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15/6/12
[作者] 杨向萍
[单位]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科技成果固化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是图书。科研人员对图书出版的意义和重要性认可度一般很高,相当一部分学术水平高、成果显著的科研人员有过撰写图书的经历,但也有部分学者,甚至是写过书的科研人员,对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图书存在疑惑或者在写作过程中面临困难。本文在作者多年与科研人员接触及学术类图书出版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旨在为科技成果固化为图书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科技成果固化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是图书。科研人员对图书出版的意义和重要性认可度一般很高,相当一部分学术水平高、成果显著的科研人员有过撰写图书的经历,但也有部分学者,甚至是写过书的科研人员,对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图书存在疑惑或者在写作过程中面临困难。本文在作者多年与科研人员接触及学术类图书出版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旨在为科技成果固化为图书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为何要写书?
著书立说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智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在广泛的范围内交流和积累知识信息的要求,这样,“著书立说”就应运而生。对于科研人员来讲,无论从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著书立说都是其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自己学术理论和研究的系统总结。
项目结题的需要
科研人员从研究工作开始之日起,就会接触到各种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各级政府设立基金支撑的纵向科研项目(课题)、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开发项目(课题)和高校、科研院所自筹的科研项目(课题)。
其中,纵向科研项目结题时,尤其是有重大理论进展和技术突破的项目结题时,往往有出版图书的计划安排,作为对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发布。相对于文章发表,图书出版的显示度和流传性更强,也因此受到更多的重视。
职称评审等的需要
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具备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备条件。而大多数单位在职称评审尤其是高级职称评审时,对出版著作有要求。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绝大多数院士候选人在申报院士前,都会将自己的重要成果梳理总结后出版成书,作为成果的重要呈现之一。
会议、纪念的需要
一般正式的学术交流会议都会出版会议论文集,这样发表的论文一般也会作为职称评定等的考核内容。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出版的文集一般会被SCI/EI/ISTP收录,也因此受到学者的重视,参与度很高。
此外,知名科学家在晚年的某些重要时期,也会将发表过的文章系统整理后结集成册,以个人文集的形式出版,作为对一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回顾;或者是机构、组织、朋友、学生等为了纪念某位学者的重要成就,表达思念之情,分别撰写纪念文章,与学者重要论文汇总后作为纪念文集出版。
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很多学者在确定写作计划后,发现要开始写作存在不少困难,可以总结为如下五个方面:成果欠缺、动力不足、经验缺乏、精力限制和经费问题。
成果欠缺
区别于论文,图书的系统性强,需要连续成果的积累;内容丰富,需要较多成果支撑;结构复杂,一般至少由章、节、目三级标题组成;篇幅较大,合适的专著篇幅为40万字左右,没有足够的论文积累难以形成。
科技成果是学术著作的核心所在。成果欠缺是年轻科研人员撰写图书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需要通过时间和成果积累来克服的,要从长计议,不能操之过急。
动力不足
从目前大部分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考核体系来看,发表论文是科研人员满足生存需要的重要指标,是雪中送炭的需要。而出书则属于锦上添花的考虑,满足生存需要之前,出书的投入产出比低,目标可能有些遥远了。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写书的动力不足是常见的问题。
通过著书,系统总结科研成果,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科研人员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还是要加强对写作图书的重视。
经验缺乏
在积累了成果,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后,很多科研人员发现自己没有写书的经验,不知作什么准备、如何安排书稿内容,还有些重大项目要出版系列图书时不知如何进行丛书的规划。
一般来讲,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如下主要方面:
(1)做好成果积累:练内功,强实力,树学说。(2)完成资料收集:图书、期刊等。(3)落实出版单位:选择与学科专业对口的出版单位,联系编辑。(4)储备基础知识:了解有关的出版规定和基础知识。
做好写作前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后,要考虑书稿内容的安排。首先应根据书稿的内容合理安排结构,其次根据读者对象确定编写风格,最后根据参与人员合理分配写作任务。
对于重大科研项目及重大专项,图书的成果产出可能不限于单本书,一般由首席科学家负责丛书的组织和编写工作,根据研究方向及内容、研究进展、子课题的情况进行规划,单本书的篇幅控制在40万字左右较为合理。而专业出版社的图书编辑也会根据多年的出版经验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因此确定编写意向后应尽快联系出版单位,邀请编辑参与撰写和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
精力限制
