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23/5/9
[作者] 刘锦山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宽阔地带,是陕西东大门,下辖11个县市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经济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60万。
[关键词] 陕西省渭南市 全民 一元剧场 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呼和浩特模式研究》
本文节选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呼和浩特模式研究》第四部分 部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案例。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宽阔地带,是陕西东大门,下辖11个县市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经济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60万。
2013年9月,渭南市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渭南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文化强市、保障人民群众基础文化权益的重要契机和有效载体。经过数年努力,现已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1.基础设施建设绘就公共文化版图
渭南的文化事业在示范区创建前整体水平偏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导致渭南市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满意度较低。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渭南主城区文化用地仅为31900平方米,只占总建设用地0.08%,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2.88平方米,而其中人均文化用地不过0.08平方米;在渭南市民对市级、区级和社区级文化设施满意度评价的一项调查中,表示“很满意”的只占10.9%,而认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5.2%和13.8%。
为此,在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时,渭南市委、市政府就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2014年3月,渭南市委市政府印发《渭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和《渭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9月,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对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做出全面而具体的规划,涉及渭南市图书馆(科技馆)、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电影传媒大厦、渭南市博物馆和文豪国际中心、陕西华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两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
在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目前,渭南市已全面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渭南市体育馆、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博物馆和渭南市图书馆等一批重要文化场馆共同构成了渭南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版图。其中,2011年2月动工建设、2014年底建成并投用的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总投资达3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该中心包括大剧院、多功能展厅、影城、艺术培训用房四个功能实体,是一座集综艺演出、大型会议、群众文化活动、艺术培训、现代影城、陈列展览、文化商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心。其中,大剧院是由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看台组成,可同时容纳1000多名观众进行观看。如今,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已成为市内群众开展、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通过示范区创建,渭南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现了飞速发展。渭南市图书馆达标率(部颁三级以上)由创建前的45%增长到73%,文化馆由54%增长到91%,乡镇(街道)文化站设备完备率由60%增长到87%,“两馆一站一室”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由创建前的60%增长到88%。至2016年,全市已建成镇文化站123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25个、村文化活动室177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65个、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0个、乡镇电子阅览室123个、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点2871个,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2.“一元剧场”激发群众文化活力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职能,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渭南市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十分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这一政策文件和《渭南市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都提出,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给予土地优惠、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
渭南市是全国着名的“戏剧之乡”,拥有秦腔、同州梆子、阿宫腔、迷胡等13个地方戏曲剧种,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期。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财政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全市剧团逐渐走向衰落,出现了“剧团长期无戏演,群众无戏看”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下半年,渭南市文广局及秦腔剧团围绕着“政府扶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基本思路开始了新探索,决定将戏票售价定为一元,并把这一文化惠民项目定名为“周末一元剧场”。活动启动的当天就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热场面,效果十分惊人。随后,“周末一元剧场”的成功经验在陕西多地甚至其他省市迅速推广,受到社会各界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全国公共文化体系项目建设典范。2010年9月,渭南市创办的“周末一元剧场”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功获得商标注册。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项目的发展,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惠,在已开展三年实践的基础上,渭南市将“周末一元剧场”扩展到“一元剧场”,实现全年演出。同时,由市级扩展到县(市、区)级,实现由城镇普及到乡村,达到每年演出1200场的目标,实现市、县两级演出团体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再创新。“一元剧场”项目是渭南市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典型实践。该项目开展以来,坚持“政府支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运营模式,每场由政府补贴3000至6000元,同时以商演、企业冠名赞助等形式保障演出运营。演出内容方面,“一元剧场”既有传统经典的本戏和折子戏,又有秦腔现代戏和综艺节目,可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渭南市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后,“一元剧场”又被评定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之一,其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扬。2015年,渭南全市12个院团4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累计演出1501场次,受惠群众88.9万人次。2017年11月,渭南市举行“一元剧场”十周年特别演出,十多部精彩戏曲节目纷纷上演,为广大戏迷奉上一场饕餮盛宴。
除“一元剧场”项目外,渭南市还从更多方面展开探索,鼓励社会各类文化企业和民间艺术团体、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同推动全市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民间文艺团队常常活跃在社区、工厂、农村,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南市专门制定《渭南市群众文艺表演团队星级评定办法》,对全市近千支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星级评定,向星级文化团队给予补贴奖励,大大提高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渭南市还积极为各类社会组织和文化企业承办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在政府的促成下,渭南市模特协会、嘉和美术馆、琦琦辉煌文化公司、唐韵星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渭南市国标舞协会、月亮宫艺术培训学校等社会文化组织先后举办了渭南市首届模特大赛、国标舞大赛、青年书画大赛、艺术学子巡演、少儿舞蹈大赛、群众文化大舞台等大型赛事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渭南市提出组建一支5000人以上的“渭南·与文化同行”志愿者队伍,并制定出台《渭南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方案》,将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目前,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活跃在基层一线,以农民、老年人、留守儿童、残障人群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参与数百场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服务,极大地发扬文化志愿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生力军的作用。
3.“一县一品”促进服务均等化
