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10/9/17
[作者] 胡谋,陈星星
[单位] 人民日报
[摘要] 在这里,文化很值钱——文稿在中国内地第一次被拍卖,齐白石、张大千的画竟能变成理财产品;在这里,文化很“便宜”——人们不花一分钱,就能进入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这里,是深圳。这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试验田”,却多年被人讥称为“文化沙漠”。
在这里,文化很值钱——文稿在中国内地第一次被拍卖,齐白石、张大千的画竟能变成理财产品;
在这里,文化很“便宜”——人们不花一分钱,就能进入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
……
这里,是深圳。
这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试验田”,却多年被人讥称为“文化沙漠”。
但是,谁说文化只关乎厚重历史、悠久民俗与千年古迹?凭着骨子里的创新基因,只用了短短的30年,深圳就创造了许多“文化奇迹”。尤其是在满足市民的日常文化需求方面,深圳屡出新招,探索出独特的“深圳模式”,证明了在经济特区的“试验田”上,也能开出公共文化的“向阳花”。
2分钟借到书,3分钟看上电影
文化认同是城市魅力
深夜11时,林星悦在街头设置的自助图书馆,仅凭身份证和100元押金,就办理了读者证,成功借到想要的图书。
用时,两分钟。
第二天,她拿着读者证,在深圳图书馆的多媒体视听服务区,刷证排位,看起了电影《建国大业》。
用时,三分钟。
这就是享受文化的深圳效率,让游客林星悦惊叹不已。她不知道的是,在深圳,读书和看电影,只是市民享受文化的“冰山一角”。
“深圳曾被认为是一个没文化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有这样的想法。谢冕、余秋雨等文化名人都曾经以遍布全市的图书馆、音乐厅、书城为例,认为深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陈锦涛如此评价深圳的文化发展。
资料显示,深圳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达1114座。其中,全市公共图书馆(室)618座;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62个;博物馆(含纪念馆)22个;美术馆6个;高雅艺术演出经营单位场所25家;各类文化广场381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时光倒回30年,深圳的全部文化家底只有“三家店”:一家戏院、一家电影院、一家展览馆。
时光倒回22年,何春华毕业分配到深圳新华书店。“说是书店、其实只能算是一间小棚屋。”今天,已是深圳市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的何春华,见证了深圳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数个“全国第一”。
时光倒回15年,现任深圳文体旅游局副局长的尹昌龙从北京大学毕业、南下深圳。宿舍就是办公室,附近的小地摊成天反复播放《九月九的酒》。他在桌上写道:我对北京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
在尹昌龙眼里,一个城市有没有魅力,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文化。那时,深圳已建成“神州第一高楼”国贸大厦,最火的文化生活却只是唱歌跳舞,全市有歌厅、卡拉OK厅886家。
但是,尹昌龙相信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对文化的催生力,他仍然扎根在深圳。没用几年,深圳书城、有线电视台、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特区报业大厦、商报大厦、华夏艺术中心、何香凝美术馆等“新八大文化设施”陆续建成。
他与陈锦涛、何春华也产生了交集。他们共同参与策划的“深圳读书月”于2000年亮相,首届活动吸引了170多万人次。
2003年的一天,尹昌龙从北京乘飞机返回深圳,飞机降落,“我觉得自己回家了”。他说,深圳文化已经找回了自信,因为“文化最根本的是认同”。
381个文化广场星罗棋布
享受文化是市民权利
2010年9月13日:职场那点事·《旅行的意义》
2010年9月14日:深圳读书会·《民国时期的女性文艺风景线》
2010年9月15日:英语角·Game for a laugh
2010年9月16日:音乐时空·《民歌&民谣曼舞》
……
这是深圳市民的文化营养品:“深圳晚八点”。
深圳人拥有不少这样免费或低价的“文化营养品”:“市民大讲堂”,鸿儒谈笑处,往来皆市民;“美丽星期天”,高雅音乐任你听;“戏聚星期六”,传统国粹邀你互动……
在深圳,市民享受文化被看作是市民的“文化权利”。
2000年,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的王京生提出:“文化权利是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权利,这是包括政府和民间的全社会共同担当的文化责任;在现阶段,政府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调配保证这项权利的充分实现,最终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3年1月,是深圳文化发展的一个“春天”,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确立“文化立市”战略,用尹昌龙的话来说,“文化开始成为城市大客厅的主体。”
在“文化立市”的战略发展之中,为了保障市民的“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重要的一条线。
此后,王京生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福利水平,建立起立体的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保护、文化创造的服务体系。”
