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学报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档案学通讯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档案学研究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国家图书馆学刊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情报科学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2025/5/15].
情报理论与实践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2025/5/15].
情报学报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情报杂志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情报资料工作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馆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馆建设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馆论坛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馆杂志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情报工作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情报知识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与情报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中国图书馆学报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高校图书馆工作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2025/5/15].
四川图书馆学报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图书馆学研究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现代情报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2025/5/15].
新世纪图书馆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2025/5/15].
情报探索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欢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读者朋友! 今天是: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 年度报告
  • 台历
  • 手机版 分享会员服务区: 登录 | 修改 | 帮助
    学科栏目地区 单位人物专业辞典 在结果中检索  高级搜索

    首页 >> 理论技术 >>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

    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

    [作者] 毛建军

    [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 本文概述了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包括台湾地区早期的古籍数字化实践、20世纪90年代大陆地区的丰硕成果、两岸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交流与合作、结论与思考4个方面。

    [关键词]  海峡两岸 古籍 数字化建设 检索

    1 台湾地区早期的古籍数字化实践

    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在古籍数字化方面起步较早。在古籍数字化实践的初期,台湾的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古籍数字化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台湾地区的计算机事业发展较早,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就开始了计算机用于古籍整理实践的探索。1971年台湾马志钦教授提议利用计算机做中文资料处理研究。不久几乎所有大学和电子研究机构都全力投入了这一极具潜力的领域。[2]

    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1984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开始实施开发“史籍自动化系统”。该计划由毛汉光教授倡议,谢清俊、管束东主持开发。[3]1984年7月1日《中央研究院古籍全文资料库的发展概要》起草,标志着台湾古籍数字化的真正起步。此后“汉代墓葬综合研究资料库”、“台湾土著语言资料库”、“台湾日据时代户籍资料库”、“清代竹堑地区土地申告书资料库”、“说文解字和玉篇资料库”、“善本书影像资料库”、“二十五史资料库”等等相继推出。[4]在台湾,除了单位投资建设中文信息资料库外,部分个人也积极投入到这项极具挑战的工作中。1987年,台湾师大中文系教授陈郁夫也开始尝试开发《红楼梦》、《水浒传》的全文检索系统。[5]

    2 20世纪90年代大陆地区的丰硕成果

    台湾地区的早期实践为古籍数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台湾地区的学者撰写了一大批有关古籍数字化的论文,详细介绍了台湾地区数字化典藏开发的技术实践和经验总结。这些论文开阔了大陆学者的思路。大陆地区计算机事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在台湾地区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影响下,1983年,全国语言学学科规划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古籍整理和计算机的合作,促进古籍整理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和方法的现代化。随后,国内开始了古籍整理与计算机结合的实践。1983年秋,江苏省“红楼梦电脑处理”课题启动。参加单位有镇江市科委、镇江市统计局电子计算站和江苏省计算中心。彭昆仑担任课题负责人。[6]198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古典文献整理和研究应尽早与计算机结合。在钱钟书的倡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栾贵明、田奕等组成了研究小组。经过艰难的探索,“全汉字系统”、“论语数据库”、“诸子集成数据库”、“全唐诗检索系统”等古典文献数据库相继完成。[7]1984年九、十月间,深圳大学一些中青年学者提出让古籍插上电脑之翼的研究计划,开始着手开发《红楼梦》多功能检索数据库。[8]1987年10月陕西师大在编撰《十三经辞典》和《十三经词语索引》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辞书电脑处理系统。[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古籍数据库研发的单位既有科研院所,也有部分企业,出现了大批高质量的中文古籍数据库,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发的“《全唐诗》、《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三经》、《全唐文》、《诸子集成》数据库检索系统”、北京大学的“《全唐五代宋词》检索系统”、南京师范大学的“《全宋文》检索系统”、广西大学的“《古今图书集成》检索系统”、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史记》全文检索系统”等。1999年底由北京书同文数字化公司开发,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该产品使用ISO/IEC10646-Unicode/CJK进行统一编码汉字,采用文字字符录入,具有高效全文检索功能,其联机字典和原文图像对照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古籍数字化产品的学术含量。《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自投放市场以来倍受欢迎,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市场上来讲,堪称这个阶段古籍数字化的代表作。

    20世纪末,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古籍数字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对于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来说,20世纪末的确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研发者向社会推出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陆和香港在研发方面已经赶上台湾。”[10]这个阶段大陆地区的代表性古籍数字化成果举不胜举。大陆地区的古籍数据库不仅开发规模大,开发单位多,而且种类繁多。代表性的成果有:北京大学刘俊文先生主持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国家科技部开发的汉文化联盟的“汉文化资料库”、国家图书馆的“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善本古籍书目数据库”、“方志家谱书目数据库”、“敦煌资料库”、“中国金石拓片影像数据库”提供全文检索和影像浏览,以及上海数字图书馆的“古籍全文检索库”、“宋元善本全文资源库”、“名人家谱库”等。