示范区创建期间,渭南市一直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方针,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深化提升“一元剧场”“四进零距”两大品牌,新创了“青春之梦”项目,还在基层实现了公共文化活动“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有力推动渭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四进零距”、“青春之梦”,以及前面已介绍的“一元剧场”,这三大文化服务平台是渭南市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众的文化需求而推出,实现了老中青三代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四进零距”工程是由政府提供补助,将歌舞、曲艺各种类型文化产品直接送到广场公园、城镇社区、园区企业、乡村院场,解决不同区域群众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2015年,渭南市“四进零距”工程成为国家文化部确定的2014年度13个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之一。而为了弥补青少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渭南又创新推出“青春之梦”系列活动,包括“校园金话筒”“经典诵读”“艺术学子巡演”等,让广大青少年也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展梦想。
“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是渭南市着力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而除此之外,渭南市每个区县也都形成各自的文化品牌。这些品牌共同构成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渭南文化品牌体系,保障了每一县、每一区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
临渭区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区内下邽镇牒吴村在乡村建设中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建有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8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8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以及6个小型休闲活动点,这些场馆已成为村民必去的文化休闲之地。文化元素的注入,给当地村风村貌带来新的内涵,同时大力发展农耕体验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使该村获得了“美丽乡村看下邽,下邽必看牒吴村”的美誉。
富平县从2012年开始搭建运行“百姓大舞台”,这一活动以“让大家唱、让大家看、让大家乐”为原则,以“文化精彩、魅力富平”为主题,以“百姓大舞台,有才有艺您就来”为特色,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艺的舞台。这一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励越来越多人自发参与其中,演员涵盖各个年龄层、各行各业,节目内容也极其丰富,几乎包括所有艺术表现形式。目前,百姓大舞台已成为富平县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特色、月月有主题”。
蒲城县在2013年出台《“文化民生欢歌蒲城”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涉及秦腔、广场舞、农民画、锣鼓秧歌等内容的十大主题文化活动,由县、镇、村三级联动,积极打造“文化民生欢歌蒲城”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一季度更换主题,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文艺赛事,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4.“360”联动机制推动非遗保护
渭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包括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即韩城行鼓、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戏、华阴迷胡、同州梆子、合阳跳戏、韩城秧歌、澄城刺绣、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蒲城杆火技艺),省级102项,市级253项。非遗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一直以来,非遗保护与传承都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示范区创建以来,渭南市也就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展开了积极探索,并成功走出了一条新路。渭南市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主要方式并不是传统主流的博物馆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而是借助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把非遗项目公共产品化,让更多人来了解非遗,走近非遗,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同时,非遗化的公共文化活动也更好地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了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双赢。
早在创建伊始,渭南市就十分关注如何在示范区创建中做好非遗保护,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成立了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团队,聘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蒋惠莉、华中师范大学吴理财教授为首席专家。随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0”联动机制设计研究》的课题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成果,渭南市出台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工作考评办法》《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为渭南市在示范区创建中如何做好非遗保护提供全方位的指导。该研究课题成果在2016年1月的全国第二批示范区创建城市制度设计研究课题成果评审中获得优秀等次,位列西部创建城市第三名。
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0”联动机制的“3”是指常态化联动、网络化联动和群众化联动三条发展路径;“6”是指剧场平台、广场平台、社区平台、基地平台、巡演平台、数字平台六大支撑平台;“0”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保护联动的无缝对接,实现设施、资金和人才的全面共享与互动双赢。“360”联动机制为渭南市示范区创建带来显着实践成效,仅开展两年就使渭南市大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如“一元剧场”项目中,非遗项目所占比例高达三分之二。在文化下基层、城市援助农村的文化项目中,“四进零距”“青春之梦”等重大品牌项目中,也有非遗音乐、戏剧、舞蹈、技艺的展示、交流与演出。
为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除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外,渭南市还积极组织各类赛事、展览、培训、交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参与热情,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如在元宵节举办信达文化大庙会,邀请渭南市的非遗项目来参演和参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组织留学生观看非遗表演、体验非遗道具制作,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也使非遗的影响力传到世界。这些活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种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也通过为非遗项目创造展示机会提供适当补贴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渭南市还创新引入现代科技,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创建期间新建的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三楼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其中不仅囊括渭南地区所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还集中展示渭南农耕文明的辉煌成就和风土人情,展品多达一万多件。场馆内可以开展全市非遗保护传习活动,也具备现场技能展示、技艺传承、实地体验、非遗保护名录简介等功能。2016年6月1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举办了开馆仪式,从此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传习馆内运用了现代化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展示设备,实现观众与非遗更好地互动,更全面地感受非遗的精粹。
同时,渭南市还开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其中共建内容164项,并还在持续更新。数据库中收集丰富的非遗资源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介绍,电子文本、照片、影音、多媒体资料等;设有电子地图版的非遗资源分布图,将每个项目的地域范围落实到市、县,甚至更细一级的乡镇,既在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功能之外提供更多补充和辅助,同时又可以独立存在以发挥作用。
创建以来渭南市又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的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制定了相应机制。资金保障方面,将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保护联动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专项经费年度增长机制和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确保经费投入增长和经费使用效率。人才保障方面,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保护二者的人才队伍建设,避免人才断层,挖掘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却已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技艺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对“个体精英型传承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鼓励政策,激励新人去学习、去参与、去保护、去传承。
详情请下载:陕西省渭南市: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图).pdf
引用本文:
刘锦山.陕西省渭南市: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图)[DB/OL].[2025-05-08].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532659.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