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23/12/13
[作者] 徐常宁,刘锦山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20多年后,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借鉴经验的特区典范。而深圳图书馆在这一发展大潮中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图书馆发展成为一个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大型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成为深圳最为繁忙的公共文化场所,其办馆理念、技术、管理以及率先进行的图书馆法制建设,成为全国公共图书馆学习、借鉴、讨论和研究的典范,创造了国内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奇迹。
本文节选自《城市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陵市图书馆为例》第三部分 城市图书馆发展案例研究。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20多年后,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借鉴经验的特区典范。而深圳图书馆在这一发展大潮中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图书馆发展成为一个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大型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成为深圳最为繁忙的公共文化场所,其办馆理念、技术、管理以及率先进行的图书馆法制建设,成为全国公共图书馆学习、借鉴、讨论和研究的典范,创造了国内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奇迹。
1、理念先行
(1)在国内率先实行全开架服务
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建设初期,在市财政年收入不足2亿元的情况下,市政府斥资2000万元,靠贷款在市中心环境优雅的荔枝公园旁,建成了一座面积13494平方米的新图书馆,从此开启了深圳图书馆辉煌的发展历程。在建设过程中,深圳市领导要求深圳图书馆开馆一定要做到两件事,一是要全开架,二是要使用计算机。
1986年12月20日,深圳图书馆落成开馆,采用全开架的管理模式,实行读者入馆“三不要”的政策,即入馆不要证、进阅览室不要证、到书架取书不要任何手续,此举轰动全国。所谓全开架,即除了保本库之外,各专科的全开架辅助书库、出纳台均置于相应的阅览室内,建立起“藏、借、阅一条龙”的管理体系,读者足不出“室”便可从架上取书,通过本室出纳台的电脑终端数秒钟之内就可完成借书手续,大大节省了读者的时间,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公共图书馆是不可想象的。深圳图书馆开馆后读者数量大增,创造了日均到馆读者超过5000人次、最高时创日进馆读者6000余人次的纪录。全开放不仅使读者人数大大增加,还提高了文献利用率。据统计,1993年深圳图书馆的读者流量为140余万人次,借阅书刊量是600余万册次,馆藏利用率为466.5%,远远高于当年我国大部分图书馆10%—69%的馆藏利用率。
(2)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大图书馆”理念
2003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和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全面推进文化立市,以文化建设带动整个城市发展,决定将“图书馆之城”建设列为文化立市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馆之城”突破了市、区(县)两级财政“分灶吃饭”的制度限制,通过市馆直接提供文献资源、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基本条件,由街道和社区负责提供场地、招募管理人员或志愿者、提供配套投入等相应条件,市馆与街道和社区共同建设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室)网络,从而使得深圳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图书馆之城。“图书馆之城”的内涵要义是:
一是从地域与空间上来说,它是一个覆盖全城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数字化的服务网络,通过合理布局图书馆网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近距离;二是整合全市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全市跨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形成资源特色,实现全市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全市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三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开放、便利与快捷;实现社会民众广泛的阅读参与,特别是弱势团体的参与;实现社会民众的文化权利。四是大兴勤奋读书之风,营造学习型城市,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2003年9月深圳市文化局(后更名为深圳市文化旅游局)出台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规定了“图书馆之城”的三年实施目标,即服务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任务,以发达国家著名国际化城市和国内先进城市为参照,创新图书馆发展模式;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组合各图书情报单位文献资源为基础,建立全市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互联互通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地区图书馆联盟和数字图书馆网络,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及覆盖面,形成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社区化、多层次、资讯丰富、快捷高效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使深圳市图书馆整体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大城市位居前列,主要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同等城市水平。该方案还对“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实施内容、实施步骤、保障措施进行了部署。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大图书馆”理念又一次开创了国内公共图书馆建设之先河。
