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02/12/23
[作者] 中山大学图书馆
[单位] 中山大学图书馆
[摘要] 中山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4年,初名广东大学图书馆,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目前,中山大学图书馆系统由总馆、北校区图书馆、基础图书馆与贮存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分馆)与系所资料室组成。现有总馆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1999年,中山大学建立珠海校区,新落成的珠海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为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基础图书馆和贮存图书馆;2001年,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成为新的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图书馆,馆藏以生物医学文献为主。1998年,中山大学图书馆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南地区中心。2001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约为408.6万册(件),馆藏不仅具有学科门类齐全、载体形式多样化、收藏系统完整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图书馆以“智慧与服务”为馆训,拥有比较先进的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设备。中山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参加美国“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两个成员馆之一,并与国内外近200个单位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
中山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4年,初名广东大学图书馆,由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政法专门学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和广东公医学校的藏书合并而成,其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建立的两广优级师范学校藏书楼。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部分藏书调配至其它高校,新成立的中山大学图书馆以原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文理学科藏书为基础,并入历史悠久的岭南大学图书馆藏书和中南地区其它高等学校图书馆的部分藏书,初步形成多学科的综合藏书体系。其间,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馆址和馆舍随中山大学校址的变迁曾多次变化,建国后曾长期沿用原岭南大学图书馆的馆舍。
目前,中山大学图书馆系统由总馆、北校区图书馆、基础图书馆与贮存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分馆)与系所资料室组成。现有总馆馆舍于1982年落成,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1999年,中山大学建立珠海校区,新落成的珠海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为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基础图书馆和贮存图书馆;2001年,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成为新的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图书馆,目前北校区馆舍面积7400平方米,馆藏以生物医学文献为主;另外,24个学院和系所图书馆(分馆)、资料室的馆舍面积共约15,000平方米。
1991年,中山大学图书馆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6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1998年,中山大学图书馆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华南地区中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地区中心之一,负有规划、组织、协调和实施广东、广西、海南三个省区高等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重要责任。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现设有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阅览部、参考咨询部、古籍部、期刊部、技术部、Calis华南地区中心办公室、复印室等业务部门,各部下辖各类阅览室共15个,阅览座位近1,800个。
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富甲南国,雄居我国各类型图书馆馆藏总量的前列。2001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约为408.6万册(件),馆藏不仅具有学科门类齐全、载体形式多样化、收藏系统完整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古籍图书近40万册,其中善本2,000多种约25,000册,以明刻本见长,具有不少海内孤本、珍贵稿本和名家批校本;另有朝鲜刊本古籍176种968册,日本刊本古籍85种831册。中国历代石刻拓片35,000多件,全国少见。清末与民国时期华南地区出版的中外文报刊数量多且系统,部分为国内罕有。广东地方文献、医学文献、孙中山研究文献、港澳研究文献丰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山大学图书馆秉承公开、公平、共享的图书馆理念和优良传统,以“智慧与服务”为馆训,致力于开架服务、免费服务和优质服务,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网络数据库检索、复印服务、代查代检、用户培训、原文订购、馆际互借、DIALOG国际联机检索、教学参考书、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中山大学图书馆拥有比较先进的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设备,图书馆局域网是中山大学校园网的主要节点之一,信息检索大厅、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用户培训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提供各类电子文献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自建的教育文献数据库、港澳文献数据库、珠江三角洲文献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
