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13/7/2
[作者] 刘锦山,崔凤雷,刘永胜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
[人物介绍] 刘永胜,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先后供职于太原机械学院、山西煤化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历经文献采购、图书编目、借还阅览、情报检索、行政管理等业务岗位的磨练,并致力于图书馆学学术层面的思考,从1984年至今,发表专业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CSSCI收录26篇。“藏书结构研究15年:文献、著者、学术观”获山西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委员,山西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山西高校图工委副主任,《晋图学刊》副主编。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图书馆的形态、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成为业内人士普遍思考的问题。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刘永胜馆长既是一位思考者,又是一位实践者,对于现在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e线图情采访了刘永胜馆长……
一、繁荣表象下的危机
e线图情:刘馆长,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e线图情的采访。受到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的影响,图书馆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您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环境变化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深思图书馆应该采取的应对之策。请您首先谈谈环境变化对于图书馆的组成要素及其形态所产生的影响。
刘永胜: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刘国钧先生提出来的五个要素:读者,藏书,馆舍,馆员和方法技术,图书馆就是由这五个要素组成的。在计算机和网络出现以前,我觉得刘先生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这个观点在中国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但是在计算机和网络出现以后,他这个五要素说法受到了挑战,难道没有这五要素就没有图书馆了吗?以现在看不是的。应该说,网络和计算机的出现是图书馆自出现以来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冲击。
首先,从馆舍这方面看,按照刘国钧先生的观点,没有馆舍建筑,图书馆就无从谈起,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子了,一台计算机就是一个图书馆,一个ipad或者一个手机就是一个图书馆,也就是说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一个物理状态的建筑里,这一点已经是人所皆知。其次是读者,读者的范围也在扩展,而且我觉得这种扩展似乎是无限制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读者,读者角色的转变也更加频繁和迅速,现在这个时刻一部分人可能是读者,过上一会儿他有可能是另一个角色,图书馆和读者这个相对应的关系在迅速地发生和转化,比如通过开展资源共享或资源传递,一个学生现在是太原理工大图书馆的读者,过一会儿有可能就成了北京理工大图书馆的读者,现在是国内的读者,过一会儿可能就是美国的读者,但图书馆读者始终存在。第三是藏书。数字资源产生以后,图书馆的馆藏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按刘国钧先生的观点,图书馆必须有图书,当时只是纸质图书,而现在图书馆如果没有纸质图书也能成为图书馆,因为有了数字化的电子资源。第四是馆员。我觉得图书馆环境的变化对馆员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社会力量的进入。比如说编目工作,现在更多地是由与图书馆合作的书商来承担,图书馆的门禁管理、安全防卫以及卫生、物业管理,也都是由社会的力量来承担,甚至还有图书馆的借阅工作,包括图书的借、还、图书的归架整序等等,这些都是由社会的力量来承担,特别是还出现了自助借还,所有这些都表明馆员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在逐步弱化,或者说是图书馆对人员的数量需求在减少。第五,方法和技术。当时刘国钧先生所指的主要是分类、编目还有复印等等这些技术,有了计算机和网络,出现了MARC数据、联机编目技术,对图书馆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革命性的,使得图书馆的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成为现实。总而言之,图书馆的环境变化应该说是对图书馆几个组成要素的冲击十分巨大。
