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05/11/15
汉寿古称龙阳,是一块浸润书香的土地。在这里,曾有屈原行吟,李白高歌,刘禹锡喜赋《汉寿城春望》,郁达夫愤写抗战杂文……尤其是近代享有“文学世家”美誉的易氏四代文豪,更为这块土地营造出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该家族中的易君左先生于1922年捐献出祖藏图书5000册,创办起全县首家公益性图书馆,奠定了汉寿图书馆事业的基石。
如果说易君左等前人是汉寿图书馆的报春鸟,那么现任馆长张昭喜则是一只布谷鸟,他为新时期的汉寿图书馆事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倦地奔走呼唤,辛勤汗水换来了满园春色。
一、受命危难,力保“圣土”
与共和国同龄的张昭喜,1976年从事文化工作,1999年调任县图书馆馆长。当时藏书楼已成D级危房,顶层渗漏严重,书报临时用塑料布遮盖着;地下水道堵塞,每逢雨天馆坪渍水,怨声载道。阅览室不足40平方米,六名馆员挤在一间仅10平方米的矮房里轮流办公。还欠外债3万多元。面对如此局面,张昭喜没有气馁,他广泛征求、馆内外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明确了振兴图书馆的方案。上任头两年,他数次向县政府领导汇报馆情,请有关负责人来图书馆现场查看,2002年争取到县财政的1.6万元拨款,将馆舍馆坪维修一新。又通过向县人大财经委呼吁,2001年将专项购书经费由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2万元,并列入每年的县财政预算。图书馆的报刊订单由每年5000元增至15000元。报刊种类的增多迎来了读者的开心,图书馆的声誉也随之回升。
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昭喜深知:今后一段时期,县财政状况都是“僧多粥少”,仅靠财政拨款实在难以解决燃眉之急,图书馆必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求得生存发展。2000年张昭喜东凑西借,先是新盖了三间办公室,随后又将另三间危房改建成一所艺术幼儿园。2002年又扩大办园规模,实行责任承包,该园每年创收2万元,用于馆场整修和设施添置。
有一件发生在2001年初的事情,该馆人员及读者终生难忘。县里某局为了搬迁局办公楼,擅自决定占用图书馆的临街门面。倘若此计划一旦实施,将把图书馆挤进读者不愿上门的偏暗角落。张昭喜多次据理力争,还写出情况反映送交市、县文化部门,终于阻止了那个局的计划,保证了图书馆这一方读者心目的圣土。为此他得罪了某些人而被免职。此事惊动了常德市委书记,10个月后,张昭喜才恢复馆长职务。
二、着眼素质,强化队伍
图书馆享有“第二课堂”、“终身学校”的美称,图书馆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性很强。张昭喜针对部分馆员业务素质较低的状况,十分重视对业务知识的学习,要求每个员工都必须自学,达到大专水平。近几年来都自学了《文献编目工作》、《报刊管理》、《读者工作》等专业书籍。他号召馆员走出去学习取经。2002年派副馆长张著兰等5人去常德市图书馆业务培训;2003年10月他带队,去临澧县图书馆学习管理经验;2004年3月,派馆员陈斌等年青人参加全县电脑操作培训,随后又去省党校图书馆,参加“现代业务培训”。学习、培训费用予以全报。张昭喜要求每个员工学说普通话,2004年10月起,全馆人员相继参加了常德市文化局“关于在全市图书馆行业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竞赛”的活动。
三、情系读者,服务社会
张昭喜多次说过:“我们的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服务社会,让读者满意,让图书馆成为无疆界服务的窗口”。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包括经常向读者征询意见、建议;设立读者来馆登记簿,了解其要求。刘仁山是名77岁的老读者,有次向张馆长反映:“有些重点报刊如《求是》、《知音》、《天地人》没订。再者,希望工作人员加强报刊管理,防止流失。”张昭喜与馆员商量后,补订了读者要求的读物;同时对流失的书刊一一进行清理、追回。
2004年6月9日,一名读者在意见簿上写说:“酷热真难挡,电扇应安装。张馆长您不会吹我们的泡泡吧?”张昭喜看到这条意见,见财务上一时没钱了,便自己掏钱购进两把电扇,安装在阅览室里。第二天,就有读者在意见簿上写下:“张馆长心为读者想,他热心,俺舒心!”