10多年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促使深圳市公共图书馆规模、体系结构、服务效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升,逐步构建了一个理念超前、资源丰富、设施先进、服务便利、互通互联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33座,其中市级公共图书馆3座,区级公共图书馆8座,街道及以下基层图书馆622座,遍布全市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达到200台,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2800多万册(件),基本形成了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网点的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口拥有一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点、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不低于2.3册的目标。
(3)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践行:开放、平等、免费
正当“图书馆之城”理念深入人心的时候,2006年7月12日,深圳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投资近8亿元,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较之前的旧馆建筑面积扩大了近4倍。新图书馆实行全开架、智能化、网络化设计,馆藏设计容量400万册,阅览座位2500个,网络节点3000个,建筑模式也从传统格局转变为全开放、大空间、无间隔的“模数式”布局。新馆开馆的最大亮点是其实行的“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理念。时任馆长吴晞在开馆当日就表示:“来图书馆不用带钱包,这里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连借阅证工本费、上网费都免了”,并多次向新闻媒体公开表示:“深圳图书馆向所有读者敞开大门,免费提供服务。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如何,有没有工作、户口、住房,衣着是否鲜亮,囊中是否羞涩,既然来到图书馆,就是渴求知识,拥抱文明,都会受到一视同仁地热情接待”,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赏。
新馆开馆后,传统项目收费全部取消,收费项目仅保留4项,即中外文图书外借押金,图书逾期滞还金,污损、遗失书刊赔偿金,复制成本费:复印、扫描、打印、光盘刻录等成本费。这些保留的收费项目主要是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诚信制度以及图书馆要维护全体读者利益,为国家财产负责任方面考虑。尽管免费服务的理念实行起来困难重重,遇到诸多阻力,但深圳图书馆一路坚持下来,真正践行了公共图书馆精神。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经费短缺,我国公共图书馆出现了一股“以文养文”的热潮,很多图书馆为了创收,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2003年,深圳图书馆经过深圳物价局批准的收费项目就达13类27项之多,服务收费是其创收的重要手段。职工的奖金与各服务部门的收费多少直接挂钩,按比例提成,因此实行免费服务,将直接牵涉职工个人利益。对此,深圳图书馆首先对有偿服务项目进行了整顿,由于创收不足造成奖金减少的部门由馆里进行补贴。2005年初,深圳市事业单位实行奖金改革,由市财政发放统一标准的岗位津贴。深圳图书馆抓住这个机会,基本取消了所有的有偿服务项目。此外,深圳当时严格执行非户籍人口办理暂住证和边防证的制度,否则一律按照“三无人员”收容并遣送回原籍,图书馆免证进馆的做法明显与这一规定不符,因而也受到了一些部门的非难。另外,免证开放也使得不少小偷、流氓及精神病患者也进到图书馆来,加大了图书馆安保管理的难度。因此,深圳图书馆能够克服种种阻力,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尚无先例的条件下,实行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实属不易。
(4)新时期的发展理念
作为“图书馆之城”的龙头馆和中心馆,深圳图书馆倡导和实践的开放、平等、免费服务理念已近10年,这一理念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我国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图书馆对这一理念又有了新的诠释和拓展,即:
愿景:城市文脉 信息纽带 知识引擎 智慧空间
理念:服务立馆 技术强馆 文化新馆
使命:保护与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倡导和推动开放、平等、免费的知识获取,启发年轻人和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激发公众阅读兴趣,推动市民终生学习。
总体目标: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中心图书馆。
在这一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近几年,深圳图书馆专注于文明传承与文化耕耘,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构建城市第三文化空间。倾力打造了南书房等一系列全新文化空间,升级改造报告厅等原有空间,不断完善活动机制,加强活动策划,阅读品牌体系化、精品化,形成传统文化、学术文化、经典阅读、艺术阅读、数字阅读、未成年人阅读、银发阅读、公益法律、公益培训、阅读关爱、创意思维和现代生活等12类系列活动,年举办各类活动千余场,充分履行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责,深受社会各界和市民欢迎。
2、技术立馆
1986年深圳图书馆开馆之前,深圳市领导就要求图书馆“一定要有计算机”,但当时国内还没有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深圳图书馆于是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北大分校图书情报系、首都图书馆和香港康富电脑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实时多用户计算机光笔流通系统”,并于1986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1987年,文化部在深圳图书馆召开了我国图书馆界首次部级技术鉴定会,认为该系统是当时我国功能最强、管理数据量最大的计算机图书流通管理系统,系统的研制“为我国图图情报业务自助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图书情报现代化的一项很有意义的科研成果”。该系统虽然只是一个单一功能的计算机流通系统,但却开启了深圳图书馆自动化进程的第一步。此后的深圳图书馆走上了技术立馆、技术强馆之路,亦即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1)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
正是由于“实时多用户计算机光笔流通系统”的成功研制和使用,1988年,文化部图书馆司决定委托深圳图书馆进一步研制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实用性强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作为文化部的重点科技项目,由其组织湖南、湖北、甘肃、四川、江苏、广东、辽宁和黑龙江8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共同进行研发。在研制过程中,深圳图书馆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主要系统的功能和特点,调查了国内34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图书馆的业务现状和工作流程,得到了全国图书馆界的支持与帮助。经过3年多的奋斗,1991年,ILAS在深圳图书馆全面正常运行,部分或全部推广到了全国17个省、市、区图书馆,并于1991年11月通过了部级鉴定。此后,ILAS在全国图书馆推广使用,改写了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依赖国外进口软件的历史,成为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里程碑。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期间展出时,被誉为“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骄傲”,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多个奖项。