事实上,我甚至认为大学的图书馆可以取消,因为高校图书馆目前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分解到学校的其他部门来完成,即便是像文献传递、论文检索、科技查新等这些比较深层次的服务工作,学校的科技部也完全可以承担下来。另外,学术性的纸质文献在大学的图书馆也可以取消。我们从去年开始把纸质学术期刊砍掉,全部采用数字化资源,一年中没有接到一份投诉。据此,我们下一步考虑减少学术性纸质图书的馆藏量。如果图书馆可以不再收藏学术性纸质文献,而只需收藏数字资源,那么学校的网络中心完全可以接管图书馆,他们在网络管理方面比图书馆更有优势,这样的图书馆将不再需要一个物理建筑平台。事实上,现在很多研究人员就已经跳过图书馆这个环节而直接与数据商链接,数据商提供给他账号、密码,他就直接可以访问数据商的资源了。
今天,高校图书馆的确存在着危机,但为什么大学图书馆还存在着而且在建的图书馆面积还越建越大?实际上这是由习惯性的思维和习惯性的行为导致的,我们已经习惯于高校必须有图书馆的办学模式。其实如果真的在大学里不设图书馆这个机构,而把图书馆的现有功能分散在学校其他部门,学校依然能够正常运转,科研和教学不会因为图书馆这一机构的消失而受到影响。今年的华北高校图协年会又轮到山西省高校图工委负责承办,我们确定的主题就是“盛世危言——高校图书馆的危机探讨”,这个主题是由我提议、山西省高校图工委拟订的。我就不赞成什么图书馆的盛世,现在也谈不上什么图书馆的盛世。虽然最近二十几年图书馆在国内发展得比较迅猛,但是在表面繁荣的现象下面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图书馆的这些功能完全可以分解到学校的其他部门,高校可以不再设立图书馆这个机构。
二、因势利导打造学习的“黄金地带”
e线图情:确实如您所言,环境变化对图书馆的组成要素及其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针对这种状况和发展趋势,请您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实践谈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使得图书馆能够适应环境变迁所带来的挑战。
刘永胜:在这种危机下,图书馆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或者说图书馆到底能给读者带来什么,然后有的放矢,努力适应读者的需求,满足读者的需求。你进到我们图书馆里来,一定会发现人气很旺,特别是二、三、四层,绝对是座无虚席,现在我们的四个图书馆每天的人流量达到一万人次以上。这么大的人流量,却说图书馆有危机,好像是信口雌黄,但是这么多学生来图书馆干什么来了?我可以告诉大家,学生对图书馆的第一需求是上自习。如果图书馆不允许学生来上自习,那么图书馆的人流量会立即锐减,我们馆就是这样,来图书馆的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来上自习的。
了解到学生愿意来图书馆学习,那么我们就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这个需要。现在有不少图书馆的人士反对学生来图书馆上自习,认为图书馆怎么能让学生来这里上自习呢?他们上自习可以去宿舍、去教室,来图书馆就应该是看图书馆的书、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我不这么看,因为我和学生交流过这个上自习的事情。学生为什么就愿意来图书馆上自习呢?他们觉得来图书馆上自习的原因,第一是有约束,因为图书馆座位是面对面的,一群人在这里上自习,这样的环境对自己是一种很好的约束,使自己的惰性可以少一些,如果不想学了,想放松一下,一看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也就会忍耐一下,继续学习;再一个原因,读者来图书馆上自习会有新鲜感和神秘感,因为他周围的学习人群始终是变动的,今天是这个人,明天是那个人,人群的变动会让他感到新鲜和神秘,就会有吸引力;第三个原因,读者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因为图书馆这个公共场所能够把不同年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读者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在这里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第四个原因,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学习环境相对宿舍环境要好很多,不仅可以随手找些资料来看,学累了还可以找本消遣的、放松的图书、杂志来看看,除此之外,图书馆还有一些其他活动,比如个人视听体验、数字阅览室,不想看自己的书时就可以到那里上上网、体验体验,而且图书馆内很多地方都有无线网覆盖,上网非常方便。可以说,这四个因素是学校其他地方做不到的,正是由于这些有利的因素,图书馆成为学生上自习的“黄金地带”。
