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21/1/18
[作者] 刘锦秀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李国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基地主任。兼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
采访时间:2020年11月18日
初稿时间:2021年1月4日
定稿时间:2021年1月17日
采访地点:广州图书馆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擘画之年,为探讨“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与对策,促进公共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繁荣,2020年11月17-19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分会主办,广州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学会、广东图书馆学会承办的公共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会后,e线图情就“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和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李国新教授。
一、“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重心
e线图情:今天是2020年11月18日,非常感谢李教授接受我们采访。您是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这些年在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提了很多建议。“十四五”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请您谈谈这一时期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会有哪些主要的变化,发展重心会是什么?
李国新:如果要说“十四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变化或者是发展重心,我觉得大概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自然也得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什么,重点突破什么。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总要求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第二是新发展格局。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共享、开放、绿色这些新发展理念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联系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精神文化的新期待新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发展格局,我觉得要更加强调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跟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上取得新突破。因为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仅是保基本、兜底线已经不够了,还需要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而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往往超出了“基本”“底线”的范畴,更多地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资本的投入。所以,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相呼应,更明显地体现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来推动的特点。
第三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这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核心任务。今天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其他许多领域一样,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现象,这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最大的短板。从全国来看,有东中西部的不平衡,有城市农村的不平衡,还有不同人群的不平衡。让人民普遍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缩小不平衡,必须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路。所以,从总体上说,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是“十四五”时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主攻方向。
在我看来,“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变化或者叫发展重心,宏观一点说,就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建设。
e线图情:您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您觉得公共图书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或者说有哪些关键词?
李国新:对,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因为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所以叫“思考”。基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期间该重点推动什么?叫关键词也好,叫重点任务也好,我觉得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通过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来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建立了一个重要制度,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要求从中央到省地县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和公布本区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或目录,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更进一步要求明确服务项目、支付类别、服务对象、质量标准、支出责任、牵头单位等,实际上是要求各级政府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事权责任清单化、具体化、公开化。这个制度就是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具体措施。全面落实这一制度,就可以做到在一个区域内不论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均等的、普惠的。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图书馆。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需要研究提炼促进本地区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发展的重点服务项目是什么,核心指标是什么,并推动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或目录。你一般地讲保障老百姓读书看报,这是难以核查、难以落地的事情,如果能具体化、细化到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具体项目和指标,保障读书看报才能落到实处。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规定,政府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是依据事权责任确定支出责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对于整个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具有奠基性、根本性、全局性。总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建设,是“十四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主攻方向,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就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二,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就是我们长期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实践证明,文化惠民工程是我国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突出矛盾、突出问题的一个特殊的、有效的方法,它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面对突出短板、突出问题,集中力量,靶向突破,从中央到地方一竿子插到底,务求短期内见到成效,只有我们中国能干好这种事,放在美国,想干也干不成,对不对?
e线图情:确实。
李国新:所以,这样一个有效的方法我们不能丢。但是,文化惠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所以在发展思路上、在实施方法上要创新。农家书屋也好,共享工程也好,农村电影放映也好,要完善机制、创新方式、与时俱进、巩固提高。同时,要谋划体现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于补短板强弱项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文化惠民工程,比如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推进,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地方文化云的对接融合,广场舞、乡村“村晚”、大家唱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的示范推广等。我理解,这就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意义所在。
第三,推动社会化发展,实现动力变革。刚才说了,高质量发展就是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更多了,这些已经超出了基本服务的范畴,因而需要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有些服务还需要享受者个人支付一些优惠性的收费。
“十四五”期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我认为有三个在实践中已经突出显现的问题必须要寻求突破。一是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二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方法的完善;三是进一步拓展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社会化管理运营。这三个问题,后两个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已经有一些探索实践,“十四五”的任务是深化探索实践,积累经验,完善政策,推动进一步健康发展。第一个问题,也就是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文化设施一样,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没有做起来。“十四五”期间需要寻找突破口,推动相关部门政策实现协调统一,找到合适的实现方式。因为我们有过“以文养文”的教训,所以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收费”这事警惕性很高。但我觉得,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到今天,免费开放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再想走“以文养文”的路,难了。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以文养文”的复辟,它依然体现着公益性,同时也体现着公平正义,因为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文化享有,不能完全由公共财政埋单,当然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也不能完全市场化,所以是优惠的低收费。总之,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强发展动力,社会化发展就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四,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这是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永恒的主题。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世界一流的公共公图书馆设施和服务。但是,我们的平均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覆盖面还不够广,服务效能还不够高。比如,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也称“有效读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已经到了55%以上,我国只有6%出头;年人均公共图书馆借阅量,美国是6.9册,日本是5.6册,我国是0.4册;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数量,近年来我国增加很快,2019年全国达到20万次以上,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是多少呢?一年540多万次。