(2)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CRLNet)
2000年,为了加快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按照“自愿加入,平等协作”的原则,由深圳图书馆发起,联合天津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等6家图书馆建立了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简称CRLNet),其宗旨是积极、有效地开展地方版文献采购协作和跨地区联合编目工作,将各地方、各类型图书馆及其多种文献以网络方式组织起来,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建设、协调管理的原则,实现图书馆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业务、提高效率、增加实力;同时,通过远程传输、网络互联等方式向社会各界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化信息资源。CRLNet采取联合联机编目的方式,遵循ISBD及中国文献著录标准(GB3792系列),依据IFLA2000年修订的《UNI-MARCManual》,并吸收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2000年4月定稿)修改的内容,制定了《中文图书数据处理规程》,并对所有上载用户进行“执证编目员”培训,从而保证了书目数据的规范化和高质量,为数据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CRLNet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截至2015年,已有百余家成员馆,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联合编目中心之一。
(3)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dILAS)
2001年,深圳图书馆承担了国家计委重点科研课题——“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及网络构架研究与开发”项目(简称dILAS),这是我国“十五”期间的一项数字图书馆攻关项目,其目的是开发一套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既包括传统业务与管理又体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特色的集成化通用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及其产品,提供给全国图书情报系统和有关信息处理单位使用,构建多层次、分布式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经过两年多的研制,dILAS于2004年底完成,系统包括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网上图书馆、参考咨询、个人数字图书馆等功能模块。2005年5月通过文化部主持召开的专家技术鉴定。
dILAS的研制成功与投入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深圳图书馆新馆建设和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为加速构建深圳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馆之城”的总体建设目标奠定了软件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利用数字图书馆应用软件平台,深圳图书馆实现了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向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全面升级,实现了引进电子资源库的“一站式”检索,建立了数字图书馆门户系统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中心,实现了粤港澳公共图书馆目录的网上统一查询,深圳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图书的“通借通还”等。
(4)无线射频识别(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
2002年,深圳图书馆新馆应用RFID的问题就被列入日程。经过几年的调研、考察和论证,2006年7月深圳图书馆新馆试运营时全面启用RFID技术,成为国内全面采用RFDI技术的首家大型综合性图书馆,也是当时世界上正式应用这一技术的少数大规模图书馆之一。RFID技术在深圳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了文献智能管理系统,二是开创了以自助服务为主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
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后,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的实施应用使深圳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根本性的改进和提高,读者通过OPAC查询终端实现自助文献查询和索取的积极性大为增加,读者的文献借还量及效率也大大提高,开馆后的读者到馆人数增加了6-8倍,外借数量增加了5-7倍,日均约计1.2万册,周末高峰时曾达3万册,95%是通过自助外借设备完成的。同时,由于馆员更多地通过RFID设备进行高效率的文献上架、归架操作和系统性的文献精确典藏工作,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新的系统的成功实施,也为我国其他图书馆引进RFID系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2006年新馆开馆以来,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使深圳图书馆意识到,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服务模式大有潜力可挖,因而决定开发研制一种充分利用RFID技术优势、完全自助、网络互联、遍布全城街区、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新型图书馆。2007年3月,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化局发布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明确将自助图书馆列入主要建设任务。2007年6月,该任务被列为文化部科研项目正式立项,定名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第一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样机于2008年4月7日研制成功,通过了文化部阶段性成果技术验收,并于2008年“4·23世界读书日”正式投入使用。