学生愿意来图书馆上自习,说明他们愿意学习,那我们就应该适应学生的需求,为他们在图书馆上自习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门禁,我们采用一门制管理,就是只须进门时进行身份识别,进来后的活动自由度很高,不用存包,存包一是不信任学生,二是给学生带来不便,这给学生更大的方便。另外就是我们馆引进了一套阅览座位管理系统,阅览座位都是计算机管理,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有相同志向、相同专业的几个好朋友想坐在一起学习,互相讨论研究,那么他们就可以一起选一群相邻的位置号码,坐在一起互相讨论,这也为他们创造了在一起上自习的条件。对于学生,门禁还有一个有利的作用,就是能促使他们珍惜图书馆座位,一般而言轻易得到的不会爱惜,有难度得到的反而会珍惜,类似饥饿理论。如果图书馆的大门很方便就进得来,读者常常不以为然,有了这个门禁,需要身份识别,须是太原理工大的学生才能进得来,这就让学生们感到进来这里不是那么的容易,就好像这个座位值钱了,于是就会珍惜,坐在这个座位上学习的效果也肯定会更好一些。在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里,每天早上的七点到八点,一层自习室自发成为学生们的朗读区,每天我早早来到图书馆,穿过这片朗读区,感受着莘莘学子积极向上的求知精神,一天的心情都会非常好。每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连我们后楼老师办公的地方,楼道、楼梯上都会有很多学生,或站或坐,背诵朗读,我觉得图书馆就应该是这样,学生和图书馆的老师融为一体。作为服务机构,为读者、为学生考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图书馆应该做的。
对于研究生和教师读者而言,他们对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个人论文的查新查引等这些方面的需求比较大,那我们就加强信息咨询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把以前的情报部改名为信息咨询部,把全馆学历最高的、研究能力最强的十几名人员全部集中在信息咨询部,来满足研究生和教师读者对文献检索、信息咨询的需求。这几年,我们馆信息咨询部的文献传递和论文检索量、科技查询量在山西省高校绝对是首屈一指。另外,很多老师居家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也有老师因学习、会议、讲学等原因在外地的时间比较长,他们特别希望能够突破校园这个范围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此太原理工大图书馆在三年前就开通了远程数据访问,从而满足了这些居家或外出的教师们在全球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需求。如今,读者又有了移动阅读的需求,为了满足读者的移动阅读需求,去年我们又开辟了一个移动图书馆。我们会随时随地地把图书馆动态发送到读者的手机上,比如所借的书是不是到期了,最近图书馆有什么新书来,或者查一下图书馆是否有某本书、检索一篇文章等等,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这种随时随地对图书馆的需求。
为适应读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我们还设立了“星期五讲座”。每周星期五下午四点到六点都安排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有数据资源培训,有英语学习方法介绍,有科技知识讲解,有立志创业成功事例的报告,还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讲座等等。我们的“星期五讲座”有几个特点:一是连续性。每个星期五肯定有,除非有我们图书馆不能左右的原因,每到星期五我们肯定有讲座。这在学生老师心目中已经形成建制,所以一到星期五,他们就会习惯性地关注图书馆的讲座内容。很多图书馆都有讲座,但是没有连续性,读者就不会持续去关注它。第二个特点是,我们的“星期五讲座”不搞坐场,不搞强迫,所有来听讲座的读者都是自愿前来的,只要有人来我们的讲座就要进行,哪怕只有一个听众也要进行,我觉得一个人自愿来要比十个人被强迫来的作用更大。第三个特点是,我们的“星期五讲座”是一种成本比较低的讲座,任何来做报告的人都没有报酬,他们来做报告就是要把他们或他们所在单位的知识、理念和价值观传达给读者,而不是为了获取什么报酬,也只有这样的讲座才能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所以任何来我们馆开讲的都没有报酬。我们要还原报告的原始意义,就像中国古代的岳麓书院,做个报告是很简单的,没有附带其他因素,做报告的人只是想把自己的理念、价值观传输给别人,我们图书馆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星期五讲座”已经运作一年了,应该说效果相当好。我们图书馆的报告厅是138个座位,经常是爆满,我们另外还准备了20把临时加的椅子,那也不够,有时学生就站在后面或者过道上听。其实,你越不强制,学生越觉得好、越要来,客观上“星期五讲座”也很好地满足了读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