看一下这些体现平均水平的数据,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中国确实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目标是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所以,我们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实效性一定得有大幅度的提升,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办法寻求突破。在我看来,公共图书馆取消押金、大幅度提高外借数量,就是两件可以立即做起来的事情。农民工吴桂春对东莞图书馆“万般不舍”,为什么?吴桂春说东莞图书馆能书看、有空调、还不要钱。押金钱数不多,但对像吴桂春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道门槛。目前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借阅量还很低,看一下我们一般公共图书馆的可外借数量,一次两三本比较常见,十本八本就比较少了。再看一下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二三十本三四十本是常见的,五六十本甚至不限量想借多少借多少也不少见。“足量外借”对提升人均外借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效果明显,国外公共图书馆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十四五”期间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需要进一步推动,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创新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推动由数字化向智慧化发展。数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当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次疫情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假如没有我们过去十多年的数字化建设积累,疫情期间我们能做到“线下关门、线上开花”吗?通过这次疫情,全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理解和认识都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场馆服务,还得有线上服务,还得有沉浸式体验空间,还得线上线下相结合,还得逐步由数字化向智慧化推进。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的智慧化服务已经有了许多尝试和探索,“十四五”要推动把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化、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纳入到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去,要在智慧空间、智慧服务、智慧阅读、智慧管理上取得看得见、摸得着、能真切体验到的实效。在数字服务、智慧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一直走在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前列,应该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第六,大力推动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是国际趋势,看看前不久在国内也广泛传播过的芬兰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它叫图书馆,但它提供的服务用我们的眼光看,除了图书馆服务以外,还有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非遗馆、数字艺术馆、体育馆,乃至咖啡馆、轻食店等等,举凡和公共文化相关的服务都具备,服务功能是高度融合的,这昭示了一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普遍性趋势。我认为,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目前需要在三个层面发力。首先是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融合发展。图文博美、乡镇社区文化站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服务合力,以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共同推动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设想一下,如果图文博美联起手来、融合起来做全民阅读,那我想一定比图书馆自己做效果好;联起手来、融合起来做全民艺术普及,也一定会比文化馆单打独斗效果好。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融合发展,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功能融合、优势互补,通过服务方式、表现手段的整合、聚集、共现,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服务业态和传播样式,以适应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是区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我国在大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此相适应,需要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弯区等区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融合起来。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就包括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搞出了“高铁读书驿站”,公共阅读实现了跨城市的“上车借、下车还”。高铁有中国特色,旅途阅读有实际需求,“上车借下车还”方便公众,这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区域融合发展的范例。最后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应该看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跟旅游服务的融合是大趋势,但这也是文旅融合当中的难点,比文化产业跟旅游产业融合、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融合难得多。难就难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是普遍均等、惠及全民、人人享有,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而旅游是一个产业属性鲜明的市场行为,二者服务融合的交集点在“公共服务”上,不能泛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需要打造的是主客共享的空间、活动和服务,是主客共享,不是一部分人专享。有的地方把用公共资金建设的城市书房搬进了收费景区,变成了事实上的“游客专享”,这就有悖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理念。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刚刚起步,各地的探索实践也是初步的,亟需创造出更多的做法和经验。我觉得,从总体上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应该秉持两个基本的理念:首先,文旅融合为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提升服务效能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场域,所以要大力推动;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发展规律,要处理好创新与守正的关系,要找准融合发展的结合点,防止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旅游化”。
二、地区差异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发展
e线图情:刚才您提到了我们国家东中西部包括城乡之间发展的差异很大,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您认为这些地区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共通的?哪些方面是需要各自注重的?
李国新:我上面说的这六个方面,一般地讲可能都需要关注,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体的关注重点、实现方式可能就不一样。比如,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到了“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服务总量的增加、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依然是重点,因为这些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并没有完全解决。我们最近刚做了一个调研,全国800多个贫困县,按照《“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部署,到2020年底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面积应达到国家最低标准,即不小于800平方米,但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还有将近30%的贫困县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没有达到这个最低标准。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可能都不止800平方米了,这就是差距。所以,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十四五”的重要任务。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另一个突出短板,是资源和服务总量不足,那首先就得增加总量。另外,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青壮年都进城了,农村设施有了,资源有了,没人也不行,所以建设一支农村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是“十四五”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时就强调,要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的是“四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这些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十四五”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任务。
在经济发达地区,“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优先考虑的是提升空间品质、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引领示范一类问题。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创造国际一流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国际影响力、话语权,经济发达地区责无旁贷。所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基础,“十四五”关注和发力的重点不一样。
三、疫情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及思考
e线图情:刚才您也提到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目前来看这一疫情还会较长时间存在。在“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远的发展中,您认为公共图书馆包括其他图书馆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化?
李国新:疫情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因为公共文化服务发生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公共文化活动都是人群聚集性活动,疫情势必使这种服务和活动减少、限流或停止。从长远看,疫情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服务方式改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卫生安全意识,这是我们通过此次疫情认识到需要强化的。人流密集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场所怎样运行管理才能更安全、更健康?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公共文化场馆限流有序开放怎么操作?图书馆的图书消毒,疫情前在少数图书馆见到过,通过这次疫情,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基本业务规范,图书馆图书消毒的设备研发、标准研制、服务规程被提上了日程。无接触借还书,今后会被更多的人采用,需要创造更多样化的实现方式。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完善了许多业务规程、服务方式。疫情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最大促进是线上服务。公共文化机构一定得具备阵地服务和线上服务两种能力,相应地应有两种资源、两种服务、两方面的保障,两条腿得一般粗,两手得一样硬。从长远看,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也一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这次疫情,不仅公共文化机构,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提高了,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就特别强调了要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引用本文:
刘锦秀.李国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图)[DB/OL].[2025-0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93540.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