    3 两岸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交流与合作

    大陆地区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上的突出成就,同样也引起了台湾学者的注意。因此,在宽松的外部环境下,两岸学者交流与合作活动频频。这些活动主要以学术交流的形式出现,也有小规模的工作上的合作。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大陆和台、港、澳两岸四地共召开了有关古籍数字化的会议10余次。1993年1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联合在北京召开了“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会议的宗旨在于加快我国古籍整理出版手段现代化的步伐。到会的海峡两岸代表近50人。会议展示了海峡两岸已取得的部分古籍数字化成果,出席研讨会的代表还发起“关于成立中华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基金会”的倡议书。[11]

    1996年4月,台湾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和大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联合在台北召开“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40年来古籍整理之成果”,两岸学者探讨了两岸未来古籍整理研究学术合作的可能性,协商了两岸古籍整理研究合作的模式。[12]

    进入20世纪,随着两岸古籍数字化研究的进展,有关古籍数字化的会议频频召开。这个时期召开的会议明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会议古籍数字化探究的主题愈来愈明显;二是两岸合作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愿望更加恳切;三是希望合作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大,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地区和国家也强烈地希望加入中文古籍的数据库建设;四是所召开的会议不再是一次性会议,而多数具有连续性的计划。

    “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是以中文文献为核心,两岸四地及全球其他地域希望加强合作开发数字化资源的会议。会议的主旨是研讨全球范围内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与合作问题,意在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带动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逐步实施,推动全球中文图书馆和中文资源收藏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13]其中中文古籍合作开发是大家最为致力于合作的方向。目前会议已成功举办了4次。

    第一次会议于2000年6月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共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源收藏单位的62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选定了8个合作项目和项目主持人。会议还决定,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国等多家单位参加,成立“中文Metadata标准格式工作小组”,为全球中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研讨制定统一的标准格式。第二次于2001年4月在台北举行,由台湾中华图书咨询馆际合作协会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会议听取了各合作项目报告人一年来的工作成果汇报,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建议。会议注意到有些项目发展较快,已有相当的成绩,有些项目尚处于研议阶段。第三次会议于2002年9月在澳门举行。105名代表出席会议。各合作项目的主导单位就合作馆、参与人员、计划进度及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报告。第四次会议2004年11月在南京召开。

    会议分别听取了“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中文拓片数据库”、“孙中山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学情报学术语规范数据库”、“中国家谱总目”、“中国版印图录”、“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以及“中文元数据标准研究及其示范数据库”等9个合作项目的工作报告。4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的成功举办,有效地推动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也推动了数字化的研究。会议对海外华人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4]

    “文学与资讯科技国际会议”由台湾元智大学、清华大学主办,于2003年12月在台湾新竹召开。会议原定每两年举行一次,因此此次会议定名为“第一届文学与资讯科技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定为资讯科技与文学语言研究前景、资讯科技的文学新课题、资讯科技与文学典籍编校传播的结合以及文学与资讯科技影响。

    4 结论与思考

    两岸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合作,对推动两岸的文化建设以及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两岸的合作空间很大,台湾地区具有技术优势,大陆地区具有资源和人才优势,两岸之间应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深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两岸的合作还仅限于学术交流,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则开展得很慢。另外,由于缺乏协调机制,两岸的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往往产生重复现象,而且在数据库格式标准上也未能统一,这必将给未来两岸的资源共享带来障碍。因此,加快两岸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交流与合作步伐,建立一个两岸古籍数据库建设的合作机构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虎.港台地区古籍数字化资源述略.电子出版,2003(8)

    2,3 叶晓珍.电脑摇身,古籍一变--访中研院谈古籍全文检索系统.国文天地,1990(9)

    4 罗凤珠.台湾地区中国古籍文献资料数位化的过程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见:五十年来台湾人文学术研究丛书--文献学与图书资讯学.台北:学生书局,2000:71-82

    5 陈郁夫.“龙泉”初淬--“岭月”中英全文处理检索系统开发记.国文天地,1990(9)

    6 彭昆仑.闯入神奇的知识王国--“电脑红学”研究的甘苦谈.国文天地,1990(9)

    7 田奕.古籍整理与研究的电脑化.中国文化,1994(1)

    8 张卫东等.让古籍插上电脑之翼高飞--从“带领《红楼梦》进入电脑”说起.国文天地,1990(9)

    9 杨允敬.用电脑说文解字--大型辞典电脑化的尝试.国文天地,1990(9)

    10 岳占伟.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殷都学刊,2004(4)

    11 劳飞.海峡两岸携手研讨:整理研究中国古籍如何运用现代化技术.语言文字应用,1994(1)

    12 鲍道.两岸古籍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3)

    13,14 会议简况[EB/OL].第四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http://www.jscnt.gov.cn/jscnt_old/gjgx/jianjie.htm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转载事宜请至函:leisun@chinalibs.net

    引用本文:
    毛建军.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DB/OL].[2025-05-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98277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 E-mail推荐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