截至2015年,深圳全市街区已设置了240台自助图书馆。2015年全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共处理文献200.79万册次,服务读者101.27万次,办理读者证2.33万张,配送图书141.54万册次,处理预借请求16.7万册次,成功配送预借图书15.87万册次,成功率真达到95%。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投入使用为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探索出了有益的新模式。
(5)“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图书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技术平台、服务规则各异、书目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都是各自为阵,导致读者享受不到一致和无差异的图书馆服务。为解决这一问题,深圳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龙头馆,负责软件研发和统一技术平台搭建和试运行。“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建设目标是统一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条形码、RFID标签,建立统一的书目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实现对馆藏数据、读者数据、流通数据的集中运作、管理和维护,通过图书馆之城门户网站统一导航、统一检索、统一使用,着力打造“全城一个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无差别的一站式图书馆服务。
2015年,“图书馆之城”建设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阶段。在深圳市文化旅游局高度重视下,深圳图书馆牵头完成了《公共图书馆统一技术平台应用规范》和《公共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业务规划》两个市级标准,以及《网点建设与管理工作规范》《读者事务管理工作规范》《文献流通工作规范》《统一技术平台管理工作规范》《统一财经结算工作规范》等五项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业务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2015年,全市234家公共图书馆和220台自助图书馆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
3、组织管理
在图书馆管理中,人员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效益。深圳图书馆也不例外,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使整个组织持续保持着凝聚力和创新力。
(1)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986年深圳图书馆开馆后的10年间,深圳图书馆一方面要应对全开放服务后的读者数量激增,另一方面还要攻克图书馆自动化等技术难题,时间紧,任务重,图书馆领导班子以图书馆技术骨干小组为主,树立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组织文化,而这也正是深圳特区开拓者的精神所在。
1997年以后的10年间,随着深圳特区的建设,随着图书馆的发展,逐步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几年间陆续从全国各地大学、图书馆招聘或调聘有知识、有技能的现代化人才上百人,其中包括三名留学生。而对于原有职工,则采取从馆外聘请专家和馆内抽调专业人员的办法,根据员工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图书采编、数据库检索、英语学习、仪表礼仪、健康卫生等,甚至针对女职员多的特点,专门举办了美容化妆、衣着服饰讲座等。为了加强骨干队伍的选拔和培养,除了馆内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给任务加担子外,深圳图书馆还选派馆员到国内外考察和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到2004年,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及台港澳考察和培训共有378批次,744人次。
2003年4月,深圳图书馆自己创办的《深图通讯》创刊,不仅是馆内人员学术研讨、交流观点的平台,还成了深圳地区图书馆界的学术风向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图书馆同仁所关注。良好的组织氛围,使馆员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2006年3月,深圳图书馆从老馆舍往新馆舍搬迁,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工程浩大的搬迁工作。
2010年,深圳市启动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及人员过渡聘用工作。深圳图书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有步骤地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深圳图书馆注重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科学、合理、协调、高效的基本原则建立图书馆的岗位体系,并且充分认识到,岗位设计必须以图书馆自身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主要依据,重点向图书馆主要业务倾斜,既要保证充分履行图书馆职能,又要保证组织运行的高效和灵活,尽量避免因人设岗。
2012年底,深圳图书馆发起“深图精神”大讨论,凝聚全馆智慧,提炼“深图精神”,以此作为全馆组织文化的核心。2013年是深圳图书馆确立的“组织文化建设年”,全年开展“深图精神”大讨论,发表相关讨论文章20余篇,提出深图精神表述关键词28个,结合深图精神讨论,配合上级部署,组织开展工作作风的深入反思与讨论。总结、提炼、发布《深圳图书馆改进工作作风倡议书》,以“敬业、专业、创业、乐业”为核心精神,提高全馆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
2015年深圳图书馆设立馆员创意中心,为员工提供业务研讨、交流互动、碰撞提升的多功能创意空间,营造更轻松、更人性化的氛围,提供一个更好的头脑风暴平台,从而提升员工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2)法人治理
2007年,深圳作为全国最早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在全市选取10个适宜组建理事会的事业单位,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圳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成为首批试点单位。深圳图书馆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广泛收集有关法人治理的资料,包括欧美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的做法,国内外公司、非营利机构、公立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做法,相关政府文件等,并借助地缘优势,到香港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