被赋予这项权利的深圳市民,不仅包括不到300万的户籍人口,更包含600多万的非户籍人口:无论你是外来打工的农民,还是事业小成的老板,或是西装革履的企业白领。
这就是深圳骨子里的公平意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资源配置,“公平性”体现得尤为明显,各区先后建立图书馆、文化馆、书城、影剧院,62个文化馆站和381个文化广场在深圳星罗棋布。
“劳务工博物馆”、“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是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的特殊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场馆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图书馆的盲人阅览室等,都在细微之处,体现用心——尽可能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文化权利。
勒紧裤带也要办文化
繁荣文化是政府责任
2007年,陆青峰看到深圳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报道。于是,他向市文化局打报告,要编一本类似于指南的小册子,让市民可以方便快捷地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1个月之内,报告批下来:政府出资,委托陆青峰的深圳市海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项目。
3个月后,《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引》面世,在深圳各大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发放。
这是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小故事。陆青峰至今感慨不已:在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深圳政府的“反应很快,政策到位”。
早在198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确定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电视台、体育馆、深圳大学、新闻大厦和科学馆等“老八大文化设施”时,就明确政府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供给和投资主体。
“老八大文化设施”总投资额达7亿元,但直到1985年,深圳的GDP不过33亿元、财政收入不到9亿元。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勒紧裤带也要把文化搞上去”。这份决心打动过无数人,陈锦涛便是其中之一。1992年,深圳书城罗湖城选址在深南大道蔡屋围路段,他一看市政府拿出这么一块黄金地段用作书城建设,认定“大有希望”,于是放弃了在北京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的人事安排,选择了深圳。此后,图书馆、美术馆等场馆免费,运营成本也全部由政府埋单。深圳探索产生了全国效应:2008年,全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部分免费开放。
与此同时,深谙市场经济魔力的深圳,一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像陆青峰这样投身公共文化建设的个人或企业,不在少数。2005年,深圳出台《深圳市重大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据统计,2007年55项和2008年447项活动先后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民间力量大”的另一个案例是“深圳读书月”。1996年,何春华目睹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万人空巷”的盛况后,写下《深圳人呼吁“读书节”》一文;1998年,政协委员、深圳图书馆老馆长刘楚才等人的《关于设立“深圳读书节”》的意见,摆在了王京生的桌面上,他提笔批示同意,并定名“深圳读书月”。
至今,这个“文化的狂欢节”已连续举办了10年,共有各类活动1872项,市民参与人数从首届的170多万人次上升到第十届的近900万人次,累计5590万人次。
活动的总承办方就是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旗下的中心书城是一家体验式书城。据陈锦涛介绍,书城开业以来平均1天半举办一项活动,还通过风格餐厅、教育培训等,提升了书城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可逛性。在这里,“可以买书、休闲、避雨,甚至只是享受空调。” 书城总经理王芳这么说。
中心书城企业化经营,但王京生却提出了“准公益性”的新概念。在政府的规划中,对于中心书城这样的文化企业,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标准却是社会效益:为城市提供了怎样的文化服务,对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有何贡献。
这源于深圳在30年发展之中的体悟:“文化是阳光、水、空气,应该渗透进每一个单位、企业、家庭。”
引用本文:
胡谋,陈星星.市场经济“试验田”,开出公共文化“向阳花” 深圳,让文化回归市民权利[DB/OL].[2025-05-1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03670.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