e线图情:刘馆长,根据您所阐述的论点,图书馆诸组成要素中,读者决定着图书馆未来的生存、发展状况,相信大多数业内人士都是认同这一思想的,由此,大家都在想出各种办法要把读者工作做好。请您谈谈贵馆在这个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刘永胜:为适应环境变化对图书馆的冲击,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尽可能地延长了开馆时间,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一天开十六个小时,中间不间断。我们的开馆时间是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山西省图书馆中最长的,其他图书馆都开不到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正在榆次建明向新校区,新校区的图书馆也正在施工建设中,这个图书馆建成后我们计划再开辟一个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开放的区域,满足一些特殊类型的读者的需求,像有的老师就是一晚上不睡觉用来工作,然后白天睡觉,我们图书馆就开辟出这样一块地方可以让他待一个晚上。我认为大学应该是自由的地方,各种行为只要不违法,都可以存在,而不应搞那些一统制来限制大家的思维。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言犹在耳,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创新人才?我想说:没有自由,何谈创新?!我们必须给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更大的自由空间,图书馆就应该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开放的自由空间,读者随时想学就可以来学。为了配合长时间的开放,我们还开设了一个咖啡屋,咖啡屋的开放时间基本上是和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同步的。等明向校区的图书馆建成后,我们计划把肯德基或者麦当劳等24小时营业的国外快餐店引进到图书馆里来,能够和图书馆的开馆时间相吻合,从而保证读者在任何时间饿了都可以去快餐店就餐。这些快餐店干净整洁、效率高、管理好,与大学的氛围相适应,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引入进来也可以为图书馆增加不少的收入。
我们馆现在已经引进的咖啡屋、文印部,都是由社会上的人员来经营,但图书馆是不对他们额外收费的,房费、水费、电费等也不收,只为让他们给读者提供好的服务,不管读者什么时候需要,他们都能够随时提供服务。图书馆开到几点,他们也就要开到几点,必须保证服务的时间。拿文印部来说,我们规定他们的收费必须要比校外的便宜,于是学校师生都来这里复印,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长期以来,他们的效益都非常好,也赢得了学校师生的信任,现在老师、学生一有文印的需求首先想到的就是图书馆,其实我们需要的正是读者的这份信任。所有上面这些都是为适应环境变化对图书馆的冲击、满足读者的需求所做的努力,我们必须要让读者感到图书馆对他而言还是有用的。
三、转变机制促进馆员思想自觉
e线图情:刘馆长,如果说读者是决定图书馆生存、发展状况的“外在”要素,那么馆员就是决定图书馆生存、发展状况的“内在”要素。在实践中,一方面图书馆在馆员队伍的不断推进下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馆员队伍也在图书馆的不断推动下发生着主动或者被动的变化。请您谈谈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加强馆员队伍建设,以适应和推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刘永胜:我的设想就是,以后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只引进或者只存在高学历的人员,比如说博士这个层次上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信息咨询部的工作内容,即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论文检索和科技查新、科研评价等等,剩下的所有承担其他功能的人员,也就是非信息咨询部的人员,全部聘用社会的人员,或者外包给社会,这样,图书馆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就大大简单化了。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国内公司在酝酿为图书馆提供整体服务,就是把图书馆整体承包过去,帮图书馆运作。目前图书的编目、清洁、门卫已经社会化了,图书馆的系统和技术,就是服务器托管、计算机维护等工作,也完全能够社会化,而且有的公司可以做到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就是云管理,非常先进。总之呢,除了信息咨询方面的工作需要一些学历比较高的人员才能完成,其他的工作都能够依靠社会力量完成。我们明向教学区的图书馆建起来以后,如果我还负责图书馆工作的话,我就计划看能不能把这个设想付诸实施。如果不能完全实现社会化,明向教学区的图书馆人员就采用合同制,工作不好合同到期就可以不再续签,这无形中有一种压力,大家会主动把工作做好的。我们在明向校区设立的临时图书馆,聘用了三名合同制的员工,他们都是硕士生学历,工作确实是开展得非常好。采用合同制管理,工作效率肯定会提高很多,最终受益的是读者。我们学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有失业,其实这个社会必须有失业,只是失业比例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失业对就业者是一种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好好工作的动力,社会运作需要这种竞争机制。没有竞争、没有失业,就没有危机感,而这必然会产生惰性,工作效率就无从保证。