2007年底至2008年初,由深圳市文化局人事处牵头,深圳图书馆配合,草拟了《深圳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方案》,确立了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建立程序,明确了第一步工作重心是组建理事会。此后成立了“深圳图书馆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工作小组”,落实了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进度安排。2008年,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深圳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工作小组起草了《深圳图书馆理事会章程(草案)》及相关制度草案。2009年,深圳市事业单位体制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深圳图书馆理事会章程(草案)》及相关制度草案。2010年12月,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举行了深圳图书馆理事会揭牌仪式,聘任了首届理事,深圳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①理事会的定位及职能。根据《深圳图书馆理事会章程》,深圳图书馆理事会的定位是议事和决策机构,负责确定深圳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重大事项议事权和决策权。理事会对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负责。理事的基本权利包括议事与决策权、监督权和提案权。
②理事的构成、产生方式与委任程序。理事会由政府部门代表、社会人士、行政执行人等组成,理事暂定11名。其中政府部门代表2名;行政执行人1名;图书馆员工代表1名;社会人士7名,其中社会科学界1名,文学艺术界1名,科技界1名,教育界1名,图书情报界2名,读者代表1名。理事采用选任制或委任制产生,由市文体旅游局履行任免程序。理事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③理事会会议。理事会不直接参与图书馆管理和干预图书馆日常事务,理事会会议是其行使议事权和决策权的重要方式。按照章程规定,理事会会议一般一年不少于两次。
2015年,深圳图书馆完成了理事会换届工作,新一届理事会有三位新成员加入,分别来自文化传媒、教育机构和公益组织;完成《深圳图书馆理事会章程》修订工作,完善了理事会组成及理事产生办法,社会理事新增了公开选聘的方式。
从第一届理事会成立至2016年,深圳图书馆已初步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文化行政部门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法制建设
(1)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
1997年7月15日,《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经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97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全国首部由拥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颁布的有关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颁布以来,给深圳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一个参照执行的模式,不仅推动了深圳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图书馆之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对其它地方图书馆法规的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潘燕桃(2011)通过对1996年(《条例》颁布施行前)、2002年(“图书馆之城”计划实施之前)、2005年(“图书馆之城”《三年方案》实施后和2008年(“图书馆之城”《五年规划》实施后)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项数据和指标的比较分析,发现《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对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在立法后、建设“图书馆之城”后取得了显着进步,不仅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显着增多,馆舍面积明显扩大,而且馆藏总量增长迅速,常住人口人均馆藏从1996年的不到0.5册增加到2008年的1.6册。正是《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使得深圳各级政府把发展图书馆构想变为政府意志,把各级政府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责任规范为法律责任,才有了“图书馆之城”构想的提出和其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深圳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建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在年年递增,技术管理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条例》的内容与当前深圳公共图书馆的前进步伐已不协调,因此,深圳正着手对《条例》进行修改和补充。
(2)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2015年12月24日,《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下简称《阅读条例》)经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阅读条例》的通过及其实施标志着深圳已进入全民阅读工作依法促进的阶段,也是深圳彰显“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典范作用的具体体现。此次立法从启动至获得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历经两年。而最终获得通过的《阅读条例》内容由于国内没有上位法的参照,可以说是我国全民阅读立法的一个创举。
《阅读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组织开展全民阅读相关促进活动,履行下列职责:利用各种形式倡导、推广阅读;开展阅读能力辅导,举办或者参与阅读推广培训;设置未成年人阅览室或者阅读区域,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阅读资源及服务;在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内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荐优秀读物。
通过立法促进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被赋予了促进阅读的法定职责,表面上公共图书馆所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实则提高了其在全民阅读中的重要地位,这无疑会更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详情请下载:深圳图书馆:创新型城市中心图书馆(图).pdf
引用本文:
徐常宁,刘锦山.深圳图书馆:创新型城市中心图书馆(图)[DB/OL].[2025-05-03].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550895.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