    139. 方卿 周洁 关于数字出版模式的思考(二)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中国出版2011 11

    140. 徐丽芳 方卿 基于出版流程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 出版科学 2011 6

    141. 方卿 王珏 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一)基于总被引频次视角的分析 出版科学 2011 6

    142. 王珏 方卿 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二)基于影响因子视角的分析 出版科学 2011 6

    143. 王珏 方卿 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三)基于即年指数视角的分析 出版科学 2011 6

    144. 夏莉霞 方卿 国外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综述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1 2

    145. 刘锦宏 徐丽芳 方卿 基于开放牛津期刊的开放获取引用优势分析 图书情报知识 2011 2

    146. 徐丽芳 方卿 丛挺 2009-2010我国数字出版进展综述 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2

    147. 方卿 徐丽芳 数字出版研究综述 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1)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148. XuLifang LIU Jinghong Fang Qing Analysis on open access citation advantag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Oxford open journals, iSchool Conference, Seattle, USA, 8-10, Feb., 2011

    149. Fang Qing XuLifang Lian Xiaochuan The Renaissance of informal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 Backgrounds, indications, and effects LOGOS Journal of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munity Volume 22, Issue 3, 2011 pp27-43

    150. Fang Qing, Wang Qingyue, An Xin On Content-oriented Digital Publishing Model 2011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CIII 2011) Shenzhen, China 26-27, November, 2011

    151. Fang Qing, Zhang Xiaomeng, An Xin On Interactive Service-oriented Digital Publishing Model 2011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CIII 2011) Shenzhen, China 26-27, November, 2011

    152. 方卿 曾元祥 论开放存取对学术交流的影响(一)基于科研人员视角的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1

    153. 方卿 张晓蒙 论开放存取对学术交流的影响(二)基于图书情报机构视角的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1

    154. 方卿 夏莉霞 论开放存取对学术交流的影响(三)基于出版机构视角的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1

    155. 基于出版流程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4

    156. 方卿 曾元祥 基于技术视角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4

    157. 方卿 许洁 基于制度视角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4

    158. 加快文化科技创新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出版科学 2012 4

    159. 袁小群 方卿 尹浩 一种新的服务器部署及其关键技术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2 9

    160.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TM Journal Publishing Xu Lifang Fang Qing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Volume 29, Number 2, June 2013 通信作者

    161. Market-oriented reform in Chinese scholarly publishing. FANG Qing, XU Lifang, Learned Publishing, VOL. 26, NO. 2, APRIL, 2013 (SSCI)

    162. Adap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P2P live streaming systems. Yuan, Xiaoqun; Min, Geyong; Ding, Yi; Fang, Qing.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SCI), VOL. 29, NO. 6, pp1573-1582, AUG, 2013.

    163. 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五大关系 编辑学刊 2013 1

    164. 适度增长基础上实现增长方式转型 中国图书商报 2013.1.4

    165. 方卿 曾元祥 余世英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二元结构分析出版科学 2013 3

    166. 曾元祥 余世英 方卿 论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及其功能定位 出版科学 2013 3

    167. 徐丽芳 方卿 丛挺 2011年度数字出版研究进展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3

    168. 方卿 徐丽芳 2010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 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169. 龚楚麒 曾元祥 方卿 数字内容跨终端自适应发布趋势探讨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3 2

    170. 许洁 方卿 花明凤. 中美儿童图书评奖之比较研究——以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纽伯瑞奖为例 出版发行研究 2013 5

    171. 方卿 曹蒙 基于受众偏好的选题策划思路出版广角 2013 12

    172. 为出版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出版科学 2013 11

    173. 出版需要关注市场与技术 现代出版 2013 3

    174. 准确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属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5.21

    175. 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的生产引导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8.06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转载事宜请至函:leisun@chinalibs.net

    引用本文:
    刘锦山.方卿:双向融合绘新篇(图)[DB/OL].[2025-0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2642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 E-mail推荐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