图书馆的管理既要以靠制度,还要依靠人性化管理。作为馆领导,以身作则、公正行事,处处为馆员着想,为大家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为大家谋利益,以此来影响大家、推动工作。我们馆有14位老师评上副高5、6年了,但由于学校名额的限制一直聘任不了,相应的工资也就兑现不了,这几年我们始终不放弃,找学校、找校长据理力争,最终一次性全部解决,这14位老师特别感动。这么多年来,我和蔡馆长两个始终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我们馆有指纹考勤,其实我在图书馆完全不用考勤,因为我的考勤由学校考,但我仍要在馆里考,每月打出来的考勤记录,我们馆领导的时间总是最长的。正人先正己,这样,大家也就从心底认可你,馆领导的表率作用才能彰显,工作才好开展下去。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有危机感,有危机感,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可以始终保持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小到一个图书馆也是如此。而克服危机的办法除了改变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的思想自觉。
参考文献——刘永胜主要学术作品目录
1、高江丽;刘永胜.《基于引文分析方法〈辞海〉学术价值的研究》 《晋图学刊》2012年03期。
2、赵树庆;刘永胜.《20种科技期刊2010年论文发表时滞调查》 《编辑学报》2011年06期。
3、曹娟;刘永胜.《未来10年高校图书馆员发展趋势探析》 《图书馆建设》2011年01期。
4、刘永胜;朱亚丽;梁小枫;王春霞;牛晓勇;侯小红.《数字图书馆研究文献的增长态势及其核心著者》 《晋图学刊》2010年03期。
5、刘永胜.《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总结发言》 《河北科技图苑》2008年06期。
6、赵树庆;刘永胜.《抽样调查与文献信息流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幸玉亮;刘永胜.《图书馆建筑研究十年(1996—2005):核心研究者和主流观点》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年05期。
8、王耀文;刘永胜.《专题文献著者群评价——一种“标准化”方法的探讨》 《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04期。
9、周慧珍;刘永胜.《国内报纸价格走势分析》 《当代传播》2007年03期。
10、韩起来;刘永胜.《〈新华文摘〉的文献计量学价值》 《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S2期。
11、李小梅;刘永胜.《〈晋图学刊〉核心著者的确定与评价》 《晋图学刊》2004年02期。
12、刘永胜.《〈情报资料工作〉核心著者测评》 《情报资料工作》2003年02期。
13、刘永胜.《藏书结构概念的演进及其网络时代的归宿》 《晋图学刊》2003年02期。
14、张行;刘永胜.《藏书结构研究论文的量化分析》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15、胡军;刘永胜.《藏书等级结构的紊乱及其纠正方案》 《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10期。
16、刘永胜.《图书馆学系应更名为文献资源管理系——兼与于鸣镝、初景利、刘启等先生商榷》 《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06期。
17、刘永胜.《辉煌中的缺撼——藏书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晋图学刊》1999年04期。
18、1980年以来的期刊研究文献及其著者 《图书情报工作》 1990年06期
19、《图书情报工作》被引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 1987年01期
20、科技论文发表过程中的时滞 《情报业务研究》 1986年04期
引用本文:
刘锦山,崔凤雷,刘永胜.刘永胜:关于图书馆的盛世危言(图)[DB/OL].[2025-05-14].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04501.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