中山大学图书馆素来注重与海内外图书馆和学术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海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中山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参加美国“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The Pacific Rim Digital Library Alliance,简称PRDLA)的两个成员馆之一。中山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岭南基金会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自1992年“美国岭南基金会中山大学图书馆项目”启动以来,美国岭南基金会已先后为中山大学图书馆主办国际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共2次)、订购外文原版期刊(每年约100种)、派人赴美访问进修(每年1人/每人6-12个月)、派人赴港澳访问进修(每年2人/每人3个月)、派人参加国际学术会会议、和邀请美国图书馆学专家访问讲学(每年1人/每人1个月)提供了大量的资助。长期以来,中山大学图书馆与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图书馆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目前,中山大学图书馆与国内外近200个单位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
长期以来,爱国华侨、港澳台同胞、国内知名人士和外国友好团体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并给予了大力的捐赠和支持。香港友人梁洁华博士于1999年捐资1,000万元扩建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香港岭南大学校友伍舜德先生于1994年捐资500万元建立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中山大学图书馆岭南学院分馆---伍舜德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先后设立了日本岩波书店专藏(著名的日本岩波书店自1955年迄今一直在向中山大学图书馆赠送其出版物,每年约400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专藏、古文字学家容庚教授专藏以及姜立夫教授专藏等专藏。
中山大学图书馆素来重视图书馆学术研究,建国前曾编辑出版过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刊物《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现在负责编辑出版《高校文献信息研究》(广东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办,1994年创刊)。历任馆长中有享有“北刘(国钧)南杜(定友)”和“中西两杜(中国杜定友和美国杜威)”盛誉的图书馆学大师杜定友先生、著名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先生、著名教育家陈一百先生等。长期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的知名人士有中国近现代档案学奠基人、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史地学家周连宽教授,著名的目录学家、版本学家何多源先生等。
中山大学北校区图书馆为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由原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三间院校的图书馆合并而成。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以生物医学为特色的馆藏体系。馆藏医学文献丰富、医学类检索工具齐全,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医学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近十多年来,北校区图书馆十分注重现代化建设,于1986年开始,相继建立了视听资料室(1986-),缩微品制作室(1986-),开展光盘数据库的计算机检索(1988-),1990年开始探索计算机化管理。在1991年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评估中,办馆条件、文献加工和现代化建设方面评为优秀。近几年全力进行自动化和网络化工作,于1995年上半年实现了全馆的业务加工和流通管理计算机化。1996年6月建立开放和免费自检光盘网络,并上校园网,可检索国内外重要医学数据库。在发挥教育职能方面,于1985年办过图情中专班;从1987年开始,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的选修课。1994年经校批准,成立文献检索学教研室,教学工作走向正规化。为加强医学情报工作,于1989年成立医学情报研究所。1994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被定为咨询查新单位,开展医药科技卫生项目课题立项和成果鉴定查新。1995年,情报所获卫生部属情报单位先进集体称号。1995年6月,在全省高校图书馆的三项工作评估中,文检课教学和情报服务工作名列全省前茅。自1996年以来,内部出版《医学信息荟萃》的印刷本(旬刊)和光盘版、《环球医学信息译刊》(半月刊)。
北校区图书馆还是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医药文献资源共享三级网络的(广东)省级中心馆、广东省医学图书馆协作网的组长馆,担负全省医药文献资源订购协调和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情报服务的指导交流工作。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坐落在南海之滨风光旖旎的唐家湾,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由两幢底层相连接高13层的大楼组成;面向校区南大门,正面形如展开阅读的鸿篇巨册,步入校区南大门,令人顿感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背靠葱翠的山丘,263级大理石阶梯从“书脊”的“中缝”直达山顶,通往长约6百米气势恢宏的教学大楼顶层,喻意“书山有路勤为径”;登上山顶阶梯平台从“书脊”的“中缝”向南极目远眺,近处是形如风帆的珠海校区南大门,远处是无边无际的湛蓝色大海,海鸥与旭日齐飞,蓝天与碧水共一色,喻意“学海无涯苦作舟”。近观珠海校区图书馆,巨幅落地玻璃幕墙,晶莹剔透、富丽堂皇、气势磅礴,体现了高等学府的神圣与典雅;遥望珠海校区图书馆,它与教学大楼浑然一体犹如绵延的巨龙,既蕴涵着“蛟龙入海”的意义,又象征着中山大学的腾飞;蓝天、碧海、绿地、苍山、花圃的迷人风景,宁静、典雅、自然、舒适、文明的诱人氛围,绝对是令人心驰神往的知识殿堂。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融合了许多先进的图书馆理念:中央空调、全封闭、等层高、等载荷、大空间、通透式的世界图书馆流行建筑;藏、借、阅、网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图书报刊、多媒体光盘、联机数据库、因特网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书刊借阅、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自动高速文印、用户培训、学术会议多功能的信息服务;每天14小时、每周7天的开放时间;家具、色彩、布局、环境的独特人性化设计等等均领导着我国图书馆的新潮流。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是我国最先采用国际最先进的3M防盗监测系统、Xerox文印中心机和复印机的图书馆。美国3M公司亚洲总裁曾言:“中国是亚洲最后一个使用3M防盗监测系统的国家,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是中国第一个使用3M防盗监测系统的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设有1个可容纳240人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2间40个座位的豪华学术会议室和2间90个座位的用户培训室。
引用本文:
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DB/OL].[2025-0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265.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