5年来,张昭喜为了维修馆舍、添购设施和解决办公经费,共垫付出自己的工资款3万余元。对老年和少儿读者实行免费借阅图书制度,此举更是赢得社会的赞许。
张昭喜和馆员们付出的心血汗水,得到了读者的回报。2004年9月12日,一名叫杨正强的在校高中生在“意见簿”上写道:“我酷爱文学,但过去一直找不到地方看书。感谢县图书馆和张馆长,为我提供了一个宝库”。更多的中老年读者一致认为:汉寿图书馆是他们“求知的神圣领地,温馨的精神家园”。
四、引资立项,天道酬勤
近几年里,汉寿县财政每年拨给图书馆的专项购书费仅2万元,办公经费不足3000元,员工仅拿卡上的裸体工资(人平不到600元),至于补助、福利和奖金,那是花磁钵装酒——无坛(谈)。如何让干部职工吃下定心丸,搞好本职工作呢?张昭喜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靠、望。上任不久,便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争取外援、勤俭治馆上。
2002年,张昭喜先后五上省城。除此之外进市府,向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汇报图书馆面临的困境,恳请给予重视。同时呼呈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张昭喜与馆员采取寄呈信、开联谊会、登门拜访等方式,让在外地工作、居住的汉寿籍人士了解图书馆的馆情,在自愿原则上给予资助。如省农科院院组书记左连生对汉寿图书馆早已熟知,当他得知目前又有新的困难后,很快赞助了2万元。在益阳市某银行工作王女士听完张昭喜的汇报,也用私款捐助2000元。5年来,张昭喜上下奔波,四方求援,可谓磨破了嘴皮,跑烂了脚皮,饿坏了肚皮,共为馆里争限到外资17万元,缓解了专拔费用的严重不足,改观了馆貌,偿还了欠债,补发了员工的差额工资,同时购进5万余元的新书,赢得了读者的好评。
汉寿县文化系统的人提起张昭喜,都知道他近两年里书写的另一篇杰作,就是为重建新图书馆而不懈地呼唤奔忙。
现在的县馆建造于1982年,20多年的风雨,大楼和设施均已破损,场地不足,阅览室面积狭小,大部分书籍过时。另一方面,读者的求知要求高涨了,数字图书馆在外地也如雨后春笋在兴起。更重要的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把图书馆建成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资源中心”的要求。面对自己图书馆目前这一反差极大的现状,张昭喜急得寝食难安,要发展汉寿的图书事业,重建新馆势在必行啊!
2002年,一份汉寿县重建图书馆的方案在县计划局批准立项,张昭喜随同县计委人员拿上批文,找市计委审批后,再到省计委,不断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麻烦。为了克服阻力,他请出县里的退休老干部郭老,还专门为郭老请了一名保健医生随车同行。在长沙找到省委有关领导,汇报了县图书馆目前的状况,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与支持。为防夜长梦多,后来,张昭喜又多次找县领导出面,租专车找省有关部门,终于在2004迎来喜讯:国家专拨资金30万元,省里配套资金20万元。
在争取上面批文和经费的同时,张昭喜和馆里人员又采取多种途径,争取县财政专款的尽快到位和新馆早日动工。一是写信求得政府重视;二是广泛活动人大代表,请他们用议案形式支持建馆工作;三是邀请21名县政协常委来图书馆视察,为重建工作建言献策;四是请县委分管意识形态的宋副书记、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和县政协主席、县委宣传部长在图书馆现场办公,发给人手一份建馆资料,详细汇报了建馆的沿革现状、社会呼声、新馆规模及经费预算与筹资思路。
在现场,宋副书记说:“重建新馆后,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并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它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职能作用”。县委宣传部长也强调:“这是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必须讲究建筑的适应性和新颖性”。张昭喜的不懈努力,汉寿县政府县长常务办公会议先后两次召开专题重建会议,县常委也召开了重建图书馆的专题会议,县委书记和县长都强调:“县财政再吃紧,也要重建一座全省县级一流的图书馆。”
经过张昭喜这只“布谷鸟”的不倦呼唤,重建新馆的规划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效,他脸上的倦容终于换成了笑容。他仿佛看到:一座投资230万元,能代表汉寿整体形象的文化工程——汉寿图书馆已经矗立在龙阳古城,她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引用本文:
朱伦力.“布谷”不倦唤春回——记汉寿县图书馆馆长张昭喜[DB/OL].[2025-0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74773.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