科研工作突出的学者往往面临巨大的教学科研压力,频繁出差参与学术会议和各种评审,不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写作工作。而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能化零为整,安排出足够的写作时间。另外,与团队或者业内的同行分工协作、合力完成,也是一种选择。通过多人合作,可以起到提高效率、取长补短的效果。
经费问题
学术著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读者面非常窄,有的图书可能也就两三百册的发行量,加之国内图书定价偏低,单纯依靠图书销售出版单位无法实现盈利,因此会要求作者提供一定的出版资助费用,共同承担出版风险。大部分纵向课题的科研经费,允许出版与项目有关的学术著作。项目较多的学者,科研经费充足,费用不是问题。还有部分作者,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经费紧张,或者未给图书出版做费用预算,会面临经费问题。
为了鼓励学术著作的出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机构设立了各种类别的出版基金。据统计,我国已有各类出版基金111个。
作者可根据学科和图书出版时间的计划申报不同的出版基金,获批后不仅可以解决经费问题,而且可以通过专家评审提升书稿质量,扩大图书影响力。书稿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学术著作类书稿中常见的问题有:政治性问题、科学性问题、版权问题、规范问题和体例问题等。
政治性问题
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学术著作,不像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的图书容易出现政治性问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学者往往专注于学术研究,对政治性错误不敏感,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尤其对外文原文和译文要严格把关,对散布在外文原文或译文中的带有西方政治观点和违背我国基本国情、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文字要进行删改,问题严重的要全文撤换。此外,还需特别注意书稿中间接引用的图表以及仔细审查光盘中的内容。
科学性问题
科技类书稿中的科学性问题主要包括: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概念、定义、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等是否可靠等。
图书的系统性强、篇幅大,成稿过程中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遗漏或者重复等问题,从而产生科学性问题,需要统稿时注意。多作者共同完成的书稿,在写作开始前要做好统一工作。书稿完成后,作者应互相交叉审稿,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和准确性问题。
版权问题
科技版权问题是图书出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版权保护的两个主要法律依据分别是《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修订版(简称《著作权法》)。
《伯尔尼公约》是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1886年制定于瑞士伯尔尼。最低保护限度作为公约的基本原则在一些条款中体现出来。《著作权法》强调保护的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保护思想本身。所有的作者都应熟知上述两个法律文件的内容并严格遵守。
规范问题
规范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在科技书稿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量和单位、地图等的不规范使用。
科学名词术语应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使用。具体名词可登录名词委的网站查询:http://www.cnctst.cn/。该网站首页分别有“审定公布名词数据库”和“海峡两岸名词对照数据库”供在线查阅。
学术性专著中的外国人名保留原文,必须译成中文时,按照辛华编的《外国姓名译名手册》译出,并在第一次出现时括注原文。书稿中的中国地名,应以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和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图为准。外国地名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译出。计量单位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地图则应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最新地图为准。
体例问题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作为白纸黑字承载知识传承作用的媒体,图书在出版过程中对体例格式有严格的要求。为统一规范图书编辑体例,保证图书的编辑质量,出版单位一般会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出版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标准与规范,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图书编辑体例规范。
作者在确定写作计划后,应第一时间与意向中的出版单位联系,索取相应的体例规范和要求,按照相应规范和要求进行撰写,以免成稿后再规范体例,带来繁琐而又不必要的工作量。
常用的手册和规范有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编辑作者手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及各家出版社制定的《著译者须知(编写指南)》。
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科技成果固化为图书,成果的显示度得到极大的体现,同时也是科研人员学者和作者两种身份结合的过程,由此学者将成为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引用本文:
杨向萍.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图书[DB/OL].[2025-0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78710.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